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杨千慧
《行动方案》引领,未来三年全国有了“明确指引”
燃气管道上的物联传感器实时传输压力数据;智慧社区的智能终端精准响应居民需求;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正推演极端天气下的排涝方案……这些智慧基建的“毛细血管”正持续赋能着城市的运行。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等9部门正式发布《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为核心,系统性谋划9大类32项具体任务,让未来三年全国韧性城市建设都有了“明确指引”,推动掀起韧性建设的热潮。
《行动方案》引领
未来三年全国有了“明确指引”
日前,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等9部门正式发布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行动方案(2025—2027年)》。这份清晰的“路线图”,正通过具体的政策部署转化为韧性城市建设的实际行动,为未来三年韧性城市建设提供了明确指引。“方案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引擎,紧扣城市安全与民生需求,构建起覆盖基础设施、民生服务、产业升级、治理效能的全方位推进体系,将韧性城市从理念转化为可落地、可感知的实践路径。”济南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崔洪涛认为,其核心逻辑在于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建设深度融合,通过夯实数字底座、筑牢安全防线、创新服务模式、培育经济动能,全面提升城市设施韧性、管理韧性与空间韧性,最终实现城市运行更安全、更有序、更智慧、更高效的发展目标。
在重点任务布局上,方案细化为9大类32项具体举措,形成“软硬兼施、供需适配”的实施框架。其中,在基础设施层面,既推进供水、燃气、地下管网等市政设施数字化改造,建立动态更新的“一张图”管理体系,又加快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实现隐患实时监测与快速处置。而在交通与民生领域,一方面布局车路协同设施、智慧停车与应急物流体系,支撑智能网联汽车多场景应用,另一方面推进智慧住区与数字家庭建设,通过嵌入式服务设施、智能家居互联互通,让居民生活更便捷安心。此外,在建筑与产业维度,方案明确深化BIM技术应用、发展建筑机器人与智慧工地,培育智能建造产业集群,同时完善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拓展其在防灾减灾、城市体检等领域的应用场景,为城市治理提供三维数据支撑。较为关注的是,方案坚持“试点先行、复制推广”的思路,明确到2027年形成一批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事实上,这并非国家层面第一次对韧性城市建设作出部署,而是战略持续深化、内涵不断丰富的必然延续。从“十四五”规划首次将“韧性城市”纳入国家战略,将其与宜居、创新等特质并列,拉开全国系统性布局的大幕;到党的二十大报告专门强调“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为城市发展注入安全与高效并重的新内涵;再到2024年12月专项意见明确11项重点任务,2025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将其列为七大重点任务之一,韧性城市建设已从最初的理念探索,稳步跃升为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战略支撑,成为衡量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尺。“这种战略层面的持续升级,为地方实践提供了清晰方向,也让韧性城市建设的目标更聚焦民生需求与安全保障。”崔洪涛认为。
山东设定阶段性目标
智慧社区建设跑出“加速度”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山东已凭借对城市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将韧性城市建设融入区域发展战略,形成“规划引领、标准支撑、试点先行”的政策体系。今年7月,山东省结合实际,科学制定了《山东省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更是立足“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目标,设定了2027年和2030年两个阶段性目标,从设施韧性、空间韧性、管理韧性3个维度,明确了12项重点任务,形成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韧性城市建设体系。其中,2027年将完善新城建标准机制,建成全省统一信息平台,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2030年实现设施数字化转型突破,主城区重点设施全覆盖,县(市、区)韧性显著增强,让城市更安全高效,群众共享安心便利。“数字家庭是空间韧性的核心载体,如今把智能安全设备纳入‘好房子’标配,就是要让居民在家‘住得安心’。”崔洪涛表示,山东明确新建全装修住宅需同步安装用电、用火、用气安全及环境健康监测设备,还得配建光纤到户和移动通讯基础设施。此外,山东提出要鼓励参照新建住宅设置智能产品,对传统家居进行电动化、数字化改造。他举例,去年11月底淄博张店区对购置智能家居的市民给予最高2000元补贴,“政策红利直接带动市场热情,上半年淄博智能家居销量增长近四成,不少老旧小区居民主动申请改造,这说明韧性建设真正戳中了民生需求。”他补充道。据统计,山东全省已有20余家装饰装修企业紧扣政策导向,推出包含智能安防、环境监测等模块的标准化智慧家装套餐。
除此之外,山东聚焦“一老一小”核心需求,智慧住区建设持续深化。据了解,山东推进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开展智慧便民设施进社区行动,大力发展智慧物业,构建数字赋能的多方参与式住区安全治理体系。记者了解到,截至今年上半年,省级累计下拨智慧社区建设奖补资金超1亿元,全省建成智慧社区超4000个,打造标杆型智慧社区57个。然而,这些数据正是政策落地成效的直接体现。在济宁任城区,老旧小区改造后加装了智能门禁、应急呼叫系统,独居老人按下紧急按钮,社区网格员1分钟内就能响应;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智慧社区则配套了智能托育设施,家长通过小程序即可实时了解孩子在社区托育点的情况,让服务更贴心、守护更精准。
从数智底座到民生实效
打造可复制的济南“样板”
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首批“新城建试点城市”和“新城建产业与应用示范基地创建城市”,济南依托政策与资源优势,将《实施意见》要求转化为精准落地的“济南实践”,在设施、空间、管理三大维度均交出亮眼答卷。“济南建成全省首个城市级CIM平台,实现1654平方公里的全域实景三维建模。”在此前政府通气会上,济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亓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自2020年10月入选了住建部首批新城建试点城市,济南市一手抓平台体系建设,一手抓“新城建”产业培育,有效助推城市建设管理的数字化、智慧化转型,为韧性城市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数字底座和产业支撑,让城市在应对极端天气、公共卫生事件等风险时更具预判力和响应力。
这种“预判力和响应力”并非停留在技术平台的宏观层面,更已深度渗透到老旧社区的肌理之中,成为居民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保障。市中区乐山小区作为济南老旧社区韧性改造的代表,在完成燃气、供水管道智能升级的同时,同步实施了海绵城市改造。社区内不仅铺设了3000平方米透水路面,还新建了2处下沉式雨水花园和120米生态植草沟,雨水井均加装了液位传感器,数据实时接入城市智慧监管平台。“去年汛期最大的一场雨,小区路面没积一点水,以前常备的挡水板都没派上用场。”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王敏表示,“平台还会提前推送降雨预警,我们能提前组织物业清理排水口,心里特别有底。”据了解,今年济南已启动城市更新项目80个,涵盖老旧小区改造、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基础设施补短板等多个领域。这些项目并非简单的“修旧如新”,而是全面植入“新城建”理念。
为让“新城建”实践有章可循、产业发展有标可依,今年7月济南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发布济南市地方标准《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指标体系》,搭建了全国首个新城建发展指标体系,同时通过认定83家优质企业、遴选33个示范项目。此外,今年济南围绕工业强市顶层设计迭代,以创新为驱动的新的“13+34”产业链体系,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数控机床与机器等产业的“硬核”升级。这种以标准引领发展、以产业夯实根基的路径,不仅推动新城建领域提质增效,更全面提升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在全国首份《城市综合发展指数报告(2025)》的“韧性城市”测度中,济南位列全国第六;而智慧城市一列,济南同样成绩不俗,排名第九。从全国首个新城建发展指标体系的搭建,到优质企业与示范项目的培育,再到产业与城市治理的深度融合,济南的探索已形成一套逻辑清晰、成效显著的实践范式,正着力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济南“样板”,为全国新城建与韧性城市建设贡献泉城智慧与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