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倩 实习生 梁柏林
为全面反映济南古城和泉水保护、传承与发展成就,彰显历史文化名城内涵,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一城山色半城湖——济南泉·城历史文化特展”在山东博物馆启幕。汇聚山东省和济南市13家文博及考古单位的代表性文物,以济南古城历史变迁、泉水文化、人文风情为故事线,讲述“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的千年历程,展现泉城格局与自然风貌,推动城市与泉水景观协同发展。
西汉玉覆面(长清区博物馆藏)
西汉载壶彩绘陶鸟(济南市博物馆藏)本组图片均由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提供
570余件文物珍品穿越千年
展览以考古发现为依托,结合书画、碑刻、古籍等文物,串联“济南泉·城文化”发展脉络与申遗历程,分为“序章——泉城印象”“城邑肇始——济南地区早期区域中心的变迁”“济水之南——济南古城的发展演变”“城泉共生——人文与自然交融的文化景观”四大部分。内容上紧扣“泉·城文化景观”,立足考古成果转化,搭建古今对话桥梁;形式上深挖城市文化元素,以多元展示手段实现泉城意象的当代创新转化。
据悉,本次展览共展出570余件文物,其中珍贵文物170件、一级文物85件,不仅展出了济南市博物馆藏商晚期兽面纹亚醜铜罍、西汉彩绘乐舞杂技陶俑、负壶陶鸠、载人载鼎陶鸟、唐金银平脱宝相纹葵花铜镜,章丘区博物馆藏洛庄汉墓石编磬,济阳区博物馆藏西周俏色玉鱼鹰,长清区博物馆藏双乳山西汉济北王陵西汉玉覆面、金饼等镇馆之宝,还汇集了济南市考古研究院近30年来的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成果。
展出的文物中,城子崖遗址出土的龙山文化蛋壳黑陶高柄杯,薄如蛋壳,光亮如漆,济南市博物馆珍藏的郭敏磐潭西客夜图卷,记录了济南第73泉和清代潭西精舍的来历,极为珍贵;济南考古研究院收藏的商铜鸮卣,将中国发明蒸馏酒的时间追溯至3000年前;山东博物馆的商青铜举方鼎,是迄今在山东境内发现的最精美的晚商铜鼎之一;山东大学博物馆收藏的春秋青铜方壶,铸造工艺代表了当时铸铜工艺的最高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济南市考古研究院甄选近30年来在城区范围取得的重要考古发现及最新研究成果,共计220件(套)出土文物,时间跨度从9000年前的后李文化一直延续到清代,特别是古城区内考古发现的各时期水井、沟渠、城墙等遗物遗迹,充分表明济南“泉”与“城”的历史渊源与相得益彰。
科技赋能展陈创新
展览突破传统展陈范式,采用创新手法激活文物生命力:青铜重器与佛造像群以阵列式呈现,构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场域;汉代市井与明清文房情境化复原,辅以AR眼镜技术,观众可“看见”陶俑动态表演、文人挥毫等虚拟场景;纱幕全息投影打造“步步生泉、移步换景”的沉浸漫游体验,让观众仿佛穿越至李清照笔下的泉边盛景。
展厅中央的济南古城数字沙盘通过动态投影,直观展现从战国“历下邑”到现代泉城的空间变迁;《鹊华秋色图》数字演绎与纱幕投影融合,营造“山、泉、湖、河、城”的意象画面;展墙将文物与艺术设计结合,八个小景窗同步播放济南八景动态影像,形成“实物展示+数字叙事+艺术演绎”的立体阐释系统。
从展览到生活的文化延伸
为推动文旅融合,展览推出“文创+科技”双轮驱动模式:以文物数字活化为核心,开发100余款“泉城礼物”,将文物元素转化为可感知、可消费的文化产品;针对暑期研学需求,策划“穿越千年的课堂”实景剧本杀,通过AI虚拟导览、实景剧本游等沉浸式体验,打造“展厅即课堂”的创新教育模式;线上开发文物数字孪生系统,线下设置济南古城网红打卡点,形成“研学热+文创潮+数字游”的三位一体文博旅游新生态。
据悉,展览从5月18日持续至10月12日(9:00—17:00,周一闭馆),免费向公众开放,观众可通过“山东博物馆”公众号提前预约。这场跨越九千年的文明对话,不仅是济南古城保护成果的阶段性总结,更是向世界展示东方山水城市营建智慧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