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娜 通讯员 焉雯雯
近日,沈阳站出站口,一场特殊的交接仪式正在温情上演。辗转流浪近四十年的七旬老人宫某,在济南市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护送下,终于踏上了故乡的土地。

当获悉家乡已同意为其办理落户手续时,这位漂泊近四十年的老人激动地向护送人员连连致谢。“我等这个身份,等了整整大半辈子。”老人哽咽道。这一感人场景,正是济南市救助中心对“回归稳固前置”工作模式的一次成功实践。
“宫某的经历极为特殊:自幼被过继给二叔;年少时曾因犯错入狱五年,出狱后家庭不愿接纳,便赌气辗转山东多地打工度日,开始了长达近四十年的流浪生涯。”救助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岁月侵蚀了他的健康,也几乎抹去了他所有的身份痕迹。2025年7月,当靠拾荒为生的他抱着最后一丝希望走进济南市救助中心时,面临的不仅是身体的病痛,更是法律身份与社会关系的双重“死亡”。“我想回家……”看着老人浑浊的眼睛里闪着微弱的光,面对老人模糊的记忆和复杂的经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寻亲之旅开始了。
帮助这样的受助者,临时救助是治标,唯有将工作重心前移,先帮他们恢复身份、重建与社会连接的桥梁,才能从根本上终结流浪。于是,救助方案双管齐下,救助中心专门成立了寻亲小组,一方面联系合作医院,为宫某治疗困扰他多年的腿疾,改善其身体状况;另一方面开启全方位的寻亲工作。
人脸比对无果、DNA比对线索中断、自述的户籍地沈阳查无此人……线索一次次中断,希望一次次落空。“绝不能放弃!”寻亲小组成员语气坚定,他们从户籍丢失的源头入手,将突破口锁定在查找老人四十年前的服刑记录上。通过联系山东省监狱管理局、山东省潍坊监狱,几经周折,最终查到了宫某1986年的释放证明书(存根)。这份泛黄的证明,成为他重启户籍、连接过往与未来的钥匙。凭着这份关键证明,救助中心迅速启动跨区域协作机制,联系沈阳当地救助机构请求协查,终于在沈阳市大东区公安分局查询到了宫某的户籍底档。2025年10月,好消息传来:沈阳方面同意接收,并承诺为他办理户籍和后续保障。
然而,救助中心的工作并未停留在“找到人、送回去”的层面。他们提前将宫某在济期间的身体状况、心理需求、个人经历等形成完整的救助档案传递给沈阳救助站,确保对方能提前了解情况,做好个性化接收准备,更多次与沈阳救助站就其户籍恢复及后续保障工作反复沟通,为宫某的回归稳固解决后顾之忧。同时,工作人员护送老人返乡前就向其详细解释了返乡后恢复户籍、申请低保、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的具体流程,为他描绘出一幅清晰可行的“安居蓝图”,彻底消除了他对未来生活的迷茫与恐惧。
近年来,济南市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尝试探索将受助人员在回归社会时可能面临的障碍前置到救助环节解决。在救助中心的努力下,宫某丢失近四十年的身份与家园得以寻回;更因“回归稳固前置”的创新实践,一条有保障、有温情的“新生之路”早已在他启程之前铺就。
如今,宫某的返乡之旅已然完成。夙愿已偿,他正在曾经熟悉的土地上,迈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