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济南频道>内容详情

【2023济南城市软实力榜样展播】济南市市中区教育和体育局:十年蝶变,集团化办学的“市中样本”

2024-03-02 14:38:50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张雯雯

“品质教育看市中”已成为近年来济南市民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普遍共识。尤其是提到集团化办学这项改革,济南市市中区更是早在2013年就率先进行了大胆尝试,比教育部于2020年提出的“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的要求早了7年。在十年的实践中,历经“做实、做大、做强、做活”四个发展阶段,先后组建了20个教育集团、4个特色联盟、4个集团链,集团化办学达到100%全域覆盖,基本实现了全区“新建校办一所成一所、薄弱校改一所强一所、城郊校抓一点带一片”的集团化办学发展目标。如今,市中区的集团化办学改革,不仅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更成为济南教育一张靓丽的品牌名片。

求变

前些年,受区域城乡二元结构制约,市中区校际间发展不均衡问题日渐突出,北部核心区优质学校聚集,南部、西部城郊地区学校布局分散且规模较小,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的诉求很难满足。加之新建居民区配套学校增多,资源整合和师资分配等难题亟待解决。经过不断的学习调研,市中区选择了集团化办学这条改革之路,以期达到全区教育城乡统筹、高位均衡的发展目标。

2013年4月,随着胜利大街教育集团、经五教育集团等挂牌成立,市中区在全市率先启动了集团化办学改革,拉开了区域教育办学机制改革的大幕。据悉,市中区成立了由区长任组长,教育、人社、编制、财政等部门组成的集团化办学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市中区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实施意见》与《行动纲领》,第一批组建了10个教育集团,含27所学校,集团化办学覆盖面达40%。“那时,集团化办学只在北京、上海等地有试点,对济南教育来说还是一个新鲜事物。我们大胆尝试,后来发现,此项改革比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2020年)》提出“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的要求早7年,比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2017年)》提出“探索集团化办学”的倡导早4年。”市中区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宫春说。

2014年,集团化办学步入快速扩张期,全区教育集团数量增加至20个,打造了4个特色联盟、4个集团链,集团化办学于2017年实现100%全域覆盖。2018年,集团化办学进入顶层优化期,着力推进集团校深度融合和聚能裂变,打造了更多优质领航学校。2022年,集团化办学进入整合蜕变期,明确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行动目标,制定20个培优提升项目,持续提升教育集团发展活力。

从做实到做大,再到做强、做活,“四步走”战略的实施,使市中区集团化办学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分散到融合的递进式发展。同时,以教育集团带动全区新建学校、城郊学校、薄弱学校共同发展,辖区学校间逐步实现了师资、管理、课程等教育资源的深度共享。

寻变

随着市中区集团化办学的深入推进,教育集团不仅在数量上不断增加,组建模式也更加多样化。主要包括龙头校+新建校的“母子式集团”、龙头校+薄弱校或城郊校的“兄弟式集团”、龙头校+潜力校的“伙伴式联盟”、品牌特色学校+同类特色学校的“办学特色联盟”、城区集团+城郊集团的“集团链”。

同时,在资源配置管理上,无论是集团硬件和资金,还是人才培养和教学研究,市中区做到了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智尽其能。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了解到,市中区部分品牌学校因场地狭小、场馆有限,无法发挥学校优质课程资源的优势。通过集团化办学,便可以把名校优质课程嫁接到新建校优质场馆中。比如,经五教育集团将集团新建校经纬学校的先进场地与经五路小学本校的优质课程结合起来,开发出游泳、击剑等多项特色课程,让集团学子能够获得更高品质的教育。

在盘活集团人力资源方面,各教育集团将龙头校的骨干调配到成员校区,或担任管理职务,或成为业务骨干,既为薄弱学校注入了先进的理念,提升了业务水平,又为这些骨干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十年间实现人才交流3900余人。

针对集团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人才资源稀释”问题,市中区构建“三地、七校、九专家”人才培养体系,与北京、上海、杭州、重庆等地市建立教育联系,为干部教师提供定制化指导。同时,广泛开展专家讲座、参观考察、名校跟岗、学院论坛、桌面推演、情景模拟等为干部教师成长引领方向。另一方面,深化“名校长领航”工程,山东省首批齐鲁名校长领航工作室评选,全市5名校长入围,市中区独占2席;济南市特级校长认定,市中区区属学校3名校长榜上有名,入选数量居全市前列。在2023年市委、市政府教育人才评优中,市中区40人获评“泉城名校长”、“泉城名师”等荣誉称号。

另外,随着集团化办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秉承“聚合力、共育人”的内核理念,市中区一脉相承地探索全环境立德树人工作,全力建设全省首批、全市唯一的山东省全环境育人实验区,构建“家校社政研”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新体系。

市中区教体局副局长王鲁明向记者介绍,本着机制“破局”、思维“破冰”、发展“破界”的原则,全区23个部门、17个街道办事处与中小学幼儿园深度协同,设立105所社区家长学校、10处博物馆研学基地、25处中小学社会实践暨传统文化体验基地、79处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协同开展实践活动1000余场。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136个;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打造全市首家社区内中小学艺术教育中心,先后开发声乐、书法、舞蹈等26项课程,把文化教育延伸到社区,开展就近的艺术创作、美术展览、文创展示等文艺活动。

蝶变

十年磨一剑,回顾市中区集团化办学的改革之路,有艰辛、更有收获。如今的成功离不开每一个市中教育人的不懈努力,成功经验更在全国多个城市推广。

在宫春看来,教育集团的组建,打破了长期以来阻碍教育发展的“两堵墙”。第一堵墙是校长头脑中“单打独斗”“只管自己一亩三分地”的“理念墙”。校长作为集团理事长,不仅仅满足于关上门办好自己学校,更开始思考如何打开大门办好整个集团,办学境界与格局上升了一个层次。另一堵墙是学校之间“泾渭分明、互不往来”的“资源墙”。集团化办学赋予了集团理事长一定程度上灵活调配学校资源的权限,破解了人、财、物流动的机制障碍,学校办学呈现出集团联合、互助互补、共建共赢的资源配置新格局。

正因如此,全区先后有20所新建学校在集团化办学带动下,高位起步弯道超车,基本解决了优质资源少的问题。16所老城区学校重新焕发勃勃生机,生源持续稳定饱和,化解了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23所城郊中小学逐步成为城郊学校优质升级的样本。2022年,济南市教育局公布的县域中小学综合差异系数,市中区全市最优。绿色质量让市中教育赢得了老百姓的高度认可,总体社会满意度近3年持续达到95%以上。市中区集团化办学改革经验先后获评全省基础教育改革典型案例,入围教育部“中国教育这十年”典型经验资源库。市中区教体局2005年至今连续19年保持“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宫春说:“集团化办学的初心就是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大化,让人人上好学。如今,经过十年的耕耘奋斗,我们看到了品质教育在市中落地生根的样子。未来,集团化办学改革之路还将不断拓宽,有温度有品质的教育之花会持续绽放。”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