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晓迪 通讯员 时政灿 王福东
距离李萧上次见到孩子,已经过去一年半了,这一年半的时间里,她没有任何孩子的消息,前夫董大河也联系不上,李萧又一次向济南市长清区人民法院申请了强制执行。一次次的探望失败让矛盾彻底爆发,李萧数次到法院申请探望权的执行,每一次在执行法官的帮助下,均与董大河达成定期探望协议,但最终都因“避之不见”而不能真正实现探望。曾经的一家三口,在一次次诉讼中来回“撕扯”。“一次次的矛盾升级,撕开的只是孩子心理的伤疤。”执行法官说。
久别重逢
“董大河他就是故意的,一年半都不让我见孩子,法官您一定得帮帮我,我真的特别想孩子。”一提到孩子,李萧的音调不自觉地抬高了许多。案子刚分到手里,执行法官就接到了李萧的电话,“她情绪很激动,电话里充满对孩子的思念。”慢慢安抚好李萧的情绪后,执行法官翻开了卷宗。
2016年,李萧同董大河依法登记结婚。按照童话故事的叙事风格,可能是“从此两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现实并非如此。两人的婚姻仅仅维系了一年的时间,2017年,李萧同董大河协议离婚,孩子由董大河抚养。两人走出“围城”,本以为是一次“好聚好散”的结局,没想到董大河拒绝李萧探望孩子,探望权的纷争就此展开。
2019年,李萧向法院提起诉讼,经调解达成协议。李萧每月探望孩子两次,规定时间在每月第一周、第三周的周六,地点在区政府大楼门口。有了调解协议,李萧却依旧没能顺利见到孩子。其后三年多,董大河仍拒绝李萧探望孩子,李萧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期间双方经过执行和解,将探望地点变更到法院,每次母女都能在法院短暂地见上一面,只是这一次间隔的时间格外久。
“父爱和母爱对孩子而言是缺一不可的,父母的离异带来的伤痛不应该再被无限放大。”执行法官为了让李萧能尽快见到孩子,一次次拨通董大河的电话,在不断劝说下,董大河表示愿意在法院让李萧探望孩子。李萧为了这一次久别重逢,特地为孩子准备了零食和礼物,母女相逢的温情场景,一次次浮现在她眼前。但是探望当天,却出乎意料。
奶奶以及爸爸的爱似乎用错了方式,而孩子在爱的重压下一次次选择“逃避”。六年来同孩子聚少离多,一次次离别的不舍,董大河及其父母一次次地拒绝,孩子见到自己陌生的眼神,一年多来对孩子日夜的思念,一齐涌上心头,李萧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泪水夺眶而出。她将自己见不到孩子的原因,归咎于董大河母亲的阻挠,双方言词激烈,唇枪舌剑,互不相让。
“平常执行‘查人找物’的确难,但无论如何都能想办法克服。可每当执行探望权案子时,更多的是为夹在中间的孩子心痛。”执行法官不忍心看到无助的孩子被父母互相拉扯,马上抱起她到另一间办公室,随后将双方隔离开,避免矛盾再次升级。
“我们十分理解你见到孩子的心情,但是在孩子面前,你要做好榜样,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给孩子留下好的印象。”在执行法官的劝导下,李萧的情绪渐渐平复下来,执行法官让李萧再见见孩子。“妮妮,过来让妈妈抱抱。”面对李萧张开的双臂,孩子却躲在执行法官身后迟迟不肯出来,孩子躲闪的眼神里,是陌生和不知所措,而李萧的心中满是心疼和无可奈何。
母女相见,案子结了,心结未解。
走出“围城”
“如果我是李萧,一年多没有孩子的消息,通过申请强制执行才能见到孩子,见面后孩子看我的眼神充满陌生,我的情绪也可能会失控。”双方到庭后的场景,始终牵动着执行法官的心弦。李萧走后,执行法官再次翻开案卷。
探望权的取得以夫妻双方婚姻关系的结束为前提,李萧和董大河因感情不和离婚,信任基础已不存在。“双方离婚时已存在的激烈矛盾是案件执行难的根源所在。而孩子奶奶的参与又再次激化了双方矛盾。”执行法官表示,孩子宁愿躲闪到一边自己玩耍,也不愿意和妈妈说一句话,甚至眼神交流都很难,执行法官从孩子身上看到的是父母离婚给孩子带来的无法磨灭的伤痕。孩子不是冰冷的执行标的或对象,而是鲜活的生命,无法将其强行交付到申请执行人手中,应当从孩子的身心健康考虑。
