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济南频道>内容详情

聚焦非遗传承背后的年轻人故事

2024-10-19 09:28:29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刘佳宁

 

10月17日,作为第八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亮点活动之一的“赶个新国潮”青年非遗创意市集在济南高新区美莲广场拉开序幕。济南布贴画、蛋雕、糖画、传拓、扎染……非遗手工展品琳琅满目,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让非遗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这一件件耳目一新的非遗展品背后也隐藏着许多年轻非遗传承人鲜为人知的故事,我们将镜头聚焦济南高新区非遗传承背后的这群年轻人,一起听听他们的故事。

“瓷娃娃”创办紫砂艺术馆

在手工制作紫砂壶展位前,一个小小的身影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她坐在展位上正聚精会神地打磨着手中的紫砂壶。这个90后姑娘叫孙圣如,家住在济南高新区遥墙街道,是一名成骨不全症患者,俗称“瓷娃娃”。

孙圣如因为生病,平常动一动都可能会骨折,并不能像同龄的孩子一般步入学校,在日常的生活中也需要格外地注意。直到10岁,孙圣如才在支架的帮助下开始学习走路,12岁才走进校园,圆了自己的读书梦。

2009年,一场在济南举办的紫砂壶作品展,彻底改变了孙圣如的人生。她看着一件件精美的紫砂茶器,勾起她心中沉淀已久的想法——“我想学习手艺,未来自食其力。”在这个想法的驱动下,2011年8月,在母亲的陪同下孙圣如来到宜兴,开始一段艰苦的学艺之路。

“打泥条、做壶身、精加工、贴花绘画、刻字……一把壶的诞生,要历经多道工序,耗时三到五天不等,每一个紫砂壶都由手工制作而成,是独一无二的。”做壶期间,孙圣如要聚精会神,长时间保持埋头工作状态。低头工作虽难,但在孙圣如眼中却不是最难熬的,最熬人的莫过于每天“打泥条”的那几个小时。

孙圣如告诉记者,“对于我来说,打泥条的锤子,有几斤沉,举起、落下,再举起,胳膊就有些吃力。一旦用力不当,就容易诱发骨折,因此在制作的过程中也需要格外注意力道。”

在孙圣如日复一日的努力下,她创办了属于自己的天地“圣如紫砂艺术馆”,还会积极邀请身边的残疾人朋友一起学习绘画、制作紫砂壶。孙圣如表示,“我寻找到了人生的价值,也能通过这门手艺自食其力,我也希望能够把这项手艺推广出去,一方面让更多和我一样的残疾人学习一门可以养活自己的技能,另一方面也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手工紫砂壶这项技艺。”

父子兵争做非遗“守”艺人

鸡蛋壳有啥用处?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食用完鸡蛋后蛋壳常常便成为厨余垃圾被扔进垃圾桶,而在这位大师手中,蛋壳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个精美的艺术品,而这项非遗文化也被称为蛋雕。

这位非遗传承人叫高维刚,年近50岁的他已经研究蛋雕工艺有20多年的时间。高维刚告诉记者,起初是源于兴趣,年轻的时候就喜欢雕刻,后来机缘巧合接触到了蛋雕这项非遗文化,便开始钻研练习。

“蛋雕这项工艺非常考验耐心和细心程度,大家都知道蛋壳易碎,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这蛋壳上雕刻出精美的图案。”高维刚告诉记者,“雕刻一个简单图案大概需要20分钟时间,图案复杂的则需要几天时间,非常考验人的专注力。”目前高维刚也经常带着自己的非遗手艺走进高新区大大小小的学校,将这项非遗文化更好地传承。

而在旁边的摊位,一个20出头画糖画的年轻小伙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沟通得知,这位小伙名叫高振达,是糖画区级非遗传承人,同时也是隔壁蛋雕非遗传承人高维刚的儿子,父子兵齐上阵争做非遗传承人。

“小时候赶山会最喜欢看别人做糖画了,也很喜欢吃,索性在父亲的引导和熏陶下开始学习和摸索制作糖画。”高振达一边拿起手中的糖稀作画一边说道,“看似简单的糖画,除了需要一定的绘画功底,还讲究手腕上的巧劲儿,抖、提、顿、放,都讲究得很,做糖画手法和运腕很关键。”

高振达在就读的山东职业学院也成立了糖画社团,目前社团成员有近100人。高振达表示,“未来也会紧跟父亲的步伐,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宣传和传承,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了解到糖画这项非遗文化,也让更多的年轻人和身边的同学加入到糖画学习的队伍中来,为非遗传承贡献微薄之力。”

泉水药香背后的家乡情

在非遗展区也不乏具有济南特色的非遗文化,泉水药香便是其中之一。用泉水制香,会是什么味道呢?90后姑娘云景告诉记者,这每个人做出的味道可是与众不同的。

制香,讲求的是香气养神,注重养生养性、开窍开慧。云景在一次偶然机会下认识了济南中华文化促进会中华药香专委会主任、泉水制香的创始人滕松朴,很快在滕松朴的指引下,云景开启了自己的制香之旅。

云景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济南姑娘,滕松朴首创的泉水制香也让云景很是感触,“说济南话的济南人选自己城市的泉水制香,让人感觉手里的香品具有了纯正济南味。”

选泉水、和香泥、搓线香……每一道工序都造就了每个人所制作的香味都是独一无二。云景告诉记者,滕松朴带领着团队进行了6年多的探索,跑遍了济南72名泉,分别取水,用不同的泉水进行制香的研究和探索。

云景介绍,“泉水具有药用价值”,制香的香粉也是纯天然的芳香药材,用泉水制香是一种两者的强强联合。说罢云景便拿出由泉水和香粉和制而成的香泥,把一团香泥平分为黄豆粒大小的小香团,并放入保湿袋,然后用手的“大鱼际”部位即大拇指根部匀力前后搓制,最终形成等粗的9厘米香条。

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实际搓制时却容易粗细、长短不均匀,每个人搓制的香条最终味道也会有些许差别,手造的特点正在于此。

“未来,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将泉水制香这一非遗文化进行推广和传承,将家乡的特色文化以创新的形式进行发扬。”云景表示,“也欢迎喜欢的朋友们来到合真中华药香工作室亲自来感受下这项非遗文化。”

每一项非遗文化背后都有着非遗传承人们不为人知的故事,也正是在一代代非遗传承人的坚持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非遗文化以更加创新的形式走进大众的视野,让传统非遗文化重获新的生命力。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