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杨子葶
在西张村,“绣球灯”表演深受村民的喜爱
大河汤汤,华夏泱泱。千百年来,黄河见证着华夏民族历史的变迁、文明的发展,养育着黄河沿岸的一个又一个村庄,西张家庄村(简称西张村)正是其中的代表村之一。
西张村位于济南市槐荫区吴家堡街道,西靠黄河,南邻玉清湖、小清河、济西湿地,紧邻济齐黄河大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是黄河畔的一块文化瑰宝。
走进槐荫区北部的西张村,广阔的稻田、平坦的道路、精美的民居……一幅当代乡村的美丽画卷映入眼帘。近年来,西张村以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为契机,借助地理优势及人文历史底蕴,打造观光、民族特色旅游产业,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结硕果、村庄驶入发展快车道。
“绣球灯”延续百年,生生不息
2020年12月,西张村“绣球灯”被列为省非遗项目。
留住乡韵,记住乡愁。在西张村,“绣球灯”表演深受村民们的喜爱,是上至老人,下至小学生都会的一门手艺。“绣球灯”表演不仅不愁传承,村民们想要进入代表村子外出表演的主队还要经过层层的选拔。
“‘绣球灯’原名‘罐子灯’,起源于明嘉靖年间,在春节、元宵节等重大节日期间,舞动绣球,用来祈求平安和驱赶灾难,独具黄河文化和少数民族风情。”驻西张村第一书记韩建平告诉记者,当年一张姓村民在常见的双耳罐子上砸出眼睛、鼻子和嘴巴,底部固定一蜡烛,制作出“罐子灯”雏形,到了清顺治年间,王凤春又在“罐子灯”表演中融入了武术元素,但由于罐子的重量及构造制约了武术动作的表现,后来逐渐演变为“绣球灯”。
随着光阴变迁,“绣球灯”的光彩不仅没有消退,反而越发闪耀。如今,西张村设立了“绣球灯”工作室,定期讨论研究绣球灯表演的套路、招式和创新,组织村民参加市、县的文化节和其他公益展演。2013年,西张小学将“绣球灯舞”引进校园成立社团并研发团体操及校本课程,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热爱与传承牢牢扎根学生心中。2022年,西张村参加展演10余场,表演起来气势磅礴,表达了西张儿女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期盼。
近年来,西张村通过持续加大西张绣球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和宣传推广力度,用好“绣球灯工作室”,开展绣球灯文化进校园、进村庄等活动,西张绣球灯艺术的知名度日益提高。
红色文化点燃奋斗激情
在村庄的北侧,紧邻黄河大坝、油菜花田,是安葬着王金太、徐连保、徐万春、左文秀、马荣和五名革命烈士的西张村烈士墓。园内松柏长青挺拔,古柳枝繁叶茂,绿草花坛簇拥,象征着烈士名垂青史,弘扬着英雄的不朽精神。
为了缅怀革命先烈,传承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的热爱,启迪培育后代,2020年,西张村烈士墓被授予吴家堡街道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同年9月,在烈士墓举行了吴家堡街道爱国主义教育阵地西张村烈士墓的落成仪式,不断彰显红色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动员和号召广大党员干部继承先烈的志向,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共同为辖区创造美好的未来。
据悉,西张村烈士墓现已成为传播英烈精神和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通过这个红色名片,不断激励着广大干部群众传承红色基因、延续精神血脉、筑牢信仰根基,振奋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正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蒲公英由单一化种植转向多元化产业发展
药文化助推产业多样化发展
自古以来,蒲公英是深受人们喜爱的草药,被称为中药材中“八大金刚”之一,有着“草药皇后”的美誉。
西张村紧抓“泉城稻花香”田园综合体和国家第二批乡村振兴示范村项目建设等有利契机,积极推进“民族生态农业示范园”项目建设,在保障原有产业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闲置土地,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两期投资建设的3120平方米标准化阳光大棚已建成投入使用,主要种植四倍体药用蒲公英等经济作物,用来供给工厂生产加工等,有效地促进了村民就近就业增收。
在蒲公英育苗种植基地,可以近距离观察国内外独有的“四倍体”蒲公英幼苗。蒲公英供给到工厂进行生产加工,与周边村形成“多村成基地”的产业格局,实现由单一化种植转向多元化产业发展的转变。
“蒲公英营养丰富,有着清热解毒、利尿散结、抗感染等功效,可以作为药材、茶叶,也可以用来凉拌、炒菜、做面食等”。蒲公英育苗种植基地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道,“厂家将蒲公英运回厂里进行加工制作,形成蒲公英系列产品进行售卖。”
西张村通过“蒲公英示范园项目”,带动村集体经济壮大,解决了村内20人就业问题,增收18万元,走出了富民兴村新路径。
“123”治理模式拉开美好生活图景
近年来,西张村以“党建强村、文化兴村、产业富村”为目标,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推动村庄实现凤凰涅槃、华丽蝶变。驻村五年来,韩建平以村为家,以民为友,积极探索“123”乡村治理模式,在加强农村党建上下功夫,在为民服务上做文章,在村庄治理上出实招,将西张村由一个脏乱差的“难点村”,逐步转变为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先进村。
据悉,西张村在乡村治理中突出一个“核心”,树立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聚力推动党的建设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书记直通车”为载体,听取村民意见,集聚群众智慧。同时,注重实现“两化”并抓,采用党员网格化管理,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提升党员队伍的战斗力;提供精细化服务,以党建为引领,用心用情用力做好群众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基层自治,切实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123”治理模式中的“3”即探索“三者”治理。驻村工作中,为倾听群众真实心声,主动走近群众身边,韩建平全力当好美丽乡村的“建设者”,五年来,疏通排水管道解决排污问题,铺设沥青路面解决道路问题,安装路灯解决照明问题,整治村容村貌,宣传国家政策,建立西张村幸福院,为高龄老人提供免费午餐和日间照料,真正做到让村里老人“老有所养”;做村民增收致富的“引路者”,科学合理利用土地,发展蒲公英生态农业示范园项目,与周边村形成“多村成基地”的产业格局,实现由单一化种植转向多元化产业发展的转变;做乡村文化振兴的“传播者”,在村内多次开展“弘扬好家风传承好家训”宣讲活动,引导村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优良家风家训,弘扬尊老、敬贤的美德,打造红石榴广场项目,有民族团结标志的广场魅力非凡,让村民进村就能体验到西张村独特民俗魅力,有助于潜移默化提升村民整体素质。
如今的西张村,村委班子、产业结构、乡风民风、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提升,实现了由乱到治、由治到兴的华丽转变,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图景全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