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济南频道>内容详情

泉城济南缘何成为“人才发展新高地”?

2025-01-17 10:19:06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郑晓彤

 

一座人才向往之城,必然是一座爱才敬才育才之城。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底蕴深厚是这座泉水之城得天独厚的内在气质,尊贤纳士则是这座历史名城延绵至今的城市基因。2024年12月14日,济南成功获批2024“中国最佳引才城市”,这已是继2022年、2023年之后,济南第三次获此殊荣。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济南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等方面下足了功夫,从政策层面的不断创新,到服务体系的日益完善,再到城市环境的持续优化,济南正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天下泉城聚英才”的美好愿景。1月13日,济南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济南市市长于海田作政府工作报告。会上,“人才”一词被数次提及,于海田市长更是用较大篇幅擘画了2025年人才工作的全景图。新篇已启,2025年,济南市将高举打造高品质人才发展生态的大旗,再扬帆……

政策先导,打造人才“强磁场”

2024年的济南,在招才引智方面,不可谓不算交出了一张亮眼的成绩单。

从连续三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到入选2024年“全国人才友好型城市”“全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全国最佳人才发展生态城市”,再到作为山东省人才工作改革实践的唯一案例,获评全国市域改革案例“30佳”。可以说,如今的济南,已然成为了人才聚集之地、辈出之地、“诗和远方”之地。

但对于济南而言,在城市人才发展“日趋内卷”的大背景下,这样成绩的取得并不容易。

“只有栽下梧桐树,才能引得凤凰来。”一直以来,济南深知要吸引人才,良政必是先导。近年来,济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不断优化人才政策体系,提高政策含金量和精准度。从《济南市人才服务支持政策(30条)》到《济南市人才发展环境政策(30条)》,再到新试行的人才分类认定和奖励政策,济南以真金白银的投入和细致入微的服务,向八方英才发出了诚挚的邀请。

记者注意到,上述人才政策中,不仅覆盖了高层次人才、青年人才、创新创业人才等各类群体,还针对各类人才关心的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等问题,提供了全方位的有效解决、配套方案。不管是面向高层次人才的优惠政策、专项奖励;还是针对青年人才的租房补贴、生活补助……这些举措都从实处增强了济南对人才的吸引力。

“可以说,不管哪个行业的人才都能在济南找到归属感,实现人生价值。”在济南市政协委员、天桥区作协副主席钟倩看来,济南对高层次人才和青年人才等各类人才青睐且友好,特别是就业、兴业、创业等方面的政策,更是不断吸引着年轻群体、高科技人才齐聚泉城济南。

服务升级,构建人才“生态圈”

近年来,济南不断以自身雄厚的产业基础为底蕴,持续拉高招才引才“魅力值”。

作为山东省省会、黄河流域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济南拥有41个工业大类和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制造业门类比较完备;四大主导产业规模达到1.6万亿元;数字经济跻身数字生态总指数全国十强,工业互联网发展水平居全国第8位;科研创新步伐铿锵,拥有1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3家省实验室、13家“中科系”院所项目,高新技术企业近7000家,综合科技创新指数连续五年居全省首位,在全球科研城市100强中居第32位。

随着发展方式更新,济南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济南第一产业增加值429.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312.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8015.9亿元,分别为1949年的390.5倍、10780倍、13359.8倍,年均增长8.3%、13.1%、13.4%,三次产业构成比由1949年的51.0∶19.5∶29.5调整为3.4∶33.8∶62.8,第二、三产业发展持续壮大,不断夯实着济南经济发展的基础。

完整的产业结构为济南招才引才新高地的建设打下基石。目前,济南人才资源总量突破287.5万人,仅2023年,济南新增青年人才就超过16万人,居全省首位。

既来则安。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既要看产业,也要看人才服务“生态圈”。

一方面,近年来的济南不断完善人才服务体系,以“天下泉城、人来无忧”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务,不断提升服务效能。通过设立人才服务专员、建立人才服务绿色通道等措施,为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从项目落地、资金申请再到人才子女教育等,只要人才有需求,服务专员便会第一时间响应。

