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好“丰”景,村村有好“戏”。“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村有好戏”活动自启动以来,济南不断整合各方资源,重点做好“两节、四集、四赛系列活动”,济南在一出出好戏中,唱出了新期待、干出了新未来,在一阵阵嘹亮的大合唱中,奏响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最强音。
“农文旅”融合点燃“新引擎”,产业兴旺“有好戏”
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文旅”三元一体的融合发展模式,已然成为引领发展的新兴动力和强大引擎。
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自然资源,凭借乡村旖旎多姿的山川秀色、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等特色资源,济南乡村深度发掘地域独特魅力,因地制宜、一村一业,一幕幕精彩纷呈的产业兴旺“好戏”徐徐展开。
为突出乡村文化资源挖掘和市场转化,济南打造了章丘区三德范村、石匣村、石子口村,商河县孟庄铺村等一批乡村文化旅游名村样板。同时,全市策划打造了不同特色的乡村旅游线路20条,推出一批郊野泉水游、红色研学游等主题线路产品,打造了历城区东泉乡村度假、莱芜区雪野乡村度假、平阴县芳蕾玫瑰等一批乡村旅游精品项目,兴了产业、富了农民。
位于章丘区文祖街道的甘泉村,以独特的“流苏”元素为基调,倾力打造诗意盎然的流苏园,多年持续举行“甘泉流苏节”,囊括艺术展览、流苏树下演绎党史故事、大型广场舞蹈竞赛、品鉴诗词名篇与萨克斯演奏等形式多元的活动。如此盛举,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坐落于济阳区的郭家村,围绕黄瓜这一特色农产品做出了大文章。黄瓜食品、果汁、美容产品等功能性产品研发生产不断扩大,黄瓜产业链条持续拉长,走进村内,418个整齐排列的黄瓜大棚尽收眼底,村民户均1.7个棚,人均纯收入更是超过了3.2万元……一个个“农文旅”产业项目在乡村落地发展,让村民们鼓了口袋、厚了家底。
“旧貌”换“新颜”环境大变身,生态宜居“有好戏”
乡村之美与否,环境是“底色”。近年来,济南市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尤其强化对农业和农村地区污染问题的处理力度,实现农村环境的全方位提升。为改善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助推乡村环境“旧貌”换“新颜”,济南市开展了农村黑臭水体的专项治理活动,进一步推动实施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治理。
村子美了,村民的日子才甜。走进济阳区的麻张村,每户农家院落的房前屋后闲置空地都被充分利用,变成了一个个小菜园、小花园,让村子焕然一新;漫步在槐荫区的席家庄村中,入眼处稻田随风泛起阵阵波浪,湿地池塘内荷叶延绵不绝,凭借优越的生态条件,结合农村环境整治,在这片土地上展现出和美乡村的美丽画卷,展示了新时代乡村生态振兴的华美篇章。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为进一步巩固提升人居环境整治成果、增进民生福祉,济南以宜居宜业为目标扎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作为提高农民生活品质的重大工程,稳步提升村容村貌,大力改善生态环境,让广袤乡村成为广大农民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
向阳而生,沐光而行,在济南这片土地上,众多山清水秀、生机勃勃、各具特色的魅力村庄正如雨后春笋般悄然兴起,一部部乡村生态宜居的“好戏”正不断上演。
文化盘活乡村精神“致富路”,乡风文明“有好戏”
乡村之美,不仅在风景之美,更源于其精神文化之美。济南市以改革创新举措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突出思想引领、以文化人、融文兴业,用文化“软实力”筑牢乡村振兴的“硬支撑”。
在让村民“富口袋”的同时,亦需关注精神文化层面的提升。济南全面普及中华文明传统教育,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道德支撑、精神动力。
作为孕育文化的摇篮,乡村蕴含的丰富文化气息自是无需多言。无论是脍炙人口的红色文化,还是传承千古的非遗文化,来到泉城济南的乡村村落,都能在这里寻找到它们的线索,让每一位游人都能够亲身体验这些文化的独特韵味。为了传承与弘扬这一份珍贵的财富,自去年起济南便开展了“一年一村一场戏”文化惠民、小戏小剧“群众演群众看”、乡村文艺展演竞赛、宣传宣讲等系列活动,串联两节四集四赛,并启动首批文明单位与各区县(功能区)重点乡村文化振兴展示带所涉及行政村的文明实践站结对共建,到2025年,初步形成结对帮扶、以城带乡、共建共享、互促共赢、全面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格局,促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此外,济南市还不断强化各级党委政府保障作用、部门单位落实作用,统筹聚合各级各类文化资源要素,着力健全完善乡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这些无疑都是乡风文明振兴的生动实践,让人看到的是新时代下济南乡村文化的崭新面貌,让人感受到的是泉城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一幅幅乡风文明“好戏”正跃然纸上。
“好戏”连通着过去与未来,城市与乡村,线上与线下。未来,济南应以文化之笔、奋进之力共绘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齐鲁乡村新画卷,乡村振兴的连台“好戏”才能一出接着一出,精彩不断。
来源 明湖小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