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晓阳
为适应新时代非遗保护工作需要,扎实推动“1+3+N”非遗系统性保护格局,在省市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支持指导下,济南市文化馆(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按照《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设“非遗名城”的实施意见》要求,积极探索非遗志愿服务创新实践,坚持全覆盖、全行业、全要素,着力激发非遗内生动力,擦亮“泉润非遗”品牌,助力全市非遗传承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汇聚社会力量
组建济南非遗志愿服务队伍
济南市文化馆(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全面系统谋划,制定“泉润非遗”济南市非遗志愿者招募工作方案、济南非遗志愿服务月活动方案,科学规划引领“泉润非遗”济南市非遗志愿服务工作;突出市县联动、行业互通,充分调动不同领域、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群体积极性、主动性,全面整合全市非遗传承人、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驻济高等院校师生以及非遗爱好者等力量,组建了一支“会演、会讲、会策划、能组织、能传承、能带动”的非遗志愿服务队伍。目前队伍人数近200人,也是全省唯一一支非遗志愿服务队。通过强化动态管理、流程管理,济南市文化馆(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指定专人负责非遗志愿服务队伍招募和管理,建立非遗志愿服务工作群,在“志愿汇”小程序及时发布活动讯息,召开“泉润非遗”精英荟(非遗与志愿服务)总结大会,持续强化非遗志愿服务实践的专业化、多元化、常态化。
发挥优势特长
合力推动济南非遗保护传承
立足线上线下相结合、在线在场一体化,济南市文化馆(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济南非遗志愿服务月为引领,以充分激发非遗志愿服务队潜能优势为目标,不断深入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包括非遗志愿服务进社区、非遗展览策展、非遗传承传播、专题调研、宣传推介等,频次高、形式多、内容全,将各行各业的创新创意、典型经验融入到全市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中,高效推动全市非遗系统性保护、高质量发展。比如,组织非遗传承人志愿者开展非遗展示展演、文化体验活动,组织非遗志愿者参与全市非遗展览的策展、布展、讲解、摄影、摄像等工作,组织创意设计、策划营销、新闻传播等领域的非遗志愿者开展济南皮影戏、莱芜木版年画、章丘黑陶烧制技艺等专题考察,组织驻济高校、科研院所等领域的非遗志愿者协助各区县文旅部门开展非遗调研,组织新闻媒体、传播公司等领域非遗志愿者加大对济南非遗宣传推广力度。一年来,济南市文化馆(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开展非遗展示展演、主题展览、专题调研、宣传推介等活动近300场次,推动非遗志愿服务创新实践破圈出圈。
突出非遗反哺
切实提高人才队伍质量水平
聚力提升济南非遗志愿服务队伍的保护能力、服务水平,围绕非遗志愿者的文化需求、精神诉求,探索优化非遗反哺、志愿反哺,济南市文化馆(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策划面向非遗志愿服务者的非遗专题培训、实践活动,提高志愿者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组织开展志愿服务主题非遗体验活动,在传承人指导下,志愿者深入了解非遗专业知识、学习体验非遗技艺,有效提高自身服务水平,推动实现志愿者从非遗传承传播中获得自身成长、非遗传承人从志愿服务中回馈社会的双向奔赴。济南市文化馆(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锡雕专题非遗调研团队赴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等地开展非遗调研,通过实地考察、座谈交流等方式,进一步提高锡雕传承人、非遗志愿者的专业能力。
强化阵地建设
全面构筑济南非遗传承发展大格局
以非遗志愿服务队为先导,济南市文化馆(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效整合所在非遗项目保护单位、高等院校、企业事业单位等场所空间,全面搭建起集非遗宣传、展示展演、志愿服务于一体的新时代非遗传承发展阵地,让群众时时处处学非遗、时时处处见非遗,切实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比如,在济南非遗志愿服务活动基础上,济南市文化馆(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齐鲁工业大学等9所驻济高校联合成立济南非遗高校联盟,开展济南非遗志愿服务进高校,与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共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支持锡雕、社火脸谱两个项目的传承人在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长期授课并设立非遗大师工作室,进一步探索政府、企业、高校教育的融合创新发展之路,高效践行“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
作者系济南市文化馆(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