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粮食安全不仅关乎一家一户的吃饭问题,更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一城一域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整个国家就能端稳端牢“中国饭碗”。
近年来,济南认真落实党政同责,全力以赴保耕地、促生产。2022年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粮食播种面积、总产、单产实现“三增”,均保持连续四年增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26.9万亩,比上年增加1.5万亩,同比增长0.2%;粮食总产量296.2万吨,比上年增加3.1万吨,同比增长1.1%,创历史新高;粮食平均单产407.5公斤/亩,比上年增加3.5公斤/亩,增长0.9%。
百尺竿头,还需更进一步。
12月19日,全市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工作会议召开。既是分析形势,强化措施,压实责任,也是研究部署下步工作,为济南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明确了方向。
01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
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加强耕地“非粮化”管控,建成高标准农田23.4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95万吨水平。
耕地既要保量,更要提质。通过农田改造不断提升耕地质量,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
2021-2023年,济南市建成高标准农田78.9万亩,同步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7万亩,其中在黄河流域完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4.5万亩。
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济南早有规划。
根据《济南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2021-2025年,全市将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04.81万亩,其中新增建设75万亩,改造提升48万亩,同步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0万亩。2026-2030年,全市将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33.81万亩,其中新增建设29万亩,改造提升81万亩,同步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0万亩。
02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
全市持证种业企业达到104家、种业及相关产业产值达到110亿元、良种覆盖率98%以上、4个品种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近年来,济南锚定打造“中国北方种业之都”,聚力发展现代种业产业,多项指标取得显著提升。
不久前,市委书记刘强调研现代种业发展工作,并与部分专家、企业代表面对面进行座谈交流。一场调研座谈汇聚起多方智慧,为建设现代农业强市形成了强大合力。
聚力招才引智,济南先后招引植物基因编辑、小麦“核不育”育种、耐抗除草剂作物育种等领域的顶尖专家团队“落户”,聚焦突破“卡脖子”技术,实施种业创新项目孵化。济南还聘请行业一流专家作为首席专家,组建15支农业科创团队,建立“首席专家+岗位专家+科创中心”运作体系,攻克种业技术难题110余项。
着眼明年“项目深化年”,济南梳理单体投资在300万元以上、总投资达51.2亿元的19个在建种业项目,同时策划了12个总投资达111.5亿元的储备项目,形成全市种业振兴重点项目库。
比如,植物基因编辑产业化项目,打造济南植物基因编辑公共技术平台,含植物基因编辑技术分子平台和作物表型鉴定平台两大分析平台;
小麦“核不育”育种项目,建立健全小麦“核不育”基因的高效染色体辅助制种技术体系,建设济南“核不育”育种中心;
耐抗除草剂作物育种关键技术项目,建设新型抗除草剂基因发掘实验室、优良性状集成小麦玉米新品种培育基地和产业化推广中心,建立具有耐除草剂性状的玉米大豆间作配套栽培技术;
国家奶牛良种联合攻关项目,开展活体采卵—体外胚胎生产,组建全国奶牛育种核心群,建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核心育种场。
同时,发挥省市科研院所特别是农科院技术支撑作用,推行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大面积推广小麦宽幅精播、玉米合理密植、水肥一体化、化控防倒等绿色高质高效技术。
03
济南还将加快健全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与规模化种粮相比,一家一户经营每亩成本要高15%-20%。因此,要坚持循序渐进、稳妥推进,发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作用,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方式,带动更多小农户,发展种粮规模经营、集约经营,提高种粮效益。
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推广商河县“龙头企业+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经验做法,引导村党支部、回乡创业人员领创办粮食种植、加工、销售等各类合作社、龙头企业,培育一批管理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产品品牌化的新型经营主体。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广章丘“三变改革”、济阳“543”农业生产托管等经验做法,进一步丰富和拓展股份合作、支部领办、基地联户等利益主体组织形式,形成小农户、村集体、新型经营主体之间紧密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畅通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让农民更多分享种粮增值收益。
04
实现粮食安全,必须盯紧生产、储备、加工、流通等各环节,确保粮食稳定供给。
一方面,管好用好储备粮,加强应急保供。推进智能粮库建设,调整优化储备规模布局和品种结构,用好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统筹抓好政策性收购和市场化收购。坚持问题导向,加快推进国家粮食物流枢纽仓储设施、嬴城粮食储备中心和省级粮食应急保障基地等项目建设,有序推动供应网点改造升级,提升全市粮食应急保障能力。
另一方面,树牢减损就是增产的理念,深入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充分发挥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作用,切实防止产收、储运、加工、销售、消费等各环节跑冒滴漏。加快万亩国际粮食增产减损示范区建设,利用数字化无人农机系统、数字化智能烘干系统、智能粮食仓储管理系统,实现粮食生产全链条精准化增产减损。
仓廪实,天下安。作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山东省会、山东半岛城市群核心城市,让“中国碗”盛上更多“济南粮”,为筑牢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贡献更多泉城力量,是这座大城的应有之义。
来源 躬耕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