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晓迪 通讯员 胡晓哲 陈安梅
黄河在济南市长清区拐出一道温柔的弯,泥沙俱下的浊浪一到这里,便被两岸的柳堤与稻浪轻轻安抚。济南市长清区人民法院归德人民法庭便坐落在这道弯的西岸处。这里只有2名员额法官、11名干警,却守护着163个村(社区)、13.3万人的烟火日子。在风沙与涛声中,这个成立于1966年的“小法庭”,把国徽挂在离黄河最近的地方,让司法的温度流进千家万户。如今,它更以“黄河迁建新区法官工作室”为支点,将司法服务的根系深扎在这片土壤里,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考卷上,写下了“司法为民”的生动注脚。
暖冬里的“调解密码”
2023年10月底,孝兴家园的银杏叶刚变黄,张桂兰和同单元的11户居民却没心思赏景。“眼看着就要上冻了,暖气管道还没动静,这日子咋过?”居民们穿着厚厚的棉衣,踩着满地落叶,涌进了归德法庭二楼“黄河迁建新区法官工作室”,焦急地找到法官,想寻求个解决办法。某公司表示因为“管道调试”而延迟供暖,眼看气温跌破零度,老人们直掉眼泪。正在工作室整理资料的法官高倩立即将现场情况向庭长刘勇报告,刘勇当即表示:“供暖是民生大事,调解优先。”
第二天,巡回审判车直接开进小区广场。高倩把某公司经理、业主代表、街道干部请上车,三杯热茶还没下肚,争议焦点厘清后,经理当场在调解笔录上签字,承诺48小时内升温。“调解书比判决书更暖!”张大妈感慨道。11月中旬,暖气终于热了,张大妈特意打来电话。
这样的故事,在黄河迁建新区法官工作室不算新鲜。2022年滩区群众陆续搬入崇德苑、孝兴家园两大社区后,水电维修、物业纠纷、邻里矛盾成了高频问题。法庭索性把工作室搬进了社区,每周三固定“坐班”,平时随叫随到。三年来,这个不足20平方米的法官工作室,像个“矛盾过滤器”,把近百件民生纠纷化解在了萌芽状态。崇德苑社区党委书记老王说:“以前居民有矛盾就往街道跑,现在直接找法官工作室,小事不出社区就解决了,我们社区的信访量下降了60%。”
守好黄河岸边的“土与绿”
“今天开庭,也是给大家上一堂‘法治课’。”刘勇法官的法槌落下,庭审开始。2024年6月5日清晨,黄河大堤旁的村委会小广场被围得水泄不通。国徽挂在槐树枝头,几张课桌拼成审判台,被告和原告分坐两侧,身后是百余名扛着锄头赶来的村民。
这是一起土地承包纠纷:宋某流转了村里的河滩地种果树,却因市场行情下滑拖欠两年租金9.4万元。村委会多次催要无果,只好起诉。“不是我不想给,去年旱情重,果子减产一半,实在没钱。”宋某红着眼圈说。村委会主任也有难处:“这钱是要分给村民的,30多户等着这笔钱交医保呢。”
刘勇没有急于下判决,而是带着双方到承包地边走边聊。“你看这果树长得不错,今年挂果量肯定好,拖下去违约金越积越多,划算吗?”他先给宋某算“经济账”,转头又对村委会说:“他这两年确实受了灾,能不能适当减免点滞纳金,让他分期付?”
阳光下,田埂上的调解持续了两个小时。最终,宋某当场支付了一半租金,承诺秋收后结清余款;村委会则自愿放弃滞纳金。“这审判就像给咱上了堂课,租地得按规矩来,有难处也得好好商量。”旁听的村民周某说,那场庭审后,村里几户私下转租土地的人家,主动找村委会补签了合同。
归德法庭辖区内,黄河滩区迁建后留下的万亩土地,成了“金疙瘩”,也成了纠纷易发地。为了守好这片“希望的田野”,法庭联合农业部门、村委会,把“法庭”搬到田间地头,把“座谈会”开进村支部。两年来,归德法庭通过巡回审判、专题座谈、风险提示等方式,化解土地承包、流转纠纷,推动辖区不规范土地合同“升级换代”。
大槐树下的“法治课”
2024年春节前,崇德苑社区的文化广场上,归德法庭的法官站在大槐树下,用一口地道的济南话把《中国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二条“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翻译成“大爷大姨,彩礼不是卖闺女,是两家人的心意”,台下200多名村民听得津津有味。村妇女主任曾大姐边记笔记边点头:“这课讲得实在,前阵子村头小李家因为18万彩礼黄了婚事,要是早听过这课,说不定就成了。”
这期讲座开展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施行之际,主讲法官将近年来归德法庭审理的婚姻家庭案件进行梳理,把“法言法语”翻译成朴素的“方言土语”,为村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法治课。
这场讲座后,崇德苑社区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由法官、村干部、老党员组成,切实将中央治理高额彩礼、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做到实处。除了家事纠纷,归德法庭还针对滩区迁建后出现的物业纠纷、邻里矛盾等,联合街办、司法所、综治中心、矛调中心等基层解纷力量,成立了“多元解纷工作站”。两年来,“多元解纷工作站”共化解各类纠纷170余件,其中50%以上在诉前就解决了。
黄河依旧东流,岸边的“小法庭”故事还在续写。从滩区迁建后的供暖纠纷,到田埂上的巡回审判,再到大槐树下的普法课,归德法庭的法官们用脚步丈量着黄河岸边的每一寸土地,用真心倾听着13.3万群众的心声,这个黄河岸边的“小法庭”,用一个个具体的司法实践,把“枫桥经验”的种子播撒在黄河岸边,让司法为民的“新枫景”,在母亲河的滋养下,愈发鲜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