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济南频道>内容详情

请来"化工界华为"上课,济南渴望挺起经济"脊梁"

2022-08-04 18:18:17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作者:浪子

来源:“趵突视角”微信公众号(ID:baotushijiao)​

8月2日上午,济南市属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座谈会召开。会上有一位来自烟台的客人,作了精彩的报告,受到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这位客人就是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廖增太。

近期,全球化工50强排名公布,有着“化工界华为”之称的万华化学位列第17。2021年,万华实现净利润246.49亿元,同比增加146.08亿元,是山东省唯一一家净利润过200亿元的上市公司。如今,廖增太正带领万华向着“2025年进入全球化工10强,2030年成为具有全球一流竞争力的世界500强企业”的目标进发。

国企是经济脊梁,也是济南发展的主力军。截至6月底,全市21家市属一级国企资产总额达到1.63万亿元,同比增长17.6%。

实现强省会梦想,做大做强国企势在必行。济南此举的目的很明确,就是通过学习身边的先进企业,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让济南国企也能涌现出像万华这样的“参天大树”,挺起济南经济“脊梁”!

“座”而论“道”

座谈会上,廖增太以“万华改革、创新、管理实践分享”为题作辅导报告,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围绕企业创新发展、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培育高水平人才队伍、提升运营管理能力、培育优良企业文化等内容进行了精彩讲述。

“改革”“创新”和“管理”三个关键词,个个言简蕴深。

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刘强出席此次座谈会并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于海田主持,市委副书记杨峰出席会议。刘强指出,国有企业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近年来,济南市属国企以党的建设为引领,扎实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发展,主动服务全市大局,企业党的建设和综合实力、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为什么廖增太会出现在济南市属国有企业的座谈会上?

六个字:“走出去”“请进来”。

6月18日至21日,刘强率济南市党政代表团先后赴烟台、青岛、潍坊学习考察。4天考察了3市22个企业或重点项目,这些企业或重点项目多集中于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

这次济南高级别考察学习代表团,行程中的一站,就是烟台万华。

“我们既要看到济南的进步和成绩,也要清醒看到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在考察期间的座谈会上,刘强对与会的济南党政干部说。

毫无疑问,一趟考察没学够,济南是请廖增太“传经”来了。

如切如磋

众所周知,山东是国资大省,国有企业体量大、分布广,在全省经济“大盘”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全省发展大局。

2022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

2月17日,济南市国资委召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进会,通报改革任务进展情况,交流改革典型经验,部署2022年重点任务。

对进展的总体评价是:“聚焦问题导向、市场导向和目标导向,系统集成推进各项改革,针对短板、弱项和关键领域实施重点突破,狠抓三年行动方案落实落地,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济南的国有企业,正显示出蓬勃发展的气象。

比如济钢,自产能调整以来,以“二次创业、重塑济钢”“建设全新济钢,造福全体职工”为使命,抢抓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给企业转型创造的难得机遇,把目标定位和产业方向与省市规划、需求相融合,立足区位、资源、技术等优势,加快推动企业由排放型向消纳型转变。从“靠钢吃饭”到“无钢发展”,闯出了一条传统企业新旧动能转换的新路子。

都是老国企焕新机,济钢和万华,异曲同工。

比如万华的改革,就被称为壮士断腕。为了“剥离辅助,精干主业”,曾让4000名干部员工分流回家,机关人员从700多人精简到70多人,处级干部90%内退。

40多年的发展,万华从一家默默无闻的地方皮革厂,一跃成为世界巨头,走出一条令人瞩目的改革发展之路。

……

万华集团园区照片

省内国企,相互激励。经常性的切磋交流,才能让企业更加精进发展,改革发展之路更加畅快。

有鉴于此,济南市新一届领导班子搭台,主动邀请万华董事长廖增太到济南座谈“切磋”。

自主创新

廖增太是老万华人。1983年进厂从设计员起步,到设备副科长、技术组长、总工程师,再到公司高管,直到万华“掌门人”,经历了引进日本设备10年不达产、上门与欧美强企谈合作4年未果等一连串屈辱,他一直刻骨铭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不自强不自立,永远被人瞧不起。”

今天,万华化学的MDI——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国防、航天、轻工、化工、石油、纺织、交通、汽车、医疗等领域的原材料——产量全球第一,但是40年前,还造不出来。

因为没有核心技术。

1983年,万华从日本引进了一套年产300万平方米合成革的生产装置,配套一个年产1万吨的MDI装置,耗资近5亿元。这个项目令万华倍感屈辱。“洋专家一走,设备就不灵。”结果1万吨的设计产能10年都未达产。

廖增太回忆,当时,万华人想通过引进设备来引进技术,但对方明确表示:“引进设备,可以;引进技术,不行!”

