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李瑞琪 实习生 孙葆彬
“我想捐书……无偿的……大概千八百册,给有需要的后辈们。”近日,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速豹速办”热线接到一通特殊来电,来电老人只留下了这句话。
一通电话,牵出老兵多年心愿
为完成这位匿名来电者的所托,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立即着手与其进行再次沟通。在长时间的耐心询问后,终于得知这位来电者系现居济南市的93岁退伍老兵刘明新。随后,记者便立即前往其住所了解其欲捐献书籍的情况。
记者抵达时,在家门口等待的刘明新已提前做好准备,招呼着记者:“先到我书房看看,可以的话直接找货车(把书)拉走就行。”
记者在刘明新的书房中看到,千余册书籍排列整齐,安静地陈列在书架上。有的被结实的尼龙绳捆成扎,有的则用牛皮纸严丝合缝地包好。其中,既有《中国通史》《资治通鉴》等历史巨著,也不乏《红楼梦》《三国演义》这样的经典小说。它们的书页或因岁月沉淀微微泛黄,但却被主人打理得没有丝毫破损。
“这些书跟着我很久了,都是工作时陆陆续续发的,可惜当时工作忙,没看完。想离休后再看,眼神却不行了。”刘明新告诉记者,“这里很多书新得很,如果成了‘僵尸书’就太可惜了。所以想把它们捐给有需要的后辈们。”
据刘明新介绍,为了给珍藏多年的书籍找个“好归宿”,他思虑良久,“后来听小辈们说可通过媒体找(受捐单位),我就马上联系你们了。请你们一定善用这些书,让它们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辗转多地,千册图书见证峥嵘岁月
在刘明新的心目中,这些书籍的价值,便是走进学校、社区……成为后辈们了解历史、传承革命精神的窗口,而这与他多年的从军经历紧密相连。
据刘明新介绍,1948年,16岁的他毅然决定入伍。从战士、班长、参谋到教导员,他在军队中历经多个岗位,走过漫漫军旅路,从济南到枣庄,再到其他诸多地方,36年来辗转多地,直至1984年离休。这千册藏书就像他最亲密无间的战友,陪伴他走过了那段峥嵘岁月,所以在他离休回到济南老家时,便将这些书一本不落地带了回来。
“起初是想着把这些‘老战友们’留给儿女传承下去,但现在连孙辈们都老大不小了。所以我就寻思着,把它们留给更需要的人。”刘明新告诉记者,他捐书还有个“小私心”,便是将老伴儿多年来的画作也捐出去。
“我老伴儿很爱画画,之前还得过济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奖呢。”刘明新认为,能够在陶冶后辈艺术情操时展现他们这辈人对生活的热情,也不失为件有益之事,他的这个决定也得到了女儿刘玲的认可和支持。
“父亲决定捐献时并没有和家里商量过,但他作出这样的选择,我倒是也没觉得意外,反而觉得这就是他能做出来的事。”在刘玲的印象中,刘明新总是像“锯嘴葫芦般”默默做事。
“他从军时回家的次数不多,每次回来也不怎么说自己的近况。”据刘玲回忆,父亲好像“从来都闲不住,退休后还经常跑出去给其他离休战友帮忙”。
不为名利,愿为后辈留下书香
采访接近尾声时,记者询问刘明新,在书籍和画作正式捐出之前需不需要拍张照,留个念想。刘明新思虑再三后却犹豫地表示,他认为捐书是件“作为军人早就该做之事,不应该图名利,只要后辈们能从这些书中汲取知识、了解历史,把我们这些老前辈的精神传承下去就行。”
在记者再三说明“只是留念”后,刘明新才终于同意和妻子留下的字画拍照留念。拍照前,这位93岁的退伍老兵仔细地整理了自己的仪容,敬起军礼。
记者离开前,刘明新再次嘱咐记者:“找到受捐单位后第一时间过来拉书。这些书能早一天捐到需要它们的地方,后辈们就能早一天受益。”
为让刘明新老人的爱心传递下去,如果看到这篇报道的您需要这些书,可拨打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速豹速办”栏目热线0531-88197600联系我们。让我们共同为这些的珍贵图书找到新的归宿,也将刘明新老人的这份爱心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