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郑芷南 许畅 实习生 任为
2018年,一部叫《陪读妈妈》的电视剧上映,颇具现实意义的话题引起一些人的关注和讨论。那一年,四十多岁的朱芳荣(化名)还在街边做小吃摊,卖呱嗒,一辆三轮一口锅,每天在哪里出摊是说不准的,但不变的是每天的风雨无阻。时隔一年后,她的小儿子上初中,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朱芳荣在孩子就读学校附近买了房子,每天傍晚固定在邻近的夜市出摊,成了一名陪读妈妈。
从早市到夜市
“我儿子11岁了,我做呱嗒也11年了。”朱芳荣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其丈夫因为工作原因在老家,之前她都是推着一辆三轮车到处跑。儿子在舜华学校上初中后,其当时住的地方离学校比较远,孩子上学特别不方便。2019年,她在儿子学校附近买了房并搬了过来,“在这边夜市租了摊位,距离孩子学校不到两公里,照顾孩子也方便。”
“苦点累点没什么,就是想让孩子上学方便。”从在路边推着三轮出摊,朱芳荣到舜玉路夜市也已3年有余,总算有了个稳定的场所。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记者问及这些年她的摆摊感受,她迟疑了片刻,笑着告诉记者,“这么多年干下来,习惯了。”
朱芳荣没有告诉记者自己是外地哪里人,她说自己已经“在济南落户了”。记者得知,她早年间住在在黄河北边的一个小区,经营一家小超市贴补家用,日子还算稳定。后来,其小区附近的一家商场拔地而起,让她的小超市生意受到不小冲击。最后,朱芳荣经营的超市只能关门,一家人的经济来源都压在了其丈夫身上。
2011年,朱芳荣的小儿子出生,为了分担家庭经济压力,她开始学做呱嗒。“刚开始我也做早餐。”每天凌晨4点钟,朱芳荣就要起床开始为出摊作准备,“一直做到早上8点我就收摊了,然后推着车子再去找下一个能摆摊的地方。”“一天下来收入并不多,每天回家也是筋疲力尽”,这样的日子过了一年多。
夜市里的人气摊位
“老板,要两个肉夹蛋的”“我要两个鸡蛋一个茴香的”……夜幕降临,呱嗒摊前的几位顾客开始排起队。记者在现场看到,呱嗒都是现做现煎,从包好到放进平底油锅煎炸,“大约5分钟做一个”。
揉面、包馅、入锅、翻面、打包,和顾客沟通的同时,朱芳荣的双手几乎没有停过,不停地在案板和油锅面前来回转身。排队的食客,接过一个个刚出锅的呱嗒,在路边吃了起来。
“这会正是每天人多的时候,每天基本下午6点到8点人最多。”有老顾客熟练的坐在摊位旁的一个马扎上边刷手机边吃起来,朱芳荣笑着对记者说,“平常都是吃完了再走。”
“自从来到这里,就比较固定了,想吃的人都能找到,收入也稳定了一些。”记者了解到,“回头客”的光顾让朱芳荣的生意向来比较红火。
“我就是(附近)这个小区的,经常买她家的呱嗒。这里用的是咱们自己家里吃的好油、好肉,吃起来也放心。我们小区爱吃呱嗒的业主还专门有个微信群,老板哪天有什么事情都会提前在群里说一声。”谈起朱芳荣做的呱嗒,一位刚点完餐的女顾客站在摊前向记者打开了话匣子,“还有她做的辣椒酱,特别好吃,你买一瓶尝一尝就知道了。”
“孩子在哪我在哪”
“每天一桶油,一袋面,菜和肉就没数了。”朱芳荣告诉记者,因为夜市靠近山东财经大学和济南大学,除了周边小区的居民,大学生也是摊位的主要消费者,“8块的卖的最好,是肉馅加蛋的。”
在一片夹杂在夏日暑气的油烟中,记者注意到,朱芳荣腰间绑着一件护腰,多年的出摊之路让她落下了“职业病”。“这些年一直长时间站着,一站就是一天。现在年纪大了,站一会腰就开始疼了,绑个这个就好多了。”她轻描淡写的说道。
“前几年我婆婆给我帮忙,现在婆婆年纪大了,就待在家照顾一下孩子。”最近,因为一个人忙不过来,朱芳荣不得不找了个帮手。
“我们是老相识了,最近刚过来帮忙。我白天在附近上班,下班就来做个兼职。她的性格很好,经常跟我说服务是第一位的。”帮手马大姐边给锅里的呱嗒翻面边对记者说,当年自己也是为了照顾孩子上学,在附近租房生活,并且经营了9年的报摊生意。她表示,“都是为了孩子,为了下一代的成长。”
“孩子在哪我在哪。”现在,每天早上为孩子做好早餐后,朱芳荣便开始外出“买菜,买肉”等原材料,然后回家为傍晚出摊做准备。每天下午4点左右出摊,忙到晚上11点到12点成了家常便饭,“躺下休息就得快1点了。”
当记者问及晚饭怎么解决,只见朱芳荣从身后的塑料袋里拿出半个呱嗒,“我们就吃这个,饿了就吃两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