1988年,万华成立了二期工程MDI技术引进小组,与跨国公司又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技术引进谈判。这家跨国公司提出,万华如果能提供中国市场调研报告,可以考虑合作。当万华组织80多人、耗时半年,将调研报告送到对方手中后,换来的却是这家外企在中国自行建厂的决定。

对此,廖增太感慨说:“这件事对万华的影响极为深刻,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先进的核心技术是求不来、买不到的,创新还得靠自己!中国人只有自立自强,才能赢得世界的尊重。”

万华从此走上了自主创新的道路。

终于,在与青岛化工学院联合攻关之下,几年后,万华人最终成功研发出了专利技术。1995年,MDI装置年产量首次突破1万吨。经多次技术改造,2002年MDI产能达到年产10万吨。

正当万华解决了这项“卡脖子”技术时,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巴斯夫、亨斯迈、陶氏等国际化工巨头加入到中国市场竞争中,并准备在中国建厂。

当时,万华的年获利能力不足5000万元,净资产只有6.5亿元。一位业内同行如此形容:“万华与跨国公司竞争,就像在五星级酒店旁边搭个棚子炸油条。”

但万华人不甘示弱、敢于应战,积极扩大产能,在宁波建设年产16万吨的新项目。廖增太正是这一项目的负责人,硬是比外资巨头的上海项目提前9个月建成。

2005年底,万华宁波工业园年产16万吨MDI装置一次性开车成功。

对此,廖增太总结说,自主创新要敢想敢干,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著和韧劲,不怕困难,不怕挫折,锲而不舍。

2008年,万华主动出击,开始全球布局。2011年,万华收购了匈牙利博苏化学公司(简称BC),它是欧洲第五大MDI供应商。由此,万华进入MDI供应世界前三位。

今天,万华已是全球第一大MDI供应商。

2016年,经选举,廖增太成为万华新一代掌门人。

2018年,万华40岁生日,55岁的廖增太在公司演讲,强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并宣布了五年进入全球化工20强的目标。

此后,廖增太提出万华“2025年进入全球化工10强,2030年成为具有全球一流竞争力的世界500强企业”的愿景。

近期,2022年全球化工50强排名公布,万华化学位列第17。

廖增太在中国化学华陆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签约仪式上发言

廖增太上任后,一直将技术创新作为“第一核心竞争力”来培育,把人才作为创新的最核心资源,倡导“公平公正、有为有位”的创新文化,树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重奖成功”的干事导向。

万华在创新上舍得花大钱。2016年公司研发投入7亿多元,2021年研发投入达到31.68亿元,累计五年达到97.6亿元。持续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已成为万华化学经营业绩快速稳步增长的源动力之一。万华化学累计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3500余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国家科技奖励7次。

如今,万华化学拥有科研人员约3100余名,其中130余人拥有博士学位,1200余人拥有硕士学位。公司各类高层次技术人才约150余人。万华成为中国制造业最具创新能力的企业之一。

比照万华,再看济南,相关方面曾将济南市属国有企业发展之痛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企业规模偏小、产业综合竞争力偏弱、核心骨干企业偏少、创新能力不强。

为解决企业规模偏小和主业同质化等问题,济南在“做大、做活、做专”的思路下,将43家市属国有企业分门别类重组整合为20户企业,涉及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元。

整合可以做大,但如何能够做活、做专进而做强,万华的经验,恰为镜鉴。

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进会上做典型发言的济南二机床,就是科技创新推动发展的佼佼者。

今年上半年新签合同同比增长51.5%,营收同比增长59.6%,利税同比增长209.8%,运行质量和经营效益持续提升。这个有着85年历史的“老国企”,凭借改革、技术、市场三轮驱动,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成为世界三大冲压装备制造商之一。

其激发内生发展原动力的原因,就在于深化改革。济南二机床坚持早改、真改、持续改、配套改的改革思路,推进三项制度改革,建立起了全员劳动合同制、干部聘任期制、差异化薪酬分配制的市场化管理循环。

锲而不舍

“敢想敢干、锲而不舍,没有不可能的事情”,不仅是廖增太嘴边上常说的,更是万华人骨子里信奉的。

廖增太常说,万华因改革开放而生、因祖国强盛而兴,必须将自身命运与党、与国家、与民族的前途紧紧相连。他将“为国分忧、为民造福”明确为万华最高使命,创造性地推动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在万华落地生效。

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万华在同行业率先确立闻不见异味、听不见噪声、看不见跑冒滴漏的“三不见”标准,建设零伤害、零事故、零排放的绿色生态现代化工企业,获化工业唯一“国家环境友好工程奖”。

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廖增太和战友们审时度势融资12.6亿欧元收购匈牙利最大化工公司宝思德,使其从破产边缘成为中东欧百强企业,是迄今中国在中东欧最大并购项目。

为响应中国关于碳排放的庄严承诺,万华发力可降解塑料产业,加快储能、光伏、风电等材料产业化,努力突破更多“卡脖子”技术。

“要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要有这么一股劲,要有这样的坚定信念和追求,不断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上取得新突破……”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万华,殷殷嘱托。

“四年来,万华研发队伍从1300多人增长到3200多人。销售收入从600多亿元增长到1400多亿元,净利润从百亿级增长到二百亿级。我们相继打破了20多项卡脖子技术,申请了3000多项重要的发明专利。”廖增太说。

结语

6月30日上午,省委、省政府在济南召开全省国有企业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会议指出,要在加强科技创新上闯新路、勇攀登,加码重点平台建设,加力高端人才引育,加快科研体制改革,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值得注意的是,济南二机床、烟台万华都在这一会议上作了交流发言。

典型引路,榜样力量,济南国有企业的改革创新之路,必将在比学赶超中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