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金立红
在济南市济阳区城区东北方向的代家村,当你提起史秀仁的名字,村民们的反应几乎一致:“就是那个做好人好事的史老师,我们村西北角那个小院就是他家。”
一方小院,一棵枝繁叶茂的柿子树,靠近院墙的地面上,摆放着十余盆绿植,这里是79岁老人史秀仁的家。从事乡村教师行业35年,退休后,他成为村里的“理发匠”,一干又是23年。他说,他这一生知感恩,不图回报,能为大家多做点事,便不算枉活。
免费为村中老人理发23年
“我做的都是微不足道的事。”得知有记者来采访,史秀仁特地穿上了一双崭新的布鞋,整洁的老式中山装,略显拘谨的笑容,彰显着这位乡村“理发匠”的质朴。
2000年退休以后,这名乡村教师便拿起理发的家伙事儿,免费为村中80岁以上老人理发,两个月一次,23年未曾间断。“说是两个月一次,但其实也没有固定时间,平时老人出门不方便,跟我说需要理发了,我就上门给人家理发,碰上年底、二月二,来找我理发的老人都得排队。”
史秀仁说,上了年纪的老人去理发店,由于各种原因,比如理平头利润低,理发师不愿意接待。而很多老人因为身体状况不好,也没法出门去理发,“在理发店理发15块钱,老人们也舍不得花这个钱。”但实际上,79岁的史秀仁没办法给自己理发,经常需要去理发店花上15块钱。
“他做对的事、做好事,我应该支持他,这样的生活,我很知足。”史秀仁的妻子郑善翠不识字,采访过程中,她始终坐在离丈夫不远处的板凳上,看着丈夫描述这些年的生活,时不时过来给史秀仁擦擦额头的汗和因为上了年纪眼角时不时流出来的泪。
老两口和女儿住的院子,打扫的很干净,院子里种了一棵枝繁叶茂的柿子树,有时村民来找史秀仁理发,他就站在这棵树下,用手动的理发器为“客人”理发,平头或者剃秃头,史秀仁会的不多,但干活利索。
他的一套工具,多年前就有了。他当乡村教师的时候,学生因为理发向他请假,他便买了理发器学着给学生理发。“请假太费时,学习时间是很珍贵的,当时我们几个老师,都成了学生们专用的理发师。”
手动的剃刀、起了毛边的围裙、清扫碎发的椭圆形刷子,后来,他接过为村里老人理发的活计后,女儿给他买了电动剃须刀,村里给他配了电动吹风机,他的家伙事儿更全了。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如果说,为村里老人免费理发是史秀仁退休以后不想荒废人生而做出的选择,那自年少时便有的善良,就诠释了他“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一生。
“我十几岁时救下的村民,现在还把我当成他的恩人。”上世纪六十年代,一个乍暖还寒的初春,十几岁的史秀仁挑着担子去河边打水,站在北边的他远远地看到南边有孩童玩水,“两次冒头以后,第三次没再上来。”从河边绕过去已然来不及,史秀仁一个猛子扎进水里,游到快接近对岸的地方才将对方救起。“我年纪小,游过去力气也不多了,用头一直顶着他的身子,才将他送上岸。”上岸后,他又蹲下将对方的肚子放在自己的膝盖上,手指扣到溺水者口中扣了几下,对方才将呛进去的水吐了出来,有了意识。
等到溺水者的家人赶来,史秀仁才回过神来看自己,“双腿已经被冻得发紫,走路都迈不动脚了”。
见义勇为是他的本能,助人为乐是他的日常。
青年时期的史秀仁,读书要步行去隔壁的村子。当时代家村有一位母亲,想去外村探望自己的女儿,但因为双眼失明无法出门。史秀仁主动找到对方,“以后你去女儿家,我送你过去。”
就这样,每次这位盲人母亲去女儿家探亲,史秀仁都先将对方送到,再返回到位于中间位置的学校。“有一次我上学迟到了,老师得知原因后,没有责怪我,而是鼓励我这样的事要多做。”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史秀仁有感慨,也有对青年时期自己有使不完的力气、耗不尽的热情的怀念。
史秀仁嘴里常念叨着,“行善事,得善果。”他说,自己身体还算健康,“老伴有心脏病,平时都是我照顾她,叮嘱她按时吃药。”
陪着记者在村中溜达,指着代家村的村史,史秀仁告诉记者,“这上面的文字,也是我写的。”在他的家中,有一沓信纸,这位退休老教师一笔一划记录着代家村的一点一滴——村子的十大特点、需要整改的地方。他跟村领导提出自己的意见,再由村领导交到区里、市里,用自己的行为助力代家村越来越好。
从村医到乡村教师
时间轴转回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彼时的史秀仁还不满20岁。
实际上,史秀仁的祖辈里有人是当时赫赫有名的中医。他从小跟在长辈身边学习医术,本欲从医,救死扶伤,但又一次因为善良,改变了一生的轨迹。
1965年,他成为当时代家村唯一的老师,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校长是他,全科老师也只有他一人。
“我当时的文化水平并不算高,仅仅是读到初中而已。”自感能力不足,资质不够,所以当村支书请史秀仁担任代家村小学老师的时候,他多次谢绝。
但上世纪六十年代,代家村没有小学,条件较为落后,想要读书的孩子们只能去其他村子上学。见村子里的孩子面临着求学的窘境,村里的干部焦急又无奈,找到了教育局,经过考核,史秀仁接过了村中第一位老师的担子。
当老师后,村子里的人有点病痛,还是会找到他的课堂上。往往这时候,他又要给人诊脉看病,等人走后,又继续给学生讲课。
直到他有几个学生高中毕业,有了一定的知识与能力,从事医学相关行业。他将自己的医疗器械交给了学生,“我一个人要看顾那么多学生,实在顾不过来再行医了。”
史秀仁在代家村当了35年的乡村教师,村里凡是60岁以下的人,基本上都是他的学生,都听过他讲的课。而代家村目前80岁以上的老人有56位,都曾接受过这位“理发匠”的服务。
如今村里的村支部书记郭修勤也是他的学生,“我们村里谁没听过史老师讲课?又有谁没找史老师看过病、剪过头发?”郭修勤说,曾经村里想着给史秀仁一定的理发费用,但被史秀仁果断拒绝了,“我做这点事,还用跟大家收钱?”
史秀仁的儿子、女儿,也都是在他的课堂上读完了小学,如今孙子和外孙女分别在山东财经大学、中国石油大学读书,每隔两周给他打一次电话,一个月就回来看他一次。担心老两口的安全,儿子还在家中安上了摄像头,“我在家里干什么,吃了什么饭,我儿子都能看到,他看到了就放心了。”史秀仁说。
“我这一生很知足,治病救人也好,教书育人也好,到老了,我也能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村里的老人做点事情,这一辈子不算白活。”史秀仁嘴里总念叨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他又念叨着,“做善事,讲求的是一颗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