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济南频道>内容详情

科技、生态、人才同频共振,济南多维发力提升产业竞争力

2025-04-18 10:35:18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畅

 

近年来,在“强省会”战略的推动下,济南正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生态治理为基底,以产业协同为路径,探索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范式。近日,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跟随“行走黄河”行进式主题采访活动媒体团走进济南。以山东优宝特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山东中科先进技术有限公司、华山历史文化湿地公园及比亚迪济南基地四大项目为切口,济南既展现了硬核科技实力,也实现了生态与产业的和谐共生。这些实践不仅勾勒出城市发展的新图景,也为区域经济转型提供了样本意义。

腿足式机器人“跑”出创新加速度

在济南高新区,一家名为山东优宝特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优宝特)的企业,正以仿生机器人技术打破传统工业应用的边界。这家由山东大学、中科院自动化所等顶尖科研团队创立的高科技企业,将“腿足式机器人”从实验室推向矿山、核电、应急救援等特种领域,成为国内该领域的先行者。

记者在优宝特得知,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其自主研发的电机驱动、液压驱动及电液混合驱动技术。不同于传统轮式或履带式机器人,腿足式仿生机器人能够适应复杂地形,在电力巡检、灾害救援等场景中展现独特优势。其开发的液压机械臂功率密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电动四足机器人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斩获2022年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标志着其技术已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近50件专利、20项软件著作权、国家级项目承担——优宝特的创新成果背后,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生态体系。通过联合申报国家级与省部级项目,并与特种行业用户深度合作,优宝特实现了技术研发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入选“泰山产业领军人才计划”等人才政策,凸显了济南对高端科技人才的吸附力。

山东优宝特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范永告诉记者,优宝特是国内最早从事四足机器人开发的公司,开发出全球第一个机器人前空翻的动作,并在实体上应用。“现在四足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已经比较多了,像工程救援、电力巡检、消防、巡逻等。集成不同的传感器就可以适应不同的场景。”

“四不像”的新型研发机构

在济南科技创新版图中,山东中科先进技术有限公司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作为政府、高校与企业共建的“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不像高校、不像传统科研院所、不像企业、不像事业单位),它打破了传统研发机构的边界,以市场化机制推动技术转化,成为链接实验室与产业端的“超级枢纽”。

眼下,脑机接口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未来产业,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脚步不断加快。一组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脑机接口市场规模为32亿元,同比增长18.8%,预计到2027年将达到55.8亿元,增长率为20%。据介绍,山东省在《关于科技创新引领未来产业,布局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方案》中,明确将脑机接口技术列为未来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走进山东中科先进技术有限公司脑机接口实验室可以见到,用大脑控制无人机、意念打字已成为现实。“脑机接口就是在人的大脑和外部设备之间搭建起一条传递信息的‘高速公路’,不用手和嘴就能控制外部设备,真正实现意念控制。这套系统包括信号采集、分析解码、执行控制、反馈调节四个部分。目前,脑机接口技术主要应用在医疗康复领域,像残疾人可以用意念控制外骨骼,实现自主行走,渐冻症患者用意念打字,实现与外界的交流。”

山东中科先进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卫民告诉记者,公司的脑机接口产品已成功应用在“301医院、齐鲁医院、红会医院,以及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大学、济宁医学院等20余家临床和科研机构,为他们的科学研究、疾病诊断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城市“绿肺”的生态重生

四月的华山湿地公园,碧波荡漾,春光无限。让人忍不住想起李白歌咏华不注山的名句:“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

曾经的华山片区因过度开发导致生态退化,而如今的华山历史文化湿地公园,却以“水下森林”和“城市视廊”成为济南第四大名胜。这一蜕变背后,是生态修复技术与城市规划理念的深度融合。

2017年,华山历史文化湿地公园建设正式启动,通过水生态系统构建技术,构建沉水植物群落、鱼类群落、底栖动物群落等,形成完整的食物链系统。这种“自然疗法”不仅成本低于传统治理方式,更实现了生态系统的长效自净,使水体达到地表水三类标准。

2020年9月9日,济南发布《华山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社会公示与征求意见)》,片区充分利用黄河、鹊山、华山等自然人文资源,以公共交通为导向,通过城市轨道交通串联区域各主要功能节点及开放空间,构建用地集约高效的TOD发展廊带,重点打造以半月湾轨交创新城、鹊华文创水乡等区域为核心的标志性建筑群,塑造城市标志性景观和特色风貌。

华山湿地的“重生”证明,生态治理绝非简单的环境工程,而是城市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通过将湿地转化为市民共享的开放空间,并嵌入文化、旅游功能,济南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的双赢。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核爆点”

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比亚迪150亿元的投资如同一条鲇鱼,搅动了整个山东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从整车制造到零部件配套,从就业吸纳到技术外溢,比亚迪的布局正在重构区域经济版图。

走进比亚迪济南基地总装车间,整个产线正满负荷作业。据介绍,这里1分钟即可下线一辆新能源汽车,相邻的二期项目正加快建设,年内有望投产。2023年,比亚迪济南基地首个完整生产年度即实现24万台产能,涵盖腾势N7、海豹06 DM-i等热门车型。随着冲压、焊装等四大工艺厂房全面投产,这里已成为比亚迪北方最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

“比亚迪作为起步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龙头项目,我们成立专门服务专班,实行‘一周一调度’工作机制,统筹全区资源,集中力量推动项目签约落地各项工作有序开展,项目从开工到投产仅用时11个月,创造了‘起步区速度’”,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管委会产业促进部副部长潘兵对记者说。

如今,围绕比亚迪基地,50亿元的智能车零部件配套项目已竣工试运行,高压线束、电驱总成等核心部件实现本地化生产。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产业生态的构建——近400家本地供应商被纳入供应链体系,涵盖半导体、座椅等关键环节。这种“龙头+配套”的集群模式,显著提升了山东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话语权。

截至2024年3月,比亚迪在济南已招聘超1.5万人,全部投产后将带动就业约5.7万人。这些岗位不仅涵盖技术工人,还包括研发、管理等中高端职位,为本地人口结构升级注入动能。

从比亚迪在济南的投资来看,显而易见,大型产业项目的成功需依赖“技术+供应链+人才”的三角支撑。济南通过提前布局配套产业链、强化职业培训体系,避免了“孤岛式投资”的风险。而这种系统性思维,正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