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樊鹏莉
今年5月是第二个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月,近日,济南多校组织开展心理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趣味挑战,提升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应变能力,更好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学生们在发掘生活中的“小确幸”中,寻找快乐能量,培养正面积极的心态,增强心理韧性。
操场变身心理课堂
游戏中实现心灵成长
为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济南市历城区华山第四小学近期开展了心理团辅活动——“信任团团坐”与“抢车位”趣味挑战。活动覆盖全校六年级学生,通过沉浸式体验引导学生感悟信任的力量,学会应对竞争与合作中的心理调节。
在绿茵操场中央,学生们以班级为单位围坐成圈,随着心理老师口令缓缓坐下,参与“信任团团坐”活动。游戏要求每位学生屈膝,将身体重心完全交付于身后同学的膝盖支撑。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需要突破心理防线、建立对他人的充分信赖,要求每个人都要充分贡献自己的力量,团结就是力量,坚持就是胜利。活动中,教师同步讲解“信任三要素”——真诚沟通、责任担当与换位思考,帮助学生理解人际关系的基石。成功完成“人体座椅”的搭建。参与活动的同学兴奋地分享道。“刚开始我觉得肯定会摔倒,但当我们彼此支撑着坐稳时,突然明白信任就像看不见的椅子。”
另一项“抢车位”活动则将操场变身为动态心理课堂,同学们都非常积极地参与了进来,这项活动学生还需要运用策略争夺有限“车位”,这个游戏看似简单,实则考验情绪管理、应变能力和规则意识。
两个看似简单的游戏,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心理教育智慧。从“信任团团坐”中感受彼此支撑的温暖联结,到“抢车位”里动态博弈的成长试炼,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完成了一次珍贵的心灵成长——既体验了将后背交付同伴的笃定感,也学会了在竞争压力下保持从容的智慧。这些浸润式体验将化作成长路上的心理铠甲,当未来面对更大的人生考场时,孩子们必将带着这份信任的力量与抗压的勇气,在合作中共赢,在竞争中超越。
“能量瓶”中发掘积极力量
提升幸福感和满足感
生活中都有哪些事会让你感到心情愉悦?如果让你为自己的快乐能量瓶涂色,你会为这些快乐披上什么颜色的衣服?近日,济南市天桥区泺新小学开展了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动,各年级围绕不同主题,引导师生关注心理健康,共同构建阳光成长的“心灵宇宙”。
“快乐能量瓶”活动主要引导学生关注和体验生活中的微小而确实的幸福,增强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和幸福感。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学会以更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发现和珍惜生活中的美好,从而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同时,这种积极的心态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挑战,提高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
学校还引导学生绘制自己的“幸福泡泡”,将幸福具象化,通过正念感受被幸福包围,让自己变得更加积极有力量。通过“请与我击掌”学生们挑选自己喜欢的彩色笔,勾勒自己的手掌轮廓,在手掌上写下自己的名字,或是饱含深意的寄语、美好的愿望,这些话语,有的是对陌生人的美好祈愿,希望对方在未来的日子里顺遂无忧;有的是对朋友的真挚祝福,愿友谊地久天长;还有的是对自己的坚定鼓励,在面对学业压力与生活挑战的时候,给自己加油打气。“请与我击掌”更像是一次心灵触碰,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系依旧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温暖底色。
济南市历城区仁轩小学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正能量故事、他人的暖心话语或自我鼓励写在纸条上,折成星星投入“赞美能量罐”,学生们还通过彩绘曼陀罗,让自己的情绪得以释放,内心得到疗愈。“画”即是“话”。通过自画像,可以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需求,使得压力释放、情绪得以调节、内心得到疗愈。
学校还通过心理手抄报,让学生总结自己学到的心理健康知识,表达积极生活态度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通过组织开展“最美微笑”“爱的抱抱”等互动活动,传递正能量和温暖喜悦,加倍放大美好的情绪情感。
动画电影《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讲述了霸王龙与小甲龙的情感羁绊故事。观影后,学生从“感悟爱的力量与亲情的珍贵”这一话题,讨论了如何进行“爱的表达”,老师也鼓励大家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人际关系中的各种挑战,学会坚强和乐观。
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
携手共育创造健康环境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习惯,形成家校合力,4月17日下午,济南市友谊小学开展了家长课堂活动。邀请专家为家长进行孩子情绪调试和习惯养成等知识的讲座,专家首先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开始深入,孩子的发展受到家庭、学校和社区三个相互交叠的环境影响。确保孩子全面发展的关键是家庭、学校和社区的紧密合作,通过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机制,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支持性、积极和有利于成长的环境。面对孩子的情绪不稳定,家长应该如何做等。给予了家长许多干货。希望通过家长课堂引起家长的重视,借助家长的力量,携手并育,共同帮助学生合理调试情绪,养成良好习惯。
为持续关注教师群体心理健康,深化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月活动内涵,近日,济南市芙蓉小学“如果颜色会说话”系列活动第二期如期举行。活动将非遗技艺与心理团辅创新融合,让参与老师通过沉浸式心理互动,探索“勇气”的深层意蕴。
在中国传统色制配技艺传承人的指导下,老师们通过冥想练习聚焦当下,感受呼吸与身体的联结,为后续创作奠定平静的内心基调。在闭眼状态下,老师们在纸上绘制自画像或最满意的身体部位。这一环节打破视觉依赖,鼓励教师直面内心真实感受,以“不完美”的笔触接纳自我,诠释“勇气的第一重境界——直面真实的自己”。
睁开眼后,运用传统色制配技艺中的“五行五色”理论(如赤色象征生命力、青色代表疗愈),在另一张纸上绘制专属心灵盾牌,帮助教师将情绪转化为视觉符号,积蓄内在能量。剪下盾牌轮廓,通过折叠、拼贴或包裹的方式与自画像融合。这一行为艺术般的步骤,象征“以勇气接纳过去、以能量守护未来”。我有勇气直面、允许、接受一切发生;我有能力让一切过去,为自己赋予安全感。
在分享环节中,一位年轻老师感慨道:“闭眼画画时,我发现自己总想控制笔触,但‘失控’反而让我更坦然地面对不完美。盾牌上的青绿色彩让我联想到山水画的意境,突然明白——勇气不是硬扛,而是像流水一样柔韧地前行。”
另一位老师则提道:“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勇气冥想’环节。在舒缓的音乐和导师温柔的引导语中,我闭上双眼,仿佛回到了过去那些艰难的时刻:面对家长的不理解、处理棘手的班级矛盾、在教学瓶颈期的迷茫……这些曾让我焦虑不安的画面一一浮现。但这次,我尝试以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它们,不再是逃避和抱怨,而是思考从这些经历中能学到什么,如何变得更强大。冥想结束后,内心涌动着一股从未有过的平静与坚定,仿佛卸下了沉重的包袱,重获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