李萧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时,董大河表现得十分配合,一旦案件执行完毕,又会找各种理由拒绝李萧探望,由此导致李萧反复申请,双方矛盾越积越深,陷入“申请执行,双方见面,母女分别,再申请执行”的循环。
李萧虽然走出了婚姻的“围城”,但实现探望权的心愿又让她走入另一座“围城”,同董大河之间的积怨,同女儿之间的情感隔阂,多次申请执行面临的诉累,构成了这座“围城”高高的城墙。当事人到法院来是为了解决问题,绝不是“走程序”。执行法官决定从根本上化解双方矛盾,重塑孩子父母之间、母女之间的信任,帮助李萧走出探望“围城”。
“我们发现李萧和董大河曾经多次变更探望地点,最终选择了在法院探望,一定是对探望地点的安全有顾虑。”执行法官从案卷当中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线索,但自上次在法院短暂见面后,董大河却联系不上了。
如果李萧再次申请强制执行,董大河作为孩子的监护人,不宜采取失信惩戒、限制高消费、拘留等强制执行措施,这样会对孩子的生活造成不利影响,必须以最小代价实现探望权。为了尽快找到董大河,执行法官决定到董大河所在村居,向当地村民了解董大河的情况。
据了解,董大河早年丧父,同李萧离婚时孩子还不到一岁,一直是董大河的母亲照料,同村的老支书是个热心肠,多年来为董大河提供了不少生活上的帮助。执行法官联系上了这位老支书,他告诉执行法官,董大河自上次从法院回来,对李萧的行为非常不满,不愿意让李萧再探望孩子。在向其释明法理、事理、情理后,老支书愿意帮忙找到董大河谈一谈。
打开心结
一周后,执行法官接到了董大河的电话,在这次的交流中,董大河吐露了实情,他表示自己拒绝李萧探望孩子的主要原因是怕她带人抢孩子。“我只同意在法院进行探望,别的地方不安全。”董大河的态度很坚决。
随后执行法官再次与李萧取得联络,言语中李萧明确表示自己没有抢夺孩子的想法,当前她的工作和生活状况也不具备抚养孩子的条件,自己只是想见到孩子。“孩子还是跟着她爸爸生活,我就是想能定期见见孩子,和孩子吃顿饭,多陪陪孩子,也能培养一下感情。”李萧向执行法官保证。
走出探望“围城”,要下“绣花功夫”。首先要打开董大河的心结,让李萧能够按期见到孩子。“李萧没有抢走孩子的意思,请你放心,这次见面我们还是在法院,在我们干警的监督下,保障你和孩子的安全。”执行法官表示。“只要她不抢孩子,我愿意让孩子和她见面。”董大河承诺道。
再一次见面,地点依旧选在法院。为了给双方重建信任创造一个稳定的环境,执行法官错位安排了双方到院时间,防止在院外见面发生矛盾,让董大河单独带孩子到场,并且做好李萧的工作,让她整理好情绪,对待孩子要多一些耐心。
探望当天,执行法官着便装,给孩子找来动画片播放,消除孩子的紧张情绪。没想到这次见面进行得格外安静,李萧努力寻找着和孩子的共同话题,孩子依旧对眼前的妈妈感到陌生,小声回答着李萧的问题。这一次的见面让双方矛盾得到缓和,李萧也期待下一次的见面。
第二次见面,执行法官组织了一次户外活动,双方到院后,让李萧带孩子在法院旁的体育场玩耍,执行法官和董大河在一旁陪同。绿茵场上,李萧牵着孩子的手奔跑着,孩子爽朗的笑声如一只只白鸽,带着李萧的思念,飞向天空,飞出了“围城”。六年来,李萧的期盼终于变成了现实。这一次,董大河也相信,李萧不会抢走孩子。
第三次见面前,执行法官拨通了董大河的电话。
“我们已经选好见面的时间和地方了,明天就带孩子过去。”董大河说。
“还担心她抢孩子吗?”执行法官打趣道。
“我和孩子妈妈已经说开了,以后我按时带孩子和她见面。”董大河说。
其后,双方可以不通过法院监督,自行协商探望孩子的时间、自由选择探望的地点,双方信任的纽带已经建立。“现在我每个月都能见到孩子,和孩子之间的感情也越来越好了。”在回访电话中,李萧高兴地说道。自此,李萧再也没有申请执行。
执行法官表示,小案不小办,关乎大民生。探望权赋予了非直接抚养一方与子女团聚的权利,也承载着让子女最大限度感受到来自父母双方温暖的期许。秉持实质化解的目标,运用柔性执行的方式,系好信任的纽带,弥合亲子关系的裂痕,方能走出探望“围城”,让母女常相聚。
(当事人姓名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