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要闻  |  山东  |  中国  |  国际  |  文旅  |  体育  |  评论  |  财金  |  教育  |  汽车  |  消费  |  吃喝  |  映像  |  周刊
首页>济南频道>内容详情

济南府学文庙:老城里的“海岱文枢”

2023-07-03 09:54:23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倩

 

一城人文,光耀千秋。古建筑,凝固着城市历史文化,记录着一城人文风韵。被冠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美誉,温润而静雅的泉城济南因诸多文人墨客的笔墨表达积淀下深厚底蕴,其人文印记也深深镌刻在雕梁画栋的古建筑中。

老城深处,绵延流长文脉。位于大明湖畔的府学文庙承袭近千年历史,在传承接续中厚植出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承袭“齐鲁文衡”“海岱文枢”的历史底蕴,穿过历史的烟云,府学文庙在岁月的氤氲中积淀下厚重的文化,亦在薪火相传中赓续生生不息的齐鲁文脉。

屏门

承载历史的“高等学府”

济南老城区内,坐落着古代济南府最高规格的官学机构和祭孔庙宇——府学文庙,这一济南市区现存历史最早、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随岁月变迁记录着老城文脉,绘就成一幅古建今辉的传承画卷。

“根据史料记载,济南府学文庙于宋熙宁年间由太守李常主持修建,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济南市文物保护利用中心主任吕智勇介绍。与曲阜孔庙不同,济南府学文庙不仅承担着官员学子祭孔的功能,还是古代济南及山东地区科举考试、教育的场所,同时也是文化、教育的中心。

“文庙有三个等级,最高一级称为国子监,府州一级称为府学文庙,县乡一级称为县学文庙。济南府学文庙在同等府学文庙当中等级是最高的。济南府辖区最大时,曾辖26县,原先德州、滨州、泰安等县市也曾属于济南府。历史上,济南府学文庙曾参与山东乡试的举办,赶考者需在此祭拜孔子、宣读考试纪律后方能前往贡院考试。从济南府学文庙走出的举人,据统计有14000多人,进士4087人。”吕智勇说。

府学文庙的功用及地位随朝代更迭也发生着变化。“明朝以后在此举办的祭孔大典,由山东省级官员携地方主要长官参与,学习皇帝执政的最新指示和以《四书》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济南府学文庙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有曾巩、苏辙、顾炎武、王阳明、张养浩、李攀龙等,都曾在此留下足迹。”吕智勇介绍。

千年以来,府学文庙曾数次被毁又屡经重建,新中国成立后保留教育功能,先后被小学和教育局使用。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布局严整,规模宏大,是济南重要历史文化遗存。2005年,济南府学文庙大修,历时五年,2010年9月28日重新对社会开放。大修后的济南府学文庙,重新恢复了中路的建筑,占地25亩,分成前后七进院落,成为连接古今的重要遗存。

大成殿

建筑主体尽显绵长文脉

《礼记·郊特牲》记载,“天子外屏,诸侯内屏,大夫以帘,士以帷。”位于府学文庙最南端的万仞宫墙,类似后世的“照壁”。“这一万仞宫墙在外的建筑方式是天子规制,由此也足以看出孔子地位之高。”吕智勇分析。

正南门是府学文庙的第一道门,其上的“文庙”二字为苏东坡题写。行至于此,大门墙壁上“山东省立第二实验小学”的字样依稀可见。究其缘由,吕智勇分析,“19世纪科举制度废除后,各地文庙被用作学校来使用,济南府学文庙也不例外,在1946年时成为山东省立第二实验小学,也就是大明湖路小学的前身。济南籍文化名人韩美林曾在此就读过。”

作为各地文庙标配建筑之一的棂星门在济南府学文庙也有着特别的建筑形制和讲究。根据《后汉书》记载,灵星为专管天田的神,掌管着地上的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因此,古代祭天先要祭祀灵星。“棂星门柱子的顶端有风雨雷电四尊石像,中间缀有祥云,还有象征一品文官的鹤。”吕智勇介绍,“将文庙的大门称为‘棂星门’,象征着封建社会尊孔如尊天。‘棂星门’三个字为乾隆御笔,古代的‘棂’写法是左边木字旁,右边是雨字头,中间三个口下边一个巫,由于孔子‘敬鬼神而远之’,所以乾隆就把‘巫’给去掉,于是就有了这种特殊的写法。”

除大门处的各个建筑与孔子关联密切外,文庙内的中规中矩亭则与“亚圣”孟子相关。“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在全国各地的文庙中,中规中矩亭是济南府学文庙的独有特点,根据碑文记载,两亭初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吕智勇介绍,如今的中规中矩亭是在原址上复建而成的。亚圣孟子以“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来教化世人。规矩亭的设立则是为了让官员为政、学子治学要谨守规矩,这样才可以光明磊落,德业并修。

留存城市记忆,彰显文化底色。以水为媒、以文为脉,以泉水为补充水源是府学文庙泮池的最大特色,这一国内独一无二的建筑特色与“泉城”之称相得益彰。从泮桥、泮池的修建来看,也与古代科举考试相关。“古代科举考试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童试是科举考试中的最初考试,童生经童试合格后成为新进生员,俗称秀才。秀才须经泮桥入宫拜孔子,叫入泮或游泮。入泮礼中的一个环节就是从泮池中摘采水芹,插在帽缘上,以示文才。”吕智勇介绍,按照周礼,天子的学宫为“辟雍”,四周环水;诸侯之学为“泮宫”,南半面环水,也就是半圆形的水面。因孔子曾被追封为文宣王,所以按照礼制可以修建泮池,后来泮池就成为古人尊孔和兴办官学的标志。根据《历城县志》记载,明万历庚子年,太守沈蒸修引芙蓉泉水入泮池,以泉水为补充水源成为济南府学文庙泮池最大特色,这种在全国独一无二的建筑风格,更加成就了济南“泉城”的名号。

