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济南频道>内容详情

请一线员工作为“新闻发言人”,济南有着怎样考量?

2023-09-14 14:51:32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8月31日,济南举办了一场特殊的记者见面会。

坐在发布席上的几位“发言人”让人眼前一亮:他们不再是来自政府部门的“领导”,而是妥妥的企业一线员工;他们发布的也不再是政策,而是自身的“蝶变”。

这是济南举办的“天下泉城聚天下英才”系列记者见面会之青年职业技能人才专场。接下来,还将有更多的普通一线员工走到聚光灯下,讲述他们的成长故事。

这样的做法,非常温暖。此前,2021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首场中外记者见面会,曾邀请5名来自一线的“大国工匠”,围绕“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与中外记者交流。类似的场景每每出现,总是赢得赞声一片。

济南为何邀请普通一线员工走向前台?背后又有着怎样的考量?

说普通,其实他们也不“普通”。因为他们都在平凡的岗位上,以奋斗、拼搏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业绩。邀请他们出席见面会,给他们以高光,映射出的正是济南对工匠精神的无比珍视,亦是“天下泉城聚天下英才”的生动写照。

这也是他们与这座城的故事。

【一】

时间回到1960年4月15日,中国第一辆重型汽车——黄河牌JN150八吨载货汽车在济南诞生,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重型汽车的历史。

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济南工业门类齐全,产业体系完备,拥有41个工业大类和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曾在工业领域创造了70多个全国第一。除第一辆重型汽车之外,全国第一台大型龙门刨床、中国第一辆重型载货汽车、中国第一辆轻便摩托车、全球第一台汉字传呼机均诞生于此。

众多“第一”背后,有着无数产业工人的奋斗拼搏与默默奉献。

步入新时代,济南加快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致力重振工业雄风。截至2022年,包含37条产业链和40个产业集群在内,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成型。其中,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业等四大主导产业总规模达到1.4万亿元,成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

在这背后,同样离不开各条战线上能工巧匠的精耕细作。

如果将济南的经济比作一艘驰骋大海的巨轮,产业工人队伍便是这艘巨轮上的强劲引擎之一。公开报道显示,眼下济南有超过167万名产业工人奋战在经济社会发展第一线,其中技能人才总量达137万人,高技能人才38万人。近年来,济南更是累计产生国家级重点人才荣誉称号技能人才136人,荣获省级重点人才荣誉称号者达315人。

此次,“天下泉城聚天下英才”记者见面会上的三位青年技能人才,即是他们中的典型代表。

【二】

姜涛,国网济南供电公司电缆运检中心电缆运检一班班长,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带领团队研制了“高压电缆智能敷设系统”,完成山东电网1公里以上单段电缆敷设从0到1的突破;

陈宇航,中建八局一公司研发工程师,年仅24岁的“齐鲁大工匠”,曾在全国首届职业技能大赛“管道与制暖项目”中摘得金牌,先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等国家级荣誉8项,齐鲁大工匠等省部级荣誉6项;

王建辉,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商用车制造公司总装部调试现场分部整车电路调试工,被业内称为“汽车电气故障的克星”,累计完成技术创新项目100余项、项目改善百余项,实现经济效益800余万元。

翻看三位青年技能人才的成长经历,有一个关键词值得关注——工匠精神。

“工匠”,这一肇端于手工业时代的词汇,伴随着时代变迁有了更加深厚的内涵。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他们身上的“工匠精神”,驱动着技术的变革,也驱动着一个城市乃至国家在不同领域实现一个又一个创新与突破。

作为一座爱才的城市,济南历来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技术工人充满渴求,并十分尊崇工匠精神。2022年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入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强调,着力培养引进集聚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卓越工程师、齐鲁大工匠、高技能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

注意,齐鲁大工匠、高技能人才与卓越工程师、青年科技人才并列其中。也就是说,不管是高精尖的科技型人才,还是拥有“匠术”“匠心”的技能型人才,济南同样重视,都要着力培养、引进、集聚。

济南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

作为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济南市近年来接连出台《泉城首席技师选拔管理办法》《泉城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升计划实施方案》《关于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济南工匠”建设工程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构建起全面覆盖、完整配套的政策体系,厚植技能人才发展土壤。与此同时,济南实行以赛代学、以赛代训,不断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特色首席技师工作站等载体建设,累计建成数量居山东首位。

数年前,莫桑比克总统菲利佩·钮西曾专门到济南考察职业教育的做法,并从全国优选30名职业院校教师前来深造。

为全力培育更多更好“大国工匠”,济南还通过各种方式,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近期,2023年度“济南大工匠”“济南工匠”对外公示,共有35人入选。近年来,济南将“济南工匠”建设工程纳入全市人才队伍建设大框架,对入选者按照人才分类对象相应政策,让各级工匠既有“面子”更有“里子”,以此激励更多技能人才喷涌而出。

​【三】

实际上,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已远远不止于对传统工匠精神的简单传承,而是在精益求精、坚守专注的基础上,更多彰显以创新探索为导向的新内涵。

产业技能人才要有“匠心”,服务业、科研、社会治理等各行业从业者同样需要这种“匠心”。

所谓,“匠心”聚,百业兴。

这也正是当下的济南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胸襟,拥抱海内外英才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济南市大力实施人才强省会战略,出台人才政策“双30条”,加快构建“天下泉城、人来无忧”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务体系,形成了“近悦远来”的良好人才生态。

就在前不久,济南市举办首届“海右人才节”,以整座城市的名义和专属节日的方式向人才致以最高礼遇,展示了“天下泉城聚天下英才”的雄心壮志。共计206场活动中,涵盖人才交流、人才引进、人才服务、成果转化、文体演出5大类,分别以论坛、会议、竞赛、路演、成果展等方式进行,其中释放出的信号十分强烈——识才爱才敬才用才,济南愿倾尽所有。

正如人才节期间的“海右伯乐”院士座谈会上,济南市委书记刘强所言:济南市将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为各类人才来济发展创造最好条件、提供最大便利、营造最优环境。

短短一句话用了“五个最”,足见济南的态度。

如今,济南又组织开展“天下泉城聚天下英才”系列记者见面会,让各类人才走到聚光灯下、站上城市C位,再次释放出敬才爱才的诚意。

重视人才背后,济南有着怎样的考量?用一句话来概括: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有人才,发展就有了基础、动力与活力。

当前,城市间竞争日趋激烈,人才也成为城市间争夺的“珍惜”资源。正处于强省会建设关键时期的济南,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动能转换,无论是项目突破还是城市治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渴求人才,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能成就人才。

各种引才育才的做法,彰显出了济南的“大人才观”——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不拘一格汇聚人才、育人才、用人才。

济南的努力赢得了广大人才的认可。公开报道显示,2022年济南市各类人才净流入15.8万人,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63.6万,获评年度最佳引才城市,入围外国专家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高校毕业生就业首选十大城市……

给人才以高光,许济南以未来。

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才服务创新举措出台,相信济南也将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以全新“打法”突出重围,再赢发展先机。

 

来源 趵突视角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