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白鑫燚
“山河号”超大直径盾构机
大国重器,济南制造。在济南市东部,有着七十余年装备制造技术沉淀的老字号国企济南重工集团,近年来在盾构机的研发、制造上一路“掘进”,陆续创下盾构机“济南造、济南用”“济南造、中国用”的佳绩,朝着“济南造、世界用”阔步前行。作为这支在重型装备领域显现的“地方强队”的掌舵人,济南重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孙国蓉表示,转型盾构机对济南重工来说是涅槃重生,但脚步未止。未来,济南重工还将不断寻找走向海外的契机,向世界递上“济南造”新名片。
济南重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孙国蓉
“山河”远阔,再创世界第一
本月19日,由济南城市建设集团、中铁十四局集团、济南重工集团、海瑞克集团联合研发制造的17.5米“山河号”超大直径盾构机在济南重工集团园区内顺利下线,这是目前世界在建工程最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
“山河”为名,“麒麟”铸血肉。记者看到,“山河号”刀盘涂装的麒麟形象为其增添恢宏气势,而麒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瑞兽的代表,护佑盾构机完成“穿黄”之旅。
“命名为‘山河号’,不但体现了我们泰山、黄河地域特色元素,更巧妙融合了此前两台穿黄隧道盾构机的‘泰山号’和‘黄河号’,而济南‘穿黄’更是我们重工集团与盾构机结缘的起点。”济南重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孙国蓉介绍说,曾几何时,包括自己在内的“重工人”谁也不会想到,将与有“工程机械之王”之称的盾构机打交道。
作为有着75年重工业历史的企业,济南重工依靠球磨机、脱硫磨等设备在行业内名噪一时,但在此后的发展中面临转型,更需要找到一条富有活力的新路。直至2008年,济南市将建设“穿黄隧道”提上日程,也让这个老字号国企看到了机会。
“当时,不仅是重工集团数千名职工,甚至整个山东省的工业制造企业职工对盾构机都感到陌生。直径数米甚至十数米的大块头,集机械、控制、机电、信息等多个工业门类于一体,建造这种大型设备该从哪里下手,对我们来说是个棘手的问题。”直至今日,回忆起企业转型时的场景,作为企业“掌舵人”的孙国蓉还历历在目。
“接触新技术、建设新的生产线,从0到1往往是最难的。好在,济南重工的设备加工能力、工人素质、工艺布局都和盾构机生产类似,在装备制造领域有自己的沉淀和理念,转型到行业内也并非‘遥不可及’。”孙国蓉告诉记者,那时的济南重工,不会技术就去学,没有专业人才就引进,缺少车间就立马建设,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谁也没有抱怨过“苦”跟“难”。
紧抓机遇,率领这样一支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的高素质精英团队,搭乘济南轨道交通产业加速发展的“东风”,2016年5月,济南重工生产的首台盾构机“开拓一号”完成组装调试验收下线,投入到济南地铁1号线建设中,完成“跨界”后的“开门红”。
筑梦踏实,创新为发展之“魂”
5月的阳光照耀在济南重工集团厂区内,总装车间一片忙碌,不同直径的盾构机在这里组装、验收,再踏上曙光、奔赴全国各地的工程建设中。
孙国蓉坦言,在“济南造”盾构机未投用前,行业并不信任一个“跨界”企业的产品,不断有质疑声传出。凭借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开拓一号”的诞生成功让济南重工和“济南造”盾构机被市场接纳。
“1号线是济南的第一条地铁线,‘开拓一号’是济南乃至山东自主制造的第一台盾构机。”孙国蓉表示,“济南造”盾构机与城市一同掘进,开拓出属于自己的新发展之路。而济南重工企业发展与时代同频,与城市共振。
2018年8月10日,济南重工首台省外市场盾构机“厚德号”成功下线,首次应用于福州地铁6号线项目;2019年3月15日,济南重工自主设计研发的盾构机“平吉号”成功下线,首次用于北京地铁19号线项目掘进施工;2019年5月7日,首次用于杭州地铁项目的盾构机“济重号”成功下线;2020年4月2日,山东省首台大型矩形顶管机“攻坚号”成功下线;2021年12月14日,济南重工第100台盾构机“济重100号”成功下线;2022年9月17日,山东省首台智慧盾构机“智慧一号”下线,开启济南轨道交通高端智能盾构机2.0时代……
在此后的数年中,伴随着济南轨道交通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让“济南造”盾构机有了更多用武之地。依靠本土优势,济南在建地铁线路中的盾构机多来源于济南重工。在企业内部,大家常常打趣道,“市民对地铁的感知是建了多少条线,‘重工人’的感知却是进驻多少台盾构。”
