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孙倩 见习记者 付英杰 实习生 郭钰颖
甜沫、糖油条、烧饼、油旋……这些让人垂涎欲滴的早点,让世人见识到充满烟火气的“风味济南”。在舜玉小区、泺源回民小区、北坦小区等地,各具特色的早点铺集中连片,成为名副其实的“早点巷子”。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探访发现,来这些地方购买早餐的,多为居住在附近的上班族、老年人等居民群体,因此外卖量并不大,而这些早点能够保持“留量”的秘诀,便是那一成不变的带有儿时记忆的济南老味道。
巷子里的百态人生
“一日之计在于晨”。夏季的济南,日出总赶得早。早上六点,街道刚洒满阳光,零星会遇到赶去上班的人。而在市区的街头巷尾,却有着另一番热闹景象,集中在此地的是各具特色的早点铺,吆喝叫卖声与排队的食客将街道唤醒了。这些“早点巷子”是工作者、学生群体的“加油站”,也成为了此地居民们的“社交圈”。一碗碗热气腾腾的甜沫,一张张圆滚滚的烧饼,勾勒出浓厚的社区生活气息。
济南的“早点巷子”有很多,它们基本位于小区的门头商店,或集中在街区的农贸市场、集市中。出售的早餐种类也丰富多样,既有颇具济南传统风味的甜沫、糖油条、烧饼、油旋等,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小吃,如肠粉、烤冷面、鸭血粉丝等。
如今,这些极具烟火气的“早点巷子”逐渐被人们发掘,在网络的传播下,涌现出了许多有口皆碑的著名地点,如舜玉小区、泺源回民小区、北坦小区等地,这里不仅保障着周边居民的“口腹之欲”,同样吸引着来自市区各地,甚至全国各地市民游客的关注。有人说,早点铺就像一座城市的灵魂,是距离生活最近的地方,“早点巷子”的出现正是印证了这一点,这里有坚守、有创新。
“我的家就住在附近。每天早晨上班前,我都会来到这里买早饭。”刘先生正在舜玉小区附近一个煎饼果子摊前排队,他表示,从这条街买完早饭,有时步行去公司的路上就能吃完,“街上有不少早点铺子,如果想要换一下口味可以有多种选择,像煎饼果子、馅饼、肉夹馍都是我常吃的。当初选择搬到这里,除了考虑到通勤距离,也被街道两旁的美食‘诱惑’了。”
老味道的匠心传承
“甜沫!现做的甜沫来尝尝!”在泺源回民小区,米女士正忙活着将满满一碗甜沫递给顾客。对米女士而言,这是她接手家中早点摊后再平常不过的一天,这样的日常已经持续了16年,“我算是小区的‘老居民’了。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我的祖父母就在这片街区附近出售甜沫,在2008年,习得家传手艺的我开始接手经营,与老伴两人在小区街头支起摊子。2018年我们搬到了室内,继续卖甜沫。”米女士介绍道,自家的店铺专卖甜沫与豆浆,用祖传配方制作出的甜沫,有着与一般甜沫并不相同的独特味道。
“每天凌晨三点,我都会准时起床,将泡好的小米用石磨研磨成糊状,这个过程一般要持续一个小时。同时将提前一天准备好的各种食材,如花生、红豆等煮好,并将葱、姜等准备好。”在甜沫制作完成后,早上五点左右,就可以出摊了。米女士告诉记者,收摊时间在中午十二点左右,等到下午还要继续准备好第二天用的食材,这就是她每天都要进行的工作。“盛放甜沫的是一个中间宽、收口窄的大缸,外面包裹着几层保温棉,这样一来,整个上午顾客都能喝到热乎的甜沫。”
为美味奔赴的浪漫
十几年如一日持续出摊,米女士曾为无数的食客端上甜沫,“来到店里的基本都是老顾客,大部分是住在小区的居民。从附近学校的学生、上班族到退休的老人,什么年龄段都有。”米女士表示,自己的店铺一上午可以卖出二三百碗甜沫,“工作日来的基本上是附近居民,到了周末会额外有许多游客专程过来,除了省内的游客,还有的来自上海、北京等地。”米女士告诉记者,自己的店铺还有不少“铁杆粉丝”,“有一位家住在遥墙机场附近的老人,时常会跨过大半个城市来这里喝甜沫,已经持续八年时间了,是我们的‘忠实顾客’。”
徐女士是位于北坦小区一家糖油条店的店长,她告诉记者,每天上午出摊,都会用掉大约100多斤面粉,“除了不同口味的糖油条,店铺里还出售鸡蛋糕、油条、豆浆、豆腐脑、甜沫等早点。一到周末是顾客最多的时候,有时人流量甚至比工作日时多一半左右。”徐女士表示,虽然在大家印象里,工作日才是早点卖得最多的时间,但其实周末会有许多来自市区各地,专程“为了吃早点而来”的市民朋友,“工作日熟客较多,一到周末,前来‘尝鲜’的市民就多了起来。而一遇到假期,更是可以看到许多来自外地的顾客。”
带着记忆的老味道
随着一位外卖员来到了店铺外,米女士拿出外卖餐盒盛满两碗甜沫,封口后递给等待的外卖员,“在2020年,我们的店铺上线了外卖平台,现在也有顾客会通过线上购买我们的甜沫。”米女士说,虽然外卖下单量在逐年增加,但数量上还远远不及来到店铺里喝甜沫的顾客。“我觉得大家还是喜欢来到咱们店里用餐,坐在马扎上喝一碗。”
看着来往的顾客,米女士告诉记者,就在两个月前,她刚刚将甜沫的价格涨到了4元一碗,“以前是3元一碗,这个价格持续了十年,随着原料价格升高,店铺也不得不跟着提高了价格。”米女士表示,虽然成本上涨了,但传承了三代的老配方却从未改变,“该用多少料还是要用多少料,这样才能对得起周边多年的老顾客们。”
“外卖订单量的话,每天大概有七八十单左右,周末相对会更高一些。”谈到外卖订单,徐女士表示,虽然街道两旁早点铺与小饭馆众多,但顾客群体基本比较固定,“像附近小区赶着上班、上学的人,不可能为了吃早餐而跑很远,因此基本会选择位于住所附近的早点铺子,通勤路上顺便捎着,很少会有点外卖的情况。”
“店铺自从开业至今,还从来没有主动进行宣传过。”徐女士告诉记者,虽然在网络社交平台上,会有关于本店铺的“种草”顾客进行推荐的内容,但之所以能源源不断地迎接着从小区居民到外省游客的不同群体,靠的还是那一成不变的老味道,“一直都是老传统的做法,从来没有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