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要闻  |  山东  |  中国  |  国际  |  文旅  |  体育  |  评论  |  财金  |  教育  |  汽车  |  消费  |  吃喝  |  映像  |  周刊
首页>济南频道>内容详情

漫游在齐鲁 “裘马颇清狂”

2023-11-13 09:57:57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倩 实习生 王楠

以诗寄情,文传千载。不论是展现泰山雄姿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记录李杜在鲁交往之情的“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抑或是成为济南文化名片的“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在山水之间,“诗圣”杜甫勾勒出齐鲁大地的万千气象。

正如其所写“裘马颇清狂”般的快意洒脱,事实上,以现实主义为诗作特色的杜甫在山东度过了一段恣意、温暖的青春时光,也正因这段充满青春式的乐观豪情、恣意旷放的一段经历,让山东成为其与李白等盛唐诗人的“温暖之乡”。

文化圣地成为诗人“温暖之乡”

依山傍海,地形多样,既有“名山”,又有“大川”,独特的地域优势让山东成为深受盛唐诗人青睐的游历地。以李白、杜甫、高适为代表的诗人均在“遇见”山东的同时留下名篇佳作,以诗传世展现山东印象。

在济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刘磊看来,山东当时之所以成为李白、杜甫等盛唐著名诗人相聚之所,表面看有一定的偶然因素,“比如杜甫父亲、弟弟在山东做官,他来探亲、居住;李白在此结婚、安家。但背后还有更重要的必然原因,这就是齐鲁一带丰富、多样的文化底蕴,是这种文化的吸引力,使他们在此长期盘桓、流连忘返。”

“当时他们三四十岁,处于青中年时期,心理年龄可能还要更年轻一些,和他们后来的那些遭遇相比,这一点更明显。处于青年昂扬向上时期的李杜,在文化丰富多样、政治气氛宽松的山东地区,交游唱和,确实可以称之为‘温暖之乡’。”刘磊进一步分析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山东分手之后,李杜二人很可能再也没有见过面。

时光退回至千年之前的唐朝,彼时的山东,从政治文化地缘角度来看,处于首都长安以东的边陲地带,东邻大海,政治上不是中心区域,但文化上却是一块圣地。“众所周知,山东是儒家圣地、孔孟之乡,春秋战国以来,儒生、文士、学者辈出。从李白、杜甫、高适等人的作品看,他们对此是很敬慕的。他们前后在山东呆了许多年,瞻仰游览过的古迹很多,主要在鲁中、鲁西南一带。如泰山和曲阜的少昊陵、单县的单父琴台、兖州附近的鲁郡尧祠等,大部分是春秋时期鲁国所在的地区,亦有许多诗歌作品抒发了怀古之幽思。同时,山东不但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也是多元思想文化和精神共存的地方。除此之外,泰山文化、仙道文化对当时的青年文人们也是很有吸引力的。李杜的访道求仙行为,和这些文化也是分不开的。”刘磊介绍道。

基于自然山水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因素,杜甫曾先后两次来山东,在济宁等地累计时间长达8年之久。公元736年,24岁的杜甫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因其父时任兖州司马,杜甫遂赴兖州省亲,自此开始了“裘马颇清狂”的齐赵之游。

游历齐鲁成就人生“高光时刻”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杜甫在《壮游》一诗中所写,实则亦为其在山东游历时光的概括。“大多数人对杜甫的印象可能是深沉、正统、内敛,这比较符合中晚年的杜甫形象,他经历了很多战乱和苦难、饱经风霜。但年轻时候不完全是这样。杜甫在山东这段时光,是他充满青春式的乐观豪情、恣意旷放的一段经历。”刘磊分析,杜甫和李白一直追随仙家入道理想,李白实现了,杜甫却一直没能实现,这在很长时间里,是他内心里的一个情结。

“杜甫晚年时候和很多老人一样,特别喜欢回忆,因为他经历了很多波折和苦难,国家、社会、家庭、个人,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他的回忆显得格外深情、温馨,像是加了一层滤镜一样。”刘磊举例介绍,其对山东时光和李白、高适这些人的回忆,就有这些特点。“如‘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芒砀云一去,雁鹜空相呼。’(《遣怀》)‘昔我游山东,忆戏东岳阳。穷秋立日观,矫首望八荒。’(《又上后园山脚》)可以说,山东游历时期,是杜甫人生的高光时刻,是他青春的符号象征。”

值得一提的是,公元745年初夏,杜甫到临邑看望弟弟杜颖,路过济南时,顺便拜访他的童年好友、齐州司马李之芳。恰逢李之芳的从祖、时任北海(治所在今青州)太守、书法家李邕彼时也在济南,一场史称“历下亭之会”的盛宴雅集就此启幕,留下了《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这一代表作,成为杜甫与泉城济南紧密相连的文化印记。

对于杜甫在山东的创作及寄家经历,刘磊表示,“杜甫来山东,客观上是来探亲,但主观上也有一种朝圣心理,儒家、道家等各种思想的深厚文化底蕴,让他很向往。所以,他借探亲之机,在山东游历了很多地方。从艺术角度看,杜甫游历山东期间所作诗篇大致能够反映出青年杜甫的精神风貌和诗歌艺术特点,总体来看,其笔下的山东印象呈现出青春、理想、恣意、温暖的特点。”

深挖文旅资源弘扬人文精神

以诗为鉴,于著名诗人游历齐鲁及其在此的创作中亦不难发现,齐鲁文化穿越古今传承数千年,在其内在文化基因传承的同时,也随时代变迁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对于以名人名篇为代表的文化传承,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回望历史,以杜甫为代表的唐代诗人心目中的齐鲁山水,不管是名山还是大川,既雄奇壮丽,又弥漫着浪漫色彩,随着一首首诗文传世广为人知。令人惋惜的是,“杜甫晚年对诗歌艺术的自我要求很高,回过头再看年轻时候写的那些诗,可能有许多觉得不够满意,就删掉了,没收到后来的诗集中。这是他留下来的早期诗歌作品不如中晚年数量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作品少、史料少,给杜甫在山东的生平、游踪等基本事实的研究带来一定困难,造成碎片化、断链现象。所以,我们要更加珍视其早期在山东创作的这些作品。”刘磊介绍道。

基于此,对于以杜甫为代表的名人文化挖掘与传承,刘磊亦提出了相关建议。“首先,充分挖掘、保护好相关文化遗迹,还原杜甫在山东大地留下的物质层面的历史遗迹,建立可靠的纪念、研究杜甫的客观依托;其次,加大对杜甫研究的支持力度,挖掘精神层面的杜甫文化资源;再次,加大宣传力度,文旅结合,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弘扬李杜文化,做好宣传利用及推广工作。”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