而孙国蓉则认为,转型盾构机对济南重工来说是涅槃重生,但仅限于济南或山东,还远远不够。“济南重工最终要实现第一步是盾构机济南造济南用,第二步济南造中国用,下一步要最终实现济南造世界用。”
有数据显示,目前“济南造”盾构机设计产能年产100台,每年维持在30台左右,已累计生产盾构机140余台,订单掘进距离已达350公里。而从全国范围来看,包括北京、广州、苏州、南京等共12个城市的地铁建设项目使用了“济南造”盾构机。从崭露头角到成为行业新星,“济南造”盾构机用8年时间走出济南,挤入全国市场。
此外,济南重工坚守“在朝阳领域做世界领先产品”的使命,在完成了盾构机“从无到有”后,又将目标瞄向“从有到强”,实现不断向小型盾构机、超大型盾构机和盾构机智能化方向突破。作为目前世界在建工程最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17.5米“山河号”超大直径盾构机的诞生必将使山东高端装备制造水平更上一层楼。
扬帆起航,“济南造”迈出国门
“做强企业,做优品牌,做大产业。从传统制造到高端制造,靠的是创新。我们将继续依靠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加大研发投入,做好企业管理,提升产品质量,不断擦亮‘济南造’名片,向一流企业迈进。”孙国蓉表示,创新体系布局一步步优化,为产业升级注入源头活水。
在占地5400平方米的济南重工的企业技术中心,180名研究与试验人员,在技术中心主任及技术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的带领下,正以“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拼搏在科研创新的第一线。
记者了解到,目前,济南重工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地下工程机器人协同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共申请专利5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参与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23余项,发表软件著作3件,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等,成绩斐然。
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为济南重工带来了一代又一代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济南重工最开始只能造直径6米的盾构机,在去年11月,山东省首台9米级盾构机“齐鲁号”顺利下线。仅仅过去半年,济南重工再次“破冰”,17.5米“山河号”超大直径盾构机问世,享誉全球。
而在智能化领域,“济南造”盾构机如今也有了“拟人化”的生产方式,能“呼吸”能“观察”,还会“思考”。2022年9月,全球首台搭载“五官一脑”智慧装备的“智慧一号”盾构机在济南轨道交通6号线始发,“济南造”盾构机正式进入“2.0智能时代”。
所谓“五官一脑”就是为盾构机装上“眼睛”“耳朵”“鼻子”,提升设备的智能感知与认知能力。在视觉上,盾构机搭载超前地质预报系统,能够“透视地层”,识别溶洞、断层破碎带以及水体等不良地质情况。听觉上做到“听声辨位”,识别盾构开挖面复合地层软硬界面分布规律与复合强度特征,规避地面沉降风险。
“智慧一号”投用的地铁6号线连通三大铁路客站,横贯济南东西,是地铁成环成网的关键一环,搭载“五官一脑”也让“济南造”盾构机再次成长,注入新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曾经,盾构机是我国装备制造的技术难题,如今,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盾构机生产国和使用国,国产盾构机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已经接近七成,这为山东制造走向世界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在孙国蓉看来,盾构机的精神是奋勇向前,永不回头,盾构机的特点是只能往前走,不能往回走。“作为盾构机‘地方强队’,济南重工也在不断寻找走向海外的契机,下一步我们将要实现‘济南造,世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