尊经阁

前庙后学的“海岱文枢”

由南向北一路行走,经钟英毓秀坊、屏门、更衣所、牺牲所、小泮池、铁牛亭、赞曰碑等建筑,便可到达府学文庙的核心建筑:大成殿。“济南府学文庙大成殿面阔九间,因济南府学文庙是在孔子故里的首府,殿堂被批准可以独具皇家规格,为九开间、黄琉璃瓦盖顶。”吕智勇介绍,济南府学文庙的大成殿和其他地方文庙的大成殿一样,都是举行祭祀仪式的地方,其内面供奉着孔子和“四配”“十二哲”塑像。四配按先后顺序依次是复圣颜回、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

因为孔圣人曾受封为文宣王,所以头戴十二琉球冠冕,身着礼服,手执圭板。“礼服上有多种图案,从古代十二章纹而来。所谓‘十二章纹’是中国古代帝王及高级官员礼服上绘绣的十二种图案,分别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吕智勇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殿内屋顶图案全为仙鹤。“这是因为在古代流传‘文禽武兽’之说,孔子是一代文化圣人,所以屋顶饰以飞禽图案。”吕智勇分析,红色的柱子都为原始文物,我们对其作了翻新防腐的处理。“柱础的样式也很不统一。素面覆盆形的是明代柱础,莲花瓣形的是宋代柱础,从中可以看出大成殿是经过多次扩建的,据说最初是五间,后来扩为七间,清代改为九间。”

“自北宋范仲淹将苏州府学和文庙合并之后,中国各府、州、县都形成了庙学合一的模式,具备祭祀孔子和地方官学的两种职能,济南府学文庙也呈现出前庙后学的布局。”吕智勇介绍,大成殿及其南面的建筑,都是祭孔的场所,往北的建筑就是地方官学了。现在恢复的府学建筑主要有明伦堂、尊经阁和四座书斋。

其中,明伦堂是各地文庙中的标配建筑。“据说,明伦堂是宋代大儒朱熹命名,用建筑名称的含义阐明并教导人们懂得人和人之间的伦理道德标准。古时每月农历初一和十五,礼拜孔圣人后,学子们都会聚集在此,聆听训导师宣讲教化和上谕(人伦道义和政府法令)。”吕智勇介绍,济南府学文庙明伦堂在1950年被拆除,用来修建教学楼。大修时依照史料记载,在大成殿北边的原址上复建。

府学文庙对外开放后,明伦堂成为国学宣讲、优秀传统文化展示的主场地,并被作为济南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济南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基地、济南市道德讲堂总堂使用。“如今,本着‘明伦崇德,修己安人’的宗旨,明伦堂内共开展《四书五经》讲座200多期,在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让文庙重新焕发活力。”吕智勇表示。

以文为脉广开传承之路

作为府学文庙中最高建筑的尊经阁,是存储儒家经典的藏书楼,类似现代图书馆,在古代放有四书五经标准版本,一楼借阅,二楼存放,有尊孔读经之意。“原尊经阁曾藏有多通石碑,现已不存。复建后的尊经阁共两层,面阔18.40米,进深13.20米,室内地面至龙脊宝顶高16.88米,正门高度5.34米,建筑面积242.88平方米,为文庙内最高的建筑。”吕智勇介绍。

值得关注的是,除“最高建筑”这一特色外,尊经阁的建筑手法亦颇有讲究。吕智勇分析,“儒学主张中正有序,反映在文庙建筑上,则表现为普遍采用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沿轴线南北纵深发展,对轴线之外的附属部分采取严格对称的手法,遵循伦理秩序,突出居中为尊。建成后,尊经阁是济南府学文庙最高的建筑,成为文庙北侧大明湖路上赏心悦目的景观。”

地处历史文化名城济南,济南府学文庙承历史之积淀,广开文化传承路径。“济南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灿烂的文明,济南府学文庙在历史上参与了这些文明的构建,而今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成为全市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吕智勇举例介绍,本着“依托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宗旨,济南府学文庙举办了大量线下活动。“借助历史文化的研究,济南府学文庙恢复了以《论语》《周易》等国学著作导读为主题的儒学讲座,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对外开放以来举办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孝道、家风的讲座共计400多场;开设古礼体验活动,拜孔贤礼、成人礼、开笔礼等活动,累积5万多名青少年参与其中,以实际行动感受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此外,开设新年祈福会等节日活动,并与相关部门联动策划开展多项主题活动,系列活动使得济南府学文庙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生机。”

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济南府学文庙打造了新年祈福会、孔子文化节、文庙讲堂、青少年成长体验活动等文化品牌。溯古追今,这座穿越历史的建筑也将随泉城济南一起,续写文化传承的新篇章。“今后,济南府学文庙将继续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使传统文化体现当代价值,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吕智勇表示。

【点击】

泰山岱庙

岱庙,始建于汉代,是中国古代帝王供奉泰山神灵,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岱庙创建历史悠久,史料记载:岱庙“秦即作畴,汉亦起宫”。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增修,宋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又进行了大规模地扩建,后经金、元、明、清历代拓修,逐渐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岱庙总面积10万平方米,是泰山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其主体建筑——天贶殿创建于宋代,采用中国古代建筑最高规格营造,为中国古代三大宫殿式建筑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岱庙也是泰山历代碑刻较为集中之地,素有“岱庙碑林”之称,现有碑刻书体流派纷呈,其内容丰富多彩。这些碑文或反映帝王封禅祭祀,或记载寺庙宫观创建沿革,抑或是帝王文人吟咏,漫步其间,既可品书法之意趣,又可览历史之变迁。

 

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