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济南频道>内容详情

“路”力同心 共享通畅——济南城市更新中的“刨掘考题”

2025-09-01 09:51:09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张柯

 

城市道路关乎城市功能和品质提升,更关乎民生福祉。近年来,随着济南城市更新加速,道路刨掘需求增加,“马路拉链”“施工扰民”等问题随之引发关注。为了回应民生关切,今年7月初至8月,济南市政协成立月度商量专题调研组,分别前往南辛庄西路雨污合流管网改造项目施工现场、轨道交通7号线施工现场、小清河外热入济项目施工现场、经八路供水项目现场进行调研,聚焦“优化城市道路刨掘管理”,探寻“路”力同心、共享通畅的治理路径。

为何而挖:城市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双重需求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加快老旧管线改造升级,推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构建多水源保障和分布式能源系统……”

就济南市来说,随着地铁建设、地下管网改造、供排水等一项项民生工程实施,道路挖掘需求明显增加。“从2020年到2022年,我们刨掘数量470处,面积是5万平方米。2023年,挖掘数量激增到了1447处,面积65万平方米,2024年,达到了80万平方米。”济南市城乡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周建国在“商量”座谈会上说。这一系列数据背后,是城市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双重需求。

从施工内容看,济南道路刨掘集中在四大类工程。

首当其冲的是地铁施工,“十四五”期间,济南轨道交通二期规划共有6个项目并驾齐驱。“这是一个城市的幸福,也是一个城市幸福的烦恼”,周建国坦言。

第二类是以雨污分流和城市内涝治理为代表的城市排水项目,济南市水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学峰介绍,2022 年以来,济南累计新建雨污水管线1450多公里,敷设再生水管线91公里。“2021年,城市内涝的治理水平是10年一遇,今年年底完成这些工程后,将能达到30年一遇。”

第三类是外热入济项目,济南市城乡交通运输局城市道路管理处处长解西波表示,该项目今明两年预计替代8座大型热源厂,包括66座中小型燃煤机组,“我们的空气会更加清新,天空会更蓝”。第四类是城区危旧管网改造,“漏损治理工程涵盖47条道路,60个小区,投资在9.5亿元左右,今年是最后一年。”济南水务集团总经理郭际忠表示,该工程对于老旧小区改造,尤其是旧管网改造的作用非常大。

为何道路总在挖?济南市中区政协委员,济南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正高级工程师刘传锋认为,其根源在于“三重矛盾”:发展阶段的矛盾——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阶段相匹配,不同阶段要求不同;建设周期的矛盾——管线建设年代、标准及生命周期差异导致升级改造时序不同步;重点项目交织推进的矛盾——多项设施工程叠加在一起,道路挖掘量增多。

怎么挖、如何管:因地制宜、民意沟通、科技赋能

既然道路挖掘不可避免,怎么做才能把对群众的影响降到最低?这也是本次“商量”的核心议题之一。

施工环节的“精细施策”,因地制宜解决扰民难题。济南轨道交通集团建投公司7号线项目部项目经理杜乐乐介绍,奥体东路站施工进场后,他们采取了“借一还一”策略,“道路北侧还是按照原来通行车辆,东侧部分满足不了的,我们又在奥体东路上加盖板,确保道路通行能力。”南辛庄项目部项目经理张在云表示,在施工中尽可能地节约道路资源,管线做到集中办理,搭一个围挡就把管线都集中在里面。

针对居民反映的噪音、钢板异响等问题,南辛庄西路雨污分流项目现场负责人许涛在“商量”调研后迅速作出整改。通过合理调整工序,把产生噪音的施工调到日间;在过路钢板下增设橡胶垫,减轻振动声音。对此,民生大街46号居民延和平说:“我提的关于晚上噪音的问题现在解决了,十点以后没有什么噪音,现场‘商量’效果很好,很满意。”

民意沟通的“双向奔赴”,化解市民心中疑虑。在“商量”座谈会上,建国小经五路居民张志萍提出“觉得家里水压也挺好,有没有必要花这个钱,应不应该搞这个工程”的疑问。郭际忠解释,经八路片区管网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该工程将原DN300铸铁管更换为DN400球墨铸铁管,新管材具有强度高、耐腐蚀、寿命长的特点,后期运营过程中极大降低了爆管、渗漏风险,还保障了水质安全。

科技与制度的“双轮驱动”,为精细管理提供支撑。济南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党委委员副支队长林松介绍,今年以来,相关部门共审查各类道路交通组织方案352个,提出600余条优化建议,同时利用高空鹰眼摄像头和交通大脑“一张图”,可以直观看到施工区域和交通流线。

济南市政协委员徐文东建议,要讲好开挖的故事,让老百姓知道要干什么、为什么挖、影响怎么应对;济南市政协委员张秀玲则表示,规划要适度超前,多采用新技术工艺材料,从技术上做到少开挖。

一系列举措下,道路挖掘治理成效逐步显现——周建国透露,今年上半年济南12345 热线中,刨掘类工单同比下降45.7%,环比下降68.5%。

长算远略:建立道路刨掘管理长效机制

有效规范和管理城市道路刨掘行为,归根结底要建立起一套系统化、规范化、常态化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模式。在“商量”座谈会上,政协委员、专家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们围绕“如何建立长效机制”,提出一系列“济南方案”。

统筹规划是核心。为避免各自为政,济南市历城区政协委员、区自然资源局耕地保护监督科科长张丹提出“建立全市统一的地下管线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一张图管理”,健全联席会议的“四同步”工作机制,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济南市政协委员王建涛则提议借鉴外地经验,“上海建立资金统筹制度,把资金优先安排在两种以上管线同步敷设的项目,提高施工计划的合理性;合肥建立网格化巡查机制,把施工现场管理责任落实到区和街道网格员,有效解决监管不到位、管理不闭环的问题。”

科技赋能是关键。济南市政协委员、山东建工城市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刚建议,构建智慧化全链条监管体系,实现部门间无缝共享;济南市政协委员、凯丰智慧(山东省)市政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米雪睿提出,城市主要干道、新建管线尽量实行盾构、拉管、夯管、人工顶进等非开挖技术,杜绝设计变更和二次返工。

制度保障是底线。“建议加大处罚力度,提高擅自挖掘道路的处罚标准上限,按照违法天数累计处罚; 建立黑名单制度,对一年内多次违规的单位暂停其半年至一年的挖掘审批资格。”张丹说。林松也表示,下一步将联动交通、城管等相关部门,加强打击违法道路施工行为;“要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让市民成为道路刨掘管理的‘监督员’。”周建国说。

“道路刨掘问题虽然是‘小切口’,但它是‘大民生’‘大治理’。”济南市政协主席雷杰点明了本次“商量”的深层价值——道路刨掘管理不仅关乎市民日常出行,更考验着城市的韧性建设能力。“之前对挖路了解少,觉得添堵,现在明白了背后的紧迫性和民生考量。”济南市历城区华山街道翡翠外滩社区居民宫晓在“商量”座谈会后坦言。

道路挖掘是城市发展的“阵痛”,也是城市更新的“必经之路”,相信通过统筹规划、科技赋能、有效管理、全民参与,定能让每一次“刨掘”都成为泉城品质提升的“伏笔”。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