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崔艳红 实习生 杜天宇
7月13日,随着鼓声的节奏,“乡村好时节·游购乡村”第七届“过半年”乡村振兴戏剧节如约而至。这一天,戏剧是灵魂,乡愁是底色,烟火是温度,大集是脉动,共同编织出石匣古韵山水间的振兴长卷。
自2019年至2024年,已经成功举办了六届的“石匣过半年”乡村振兴戏剧节,托起了石匣村从“深藏闺中”到“广结良缘”的蝶变。作为章丘梆子的发源地,石匣村深谙“守正不守旧、创新不离根”的精髓,以“过半年,看大戏,吃伏羊”这一传承数百年的民俗为根,拉开了“石匣过半年”乡村振兴戏曲节的华丽大幕。
戏剧节:千年古村戏剧“演唱会”
7月13日上午,“乡村好时节·游购乡村”第七届“过半年”乡村振兴戏剧节启动仪式、“戏剧中国”2024年度作品征集推选活动颁奖、第七届“过半年”乡村振兴戏剧节中国戏剧曲艺名家章丘联谊活动在石匣村同期举行,古老的戏台再次被灯光与热情点亮。联谊活动中,党中华、宋小川、裘芸、李政宽等来自全国各地的表演艺术家携拿手好戏精彩亮相,各显神通,从经典戏剧选段到新编歌曲、戏歌,传统与现代在方寸舞台间碰撞交融。鼓点铿锵,丝竹悠扬,戏韵流转处,唱念做打间,流淌的不仅是戏台上的离合悲欢,更是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戏台下,白发老者眼中闪烁的追忆,年轻人目光流转中对古今的思量,孩童脸上懵懂的好奇,交织成一幅动人的文化传承图景。
章丘梆子:传统非遗的破圈重生
在石匣村,章丘梆子是村民们心中的文化瑰宝。与流行于山东的吕剧、五音戏不同,章丘梆子以气势恢宏的历史故事为题材,如《洪打朝》《鲁明征西》《辕门斩子》,唱的是家国情怀、忠孝节义。这里的村民们既是干农活的行家,又是唱梆子的里手,放下锄镰,扮上生旦净末,古戏台上,锣鼓喧天、丝弦盈耳,吼出一声梆子震彻云霄。2016年,章丘梆子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石匣村成为非遗传承示范基地;2019年,村里筹建了章丘梆子戏剧博物馆,更是借着“石匣过半年”乡村振兴戏剧节的东风,将这一濒临失传的乡音吹向山外。如今,章丘梆子金声玉振的唱腔,不仅丰沛了村民的精神世界,更成为石匣村响亮的文化名片,吸引着八方游客前来感受这独特的艺术魅力。
伏羊汤:烟火气里的夏日诗篇
“过半年,吃伏羊”,是石匣流传已久的习俗。一碗伏羊的背后,是石匣邻里乡亲之间的“攒”文化。在物资匮乏的年月,街坊邻居一起凑钱买一只羊,这份珍重便化作对美味的极致追求,成为整个村子最温暖的年节仪式。如今,石匣的村民依旧遵循古法,柴火灶上支起大锅,山泉水咕嘟咕嘟小火慢煨,锁住羊肉的鲜嫩本真。羊汤色泽乳白、醇厚鲜美,羊肉酥烂得能化在舌尖,辅以简单的葱花香菜,便是人间至味。在戏剧节的锣鼓声中,循着弥漫整个村落的伏羊香气,寻一处农家小院,捧一碗滚烫的羊汤,暖流熨帖肠胃,升腾的烟火气里,氤氲着石匣最质朴的乡村温度。
黄河大集:沉浸式乡村游购体验
当戏台上的锣鼓丝竹暂歇,当一碗伏羊汤喝得见底,不妨移步黄河大集,开启一场别样的乡村文化之旅。这里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市集,更像是一座流动的乡村文化博物馆,藏着黄河岸边最质朴的生活与最深厚的文化底蕴。琳琅满目的摊位上,精美的手工艺品巧夺天工,每一件都藏着匠心与传承;新鲜的瓜果蔬菜堆得满满当当,带着田野的清新与生机;飘香的美食让人垂涎欲滴,那是最地道的乡土滋味;丰富的土产更是让人目不暇接,每一样都承载着质朴的风土人情。商贩的吆喝蘸着热情,游客的议价掺着笑语,孩童的欢呼溅起雀跃,声声交织,谱成生动的市井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