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娜
寂静的墓园里,朱建伟在坚硬的石碑上刻画
这幅老虎形象的影雕画朱建伟最为满意
朱建伟为张万真雕刻的影雕画
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的山东福寿园内,41岁的朱建伟每天拿着錾子穿梭在公墓内,寻找需要作画的墓碑。忍受风吹日晒,克服孤独恐惧。寂静的墓园里,他在坚硬的石碑上刻画。以刀为笔,刻下永恒,留住思念,跨越时光,超越生死……21年,听过上万个逝者的故事。他说,因此,更加懂得了生的意义。
几十万次的敲击
早晨7点半,朱建伟早早地就来到了山东福寿园,开始一天的工作。自清明节前的一段时间开始,朱建伟就迎来了他一年中最忙的时候。来不及多想,他从包里拿出一支笔和一张照片,接着就在一块黑得发亮的山西石材花岗岩碑上勾勒了起来,不一会儿工夫,照片里的轮廓就在石碑上浮现。随后,他又拿出一把手工影雕锤,几个不同尺寸的小电钻,“咚咚咚”地在碑上敲打起来,渐渐地,深浅不一的刻痕由点连线,再由线成面,反复敲击后,勾勒出人像轮廓,继续敲击刻出头像,最后用明暗线条展现表情。“在石头上作画,只有慢工才能出细活”,朱建伟要把逝者面容“刻”在心里,哪处皱纹更深、哪边侧脸更动人……他心里有谱。
朱建伟目前正在雕刻的,是一位90多岁老人和老伴儿的合影肖像。“老人年前走的,她老伴儿走得更早些,这张合影是他们年轻的时候,两人都很好看,老太太当时还烫着一头卷发。”经过又一轮的雕琢和润色,面容慈祥的老人形象,出现在石碑上,一幅影雕作品终于完成。逝者家属来回端详,“很像,辛苦了,谢谢”,朱建伟这才扶着腰缓缓起身,这是他最有成就感的时刻。
朱建伟的影雕作品以肖像为主,平均三四天创作一幅,个别尺寸较大的作品则需十天或半个月。凿点成线、连线成面!每一幅影雕作品都需要朱建伟拿着3斤多重的“錾子”敲击几万,甚至几十万下。平常工作日的时候,朱建伟每天至少在户外待8个小时,较为辛苦。今年清明节前的2个月,他的单就排满了,他就这么默默雕琢着,很少有人陪他说话。
“这是个磨练性子的工作。”朱建伟说,“不知不觉间我自己也变得越来越沉稳了,能为逝去的人刻印永久留存的影像,我的这份工作也变得越来越有意义。”
来自石雕之乡
“影雕是以金刚钻为画笔,以大理石为画布作画的一种艺术。”朱建伟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影雕既有摄影光学同等艺术效果又能体现绘画笔触技法,独具艺术神韵。它克服了照片、图画年久会发黄褪色的缺点,可永久保存。
朱建伟说,他的老家是被称为“石雕之乡”的济宁嘉祥,但是当地的影雕技艺却是一项空白。为此,2001年,当地组织了一批年轻学徒前往福建惠安学习影雕。初来乍到,在同期学员还对新环境兴奋不已的时候,着迷于雕刻的朱建伟便一头扎进了石材厂,跟着师傅学习起影雕技术。“惠安是影雕的发源地,能到惠安学习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当时一门心思只想多学一点。”
“影雕完全依靠创作者手腕力度的大小轻重,利用黑白明暗成像原理来形成摄影效果,锤子敲下去,敲出的是白点,人物影像的明暗、光线都体现在其中,所以对腕力是种考验。”为了能够尽快掌握影雕的技巧,朱建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锻炼手腕的力量,矿泉水瓶、哑铃都是他锻炼的工具。
“相对于机器雕刻,手工雕刻有其独到的优势,在细节的刻画上更为精准、更具神韵,也更富立体感。”于是,将影雕的技术完完整整地带回家乡,是支撑朱建伟一步步走下去的原动力。
不过后来因为缺乏市场,这一行又实在辛苦,所以至今只有他一个人还在坚持着“老本行”。“我从事影雕工作已21年,来长清福寿园工作已15年。”出于热爱,20多年来朱建伟已创作了大大小小2000多幅作品。
“看开了,也就不怕了”
总有人问,“朱老师,您每天一个人在墓园工作,难道不害怕吗?”“害怕当然是有的,但真正选择了这个行业,看开了也就不怕了。”朱建伟说。
2009年,朱建伟入职山东福寿园,他的主要工作是需要在墓碑上雕刻逝者相貌。有的家属要得急、工期短,需要很快完成,他有时就要加班。
坐在石碑前,朱建伟反复核对尺寸,轻轻地勾勒每一个线条,每一次敲打都十分细致。一天很快就过去,等他按照进度完成工作,已经傍晚了。天色已经有些晚,朱建平坦言当时心里多多少少是有些害怕的,“白天没事,晚上周围太静了。”那是第一次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说不恐惧是假的。
但是,既然做了就要做到底。朱建伟告诉自己,“别怕,专心工作,把人像刻好才是最重要的,不要想太多。”本着对这份技艺的热爱,朱建伟逐渐克服了恐惧,在一幅幅作品面前,他对生命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能让家属得到安慰,我觉得这是一份神圣的职业。”
服务逝者,传承文化
每年到了清明节或者寒衣节,都是朱建伟最忙的时候,一个马扎,一根錾子,从日出坐到日落。
已经变形的手指,见证了朱建伟15年的影雕生涯,也让更多的影像在石碑上得以重现。“最难熬的是冬天,温度低,石头也是冰冷的,有时候手都冻得发抖,揣到怀里暖一暖再继续敲。”虽然辛苦,但朱建伟让客户满意的初心一直未变。
朱建伟这些年最满意的作品是一幅老虎形象的影雕画。“逝者曾经是一位专业画虎的画家,家人提出将他的作品通过影雕复刻到墓碑上。我花了近十天的时间才完成,家属非常认可,还写来了感谢信。”
去年10月,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张万真先生雕塑在山东福寿园揭幕。在他的雕塑旁,是一幅剧照影雕画,“家属选取了当年一张县官的剧照,尺寸比较大,石碑材料也比较好,我雕刻了十多天才完成,家属看了说很逼真,想到父亲年轻时候的样子。”朱建伟告诉记者,对影雕他十分认真,甚至到了强迫症的地步,“每幅作品必须先让自己满意,才能让家属满意。”
留下倾诉思念的窗口
“我能一直坚守,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我入职了山东福寿园。山东福寿园是一所重视殡葬文化的企业,园内建有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山东省暨济南市遗体捐献广场等多处公益项目。从共和国开国将军到见义勇为英雄,从文艺名人到书画大家,园区汇集了几百位杰出人物的纪念雕塑和名人名家的勒石墨宝,福寿园就像一个舞台,给了我很大发挥的空间。”
如今,影雕技术已成为山东福寿园主打项目之一,经朱建伟之手创作出的影雕作品每年高达1000寸之多。
20多年来,朱建伟已经从当年那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成长为影雕技艺的传承人。“虽然我每天的工作是在墓碑上做影雕,但我都把它们当成艺术作品来看待。”对待每一幅影雕作品,他都用最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是师傅当年告诉他的道理。“我现在做的事需要面对每一位逝者的家属,我必须要好好干,让家属满意,让逝者安息。”
给还在世上的人,留下一个倾诉思念的窗口,这就是影雕师职业的意义。朱建伟现在还有一个期待,就是带出徒弟,把这项非遗艺术传承下去,把更多的思念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