另一方面,济南还注重营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通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优化公共服务体系等措施,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和竞争力。依托城市更新和微改造计划,济南优化城市空间形态,建设城市公园118个,开发不同类型绿地209处,打造绿色、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不断为人才提供宜居宜业的环境。

创新驱动,激发人才“新动能”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则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对于济南而言,持续增强招才引智的造血能力尤为重要。

记者了解到,在招才引智过程中,济南始终坚持以创新驱动为导向。近年来,济南持续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搭建创新平台。通过建设科学中心、实验室、孵化器等各类创新载体,为人才提供广阔的科研舞台和成果转化渠道。平台的搭建不仅聚集了大量优秀科研团队和高端人才资源,也逐渐让济南形成了更为完善的创新链条和生态系统,有力地反哺了人才创新创业的新发展。

此外,济南还注重培育创新文化和氛围,以赛聚才。从一场持续了7年的城市赛事——中国(济南)新动能创新创业大赛来看,济南的诚恳,在慢慢得到人才群体的认可。数据显示,从首届赛事至今,济南已累计落地项目498个,引进29个院士团队。2024年这一届的赛事,吸引了49个国家及地区4740个项目参与。

记者注意到,2024年6月12日至7月12日,济南成功举办了第二届“海右人才节”。数据显示,来自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的480余名市级以上领军人才积极参与各类活动,153个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优质人才项目签约落地,签订合作协议68项,达成合作意向60个。

“济南不唯地域引人才、不问出身评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不遗余力为人才。”此前,济南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阳在撰文指出,济南有志让广大人才在济南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生活有品质、内心有归属。

记者了解到,济南还率先出台了新就业形态、哲社文体、网络安全、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等重点领域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办法,从网络主播到快递小哥,从电商主播到网络作家,不唯论文、不唯职称、不唯学历、不唯奖项,唯才是举,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皆可出彩。

当下的济南,项目建设如火如荼,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国家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日新月异,济南高新区“三次创业”的号角已经吹响,越来越多的“跨河桥隧”连接起了黄河两岸……属于济南的黄河时代已经到来,人才在济的“新动能”也将更加涌动。

多交“朋友”,实现双赢“向未来”

总结过去一年,2024年年初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用真心实意、真金白银、事业舞台吸引留住更多人才,让城市与人才双向奔赴”分量愈重。

从加强与海外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建立起一批又一批的国际人才合作基地和引才引智工作站,再到通过这些平台,引进了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为济南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济南还积极参与国际人才交流活动,如举办国际医学科学中心中韩保健合作交流会等,不断扩大“朋友圈”。

开放、包容、高质量发展的济南,也站在新一年的起点上再启航。

值得期待的是,2025年,济南释放出更多“人来无忧”的信号——以高品质生态思维,打造泉城人才发展高地。在丰富优化“集成+专项”人才政策体系方面,济南修订出台人才政策“双30条”(2025版),结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研究制定数字经济人才、种业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银龄人才等细分领域专项政策;在持续推动校友经济项目落地方面,树牢省会大人才观,聚焦“校友+人才+项目”聚济强济,持续做好校地融合和校友经济;在健全创新成果转化落地机制方面,重点发挥好科技副总、产业教授(导师)在助力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合作方面的作用;在优化人才生态方面,配套提供“海右”人才政策服务团、基金服务团、法律服务团、知识产权服务团等“保姆式”精准服务……

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济南还将强化海外人才精准引进,加快申建欧美同学会海归小镇(济南·人工智能),发挥海外创新驿站作用,高水平打造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等载体平台,持续推进“类海外”人才环境建设。

“我们将持续完善‘天下泉城、人来无忧’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务体系,倾力构筑高品质人才发展生态,努力把济南打造成‘近悦远来之城、人人向往之城’。”济南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公务员局局长、市委人才办常务副主任王玉跃所言如是。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