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济南频道>内容详情

看见 | 向“新”而行,高校学科多维度创变

2024-12-25 09:44:44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张舒

 

伴随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不断变迁,高校教育积极探索创新之路。2024年,一批崭新专业璀璨登场,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与工程……越来越多新兴前沿、交叉融合、产业急需的专业成为新热点,无疑是教育迈向“新”征程的鲜活写照。专业调整的背后,是高校人才培养动向的变化,也是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对人才需求的转变。

高校专业向“新”而行

今年秋季学期,山东大学迎来首批60位文物全科人才。来自济宁的大一新生陈尚霄以606分被山东大学考古学院录取。“这批定向培养的文物全科人才,跟过去培养的考古学专业学生有两点不同之处。”陈尚霄介绍,“一是更全面,尤其是在知识面上的拓展与往年培养的研究型考古人才有所区别;二是突出‘适用’,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除了考古专业知识的学习之外,还需要管理、行政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今年4月,《山东省文物全科人才定向培养实施办法》出台,提出将依托山东大学用五年时间为各县(市、区)及以下文物保护事业单位免学费定向培养不超过300名文物全科人才。首批已经完成60个名额,根据计划,未来还有240个机会。文物全科人才专业的学生会学习《考古学导论》及历史大类的通识类课程,后期过渡到考古文博类专业课程学习。培养的后两年,学院会安排学生参加田野考古实践、博物馆实践、文物保护实践和参观实习,为定向就业作准备。

来自青岛的王敬然,成为山东艺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首批“吃螃蟹的人”。作为学校新增专业,非遗专业的课程设置涵盖文学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民间文学、民俗学、文化遗产保护技术等多个方面,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地考察、田野调查、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策划与实施等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情况,掌握保护工作的具体方法和技巧。

全国首设专业是通过教育部审批后,被纳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全新”专业。大部分高校新增专业为新增备案专业,也就是说教育部现有专业目录中已有专业通过向教育部备案“新增”。随着目录的年度更新,高校专业的“新陈代谢”也在加速。

本科新专业,新在哪儿

生物医药数据科学、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工程软件……从名称上看,新增专业前沿色彩、跨学科色彩强烈,交叉融合特色明显。齐鲁工业大学今年新增的两个本科专业——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都是典型的交叉融合专业。像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专业,专业名称里包含了“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三个要素。这个专业主要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部,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物理学为基础,与微电子、光学、信息等学科交叉融合。

新专业突出就业导向。山东大学是首个设置工程软件专业的高校,今年该专业共招收了63名学生。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工程软件专业的设立初衷,是为了解决我国核心工程软件严重依赖国外产品、工程软件相关人才行业内稀缺等问题。这个专业毕业的学生,可以加入工程建设、航空航天、海洋、机械、材料、能源等工程领域的智能化数字部门,用软件解决工程领域具体问题;也可以进入软件行业,从事软件开发、软件算法研究等;由于工程软件专业毕业生具有交叉学科背景,还可以担任产品经理,规划公司的研发方向。未来,这批毕业生将成为我国首批利用软件解决工程领域问题的专业人士,也将引领整个行业的技术研发、产品升级换代。

多位涉及新增专业的学院负责人表示,这些专业聚焦国家战略,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密切相关,有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例如,山东科技大学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国家能源战略及新能源产业的亟需专业,旨在培养能够在氢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新能源开发等专业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今年新增生物医药数据科学、智能影像工程和康复物理治疗3个专业,突出“新医科”导向,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落实“大健康”理念,顺应我国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新态势。

专业“上新”释放新信号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我国正加快推进学科专业的优化调整步伐。据权威数据,如今全国本科专业包括12个门类、93个专业类、816种专业,全国本科专业布点数有6.2万个。专业调整一直是进行时,单拿今年来说,增设了国家战略急需专业布点1673个,撤销了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布点1670个,调整力度空前。

今年3月,教育部公布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其中,山东省49所高校新增备案专业点146个;9月份,教育部网站发布《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申报材料公示》,根据公示统计,山东共有20个高校的35个专业入选。“十四五”以来,我省新设和升格10所高等院校,全省博士硕士学位授予高校总数达到36个,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7%、高于全国平均6.8个百分点;省属高校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实现A类突破,全省2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171个学科进入前1%。在职业教育方面,我省也走在全国前列——全国首个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试点落地山东。学生资助覆盖全学段,近5年发放资助资金399.5亿元、惠及学生1341.6万人次。

专业“大洗牌”的背后,是不断提升专业建设与国家战略需求、区域发展及学生发展适配度的迫切需要。近年来,高校增设和调整专业越来越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公开数据显示,近3年,我省新增高校专业点1152个,其中80%以上为急需紧缺专业,建成4个高等教育共同体、56个市域产教联合体、15个产业创新研究院、77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高校集聚了全省50%以上全国重点实验室、60%以上国家级领军人才、70%以上国家科学技术奖。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