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樊鹏莉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记录着古人问天的智慧,积淀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近年来,不少学校着眼“传统文化”,挖掘二十四节气里的教育智慧,既让学生了解自然、熟知自然规律,也利用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带领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提升审美认知、增强文化自信。
让节气与生活相连接
小小仪式感中传承传统文化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知秋”。8月8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立秋,济南市经五路幼儿园中一班的孩子们一起为“秋天”举行了欢迎仪式,关于“立秋”,孩子们或许并不能说出其中的地理气候变化,但关于秋天的认知可以从感受一系列习俗开始。立秋虽然是秋天的开始,但却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立秋时吃瓜,称为“啃秋”“咬秋”,可以借助瓜果祛除体内的暑气,除了“啃秋”,“晒秋”也是属于立秋的习俗之一,将成熟的果蔬进行晾晒,全家一起动手,感受丰收的喜悦。此外,孩子们还体验了“称重”和“贴秋膘”。该怎样留住秋天的景色呢?孩子们开动脑筋,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将一片片树叶变成了一只只美丽的蜜蜂,一朵朵尽情绽放的花朵,变成了活泼可爱的小动物,留下了独特的“立秋记忆”。
立秋时节,幼儿园的小菜园和夏天相比有什么不同呢?济南市历城区钢城区第一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了小菜园,认识身边的大自然,通过感受、触摸、探索,认识蔬菜、水果的生长规律,体验丰收的喜悦。孩子们还用画笔描绘诗意满满的秋日,画出自己眼中的秋天。通过“立秋”活动,孩子们不仅了解了立秋的来历,丰富了生活体验,还激发了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丰富假期生活。
近年来,不少幼儿园充分挖掘节气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践行“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利用“大自然、大社会活教材”,让孩子们在各种节气的仪式感中感受传统文化内涵和魅力,让节气教育更接地气、更自然地发生。
创新节气活动形式
节气教育中实现融合育人
除了充分挖掘节气文化中的育人资源外,不少学校还创新采用新鲜有趣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在学习二十四节气的过程中提升审美认知、实现全环境立德树人。
日前,济南市历城区智轩学校举办了“展望·四时——二十四节气”校园书画展,画展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融合了学校美术社团“诗书画印”合璧的传统精髓,表达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以油纸伞和PVC卡纸为载体,学校书法社团和国画社团学生展示了他们的作品,以蓝色为背景色,与节气相呼应,展示出雨水聚集成河流的景象。惊蛰时节,蛰居动物开始行动起来,学生们展开想象,描绘出形态各异、色彩丰富的昆虫,表达出了他们的奇思妙想。夏至、大暑、秋分……学生们用绘画作品和书法作品展示各节气的独特景象。展览中还展出了一幅师生共同创作的《千里江山图》(局部)临摹作品,由全体美术老师和部分学生历时半个月创作完成,让同学们在欣赏画作时感受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中国智慧。
节气教育不只发生在校园,将课堂延伸至课外,由单一讲授知识,变为参与式、体验式学习,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孩子在自主、合作的学习中增强各方面素养,提升综合能力。
节气教育课程化、体系化
“小切口”开拓“大视野”
今年3月,一场独具特色的二十四节气教育成果展示活动在济南市东方双语实验学校举行。活动以“在历下,遇见最美的春分”为主题,集中展示了历下区各学校、幼儿园二十四节气教育的实践成果,为学生们带来一场节气主题文化盛宴。
现场会议阶段,历下区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孟薇致辞,她表示,节气教育就是“生活即教育”的一种生动体现,历下教育以二十四节气为切入点,围绕这一理念,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将节气教育与劳动教育、美育、食育、健康教育相融合,形成了多元的“泉节气”课程。
每当节气来临时,济南市历下区育德幼儿园的老师们便会带着孩子们围绕“自然探索”“节气体验”“文化艺术”“饮食保健”4个维度,按照大、中、小不同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分别开展不同形式的节气活动,和孩子们一起寻找关于节气的秘密。幼儿园将节气主题教育与生态教育深度融合,把二十四节气纳入园本课程开发之中,结合幼儿的兴趣和学习特点,通过生活化、趣味性的活动,让孩子们多角度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一颗文化认同和精神归属的种子。
二十四节气文化,蕴含着成长的力量。多年前,济南市大明湖小学抓住节气的自然本质和儿童成长的契合点,构建了二十四节气课程,将多学科课程融汇整合,让学生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历史由来、划分计算、故事风俗等,带领学生探索节气中蕴含的人文、艺术、科学等多方面知识,让学生在体验式的学习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立足传承、面向未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还围绕二十四节气先后又开发出了“走近汉字文化,感受时节之美”“建筑里的冬至大如年”等课程,以二十四节气这个“小切口”,开拓学生“大视野”。
节气教育不应只是“空架子”
要避免“生搬硬套”和脱离生活
背一首二十四节气歌,讲一讲节气的由来……在家长们看来,节气教育不应该只是单调地讲授知识,而应该立足实际和生活,生搬硬套、过于形式化的节气教育只会让孩子们丧失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适得其反。
“比如芒种这个节气,这是一个有芒作物成熟收获的节气,但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来说,他们没有接触过农事,所以缺乏对这个节气的深刻认知。”家长李先生认为,虽然在幼儿园老师们也会教孩子们一些手指谣,但孩子其实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李先生表示,如果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活动和孩子们的实际生活是脱离的,只是个“空架子”,那么这样的节气教育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还有家长观察到,有学校的节气教育“只限当天”,但节气并不是指的那一天,而是一个阶段,“要让孩子们正确认识节气,随着时间的流动培养孩子对自然的观察能力,继承古人的自然观察精神,而不要为了‘节气教育’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