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要闻  |  山东  |  中国  |  国际  |  文旅  |  体育  |  评论  |  财金  |  教育  |  汽车  |  消费  |  吃喝  |  映像  |  周刊
首页>济南频道>内容详情

修补小摊儿上 玉梅和老许的济南故事

2023-03-12 20:18:03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郑芷南 郑晓彤 实习生 吕强

惊蛰后,气温回升。玉梅和老许的“南方织补”摊前人气又旺了起来。

在济南市历下区东关街道东青龙街北口,玉梅和老许在社区的便民服务点经营着一个织补小摊。从2002年到现在,两口子的摊位已经成了附近小有名气的“老档口”。

近日,商务部号召全国试点地区继续加快建设便民生活圈,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让居民生活消费更便利。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了解到,在泉城济南,“小修小补”的从业者们从未远去,藏身于便民服务点的他们在为市民提供方便的同时,还在用另一种方式传递着属于他们的故事。

夫妻俩拜师学艺

3月8日,晴,春风和煦。

东青龙街北口便民服务点的“南方织补”摊位上,老许和玉梅身上厚重的冬衣还没脱下。老许靠北,坐在一张不足半米高的蓝色矮凳上,正在补一条黑色西裤。玉梅靠南坐着,正忙活着选补衣的配线。

今年五十四岁的玉梅,带着一副玫红色的半框老花镜,眼角有了皱纹,说起话来总爱笑。她说,身上的冬衣还不急着脱,这儿的冬日最难熬,刮起北风来,像刀子割脸,挡风棚也撑不住,“不过好在忙的时候多在春天。”

在这处的便民点,玉梅和老许的夫妻修补摊与一个补鞋摊相邻。不大的地方,零散地摆放着两大包线团,几个马扎,一把旧暖壶和一个银色保温杯,这是玉梅和老许摆摊的“家当”。

摊位北侧,搭着一个自制的“防雨广告牌”:半米长的防雨布上印有“专业织补”四个大字,两侧写着织补高档运动鞋、皮衣修补、绣花修补等字样。除了折痕密布“广告牌”,摊位前,玉梅还摆了一个有“专业织补”字样的纯白提兜,这看似印刷上去的四个字,玉梅说是她一针一线绣上去的。

玉梅告诉记者,老许对自己的手艺非常自信,修补时遇上得意的作品还会拿起来跟她“现场教学”,“他边念叨边跟我说得怎么落针、配线,让我跟他学。这些年,坐下就是一天,他坐在这儿,时间就过得很快。”

 

2000年,玉梅和丈夫老许离开了安徽老家,外出找营生。“乡下人想有个做活的营生,得有门能傍身的手艺,我们打听着南京有老师教织补,我俩就带着学费去了。”玉梅回忆说,那时候她跟丈夫边打零工边学织补,“老师傅教得很仔细。学的花样多,啥衣服都能补,织、绣也都得学。”

在济南扎根

一年后,两人学成出师。2002年,玉梅的表哥在济南落脚。

“我表哥说济南做织补的摊少,让我俩来济南干。”玉梅说,在路边挂了表哥的电话,他俩都没多考虑,就决定去投奔表哥。两日后,玉梅和老许带上了针线盒、线包和两身换洗衣服的全部家当,来了济南。

几经辗转,玉梅和老许在老东门附近安顿了下来。“再出摊的时候,我俩就商量好,坐下就开始织补东西,有活干活,没活就补家里的旧衣。过路的人好奇,也来围观老许补衣服,看他一个大老爷们织补活都干得这么麻利,慢慢地认可我们了,纯凭手艺。”玉梅搓了搓眼,笑着说,刚来那年,她大女儿才十岁,如今小女儿都快成家了。

“是活就干,给钱就干。”玉梅和老许凭着手艺和拗劲在济南扎了根。2009年,在老东门附近一间有些拥挤的一居室小屋里,一家四口人总算是团聚了。玉梅陷入了回忆,透过老花镜的眼睛也有些出神,“苦日子肯定有,但一家人能在一起,日子就是怎么过,怎么好。”

冬天朝九晚五,夏天早八晚六。二十多年来,玉梅和老许鲜有不出摊的时候,“只有大雪、大雨天不出摊儿,其他时候都会出摊,毕竟我们这个营生得靠上人。”老许搭话说,起身去了厕所。

一旁的玉梅则停下手里的活,摆正了老许凳子上破损的护膝,“这矮凳太硬了,我俩腰都不好,他坐着这个还能软和点。”交谈中,老许说起妻子,总爱说玉梅懒散,但遇上事,老许却从不马虎。

搬到这里以前,玉梅和老许的旧摊在老东门对面的北街。如今不少老顾客还是那时攒下的客源,“搬到这儿是2021年的9月8日。”说起时间来,老许一口答出,他记得很清楚,来这儿之后,因为位置显眼,活儿也多了起来。

“这两年织补的价格涨了点。不过,基本都是按照厘米收费,1厘米20元到30元吧。有些需要特殊工艺的可能收费会高一点。”玉梅捋了捋手中的绣绷,解释说,“前段时间补了一个西服上的刺绣花纹,大概两厘米宽的破损,双面斜纹。我补了一天半,这样的价格就稍微高一点,收了200元,但挣的都是辛苦钱。”

修补衣服也是修补故事

玉梅的摊位上还藏着很多故事。

竹制绣绷、打弯的绣针、盛放线圈的铁饭盒以及一个锈迹斑斑,放满了各式织补小工具的文具盒。“文具盒不是女儿的,是附近一位老大爷送的。”玉梅看记者盯着生锈的文具盒出神,解释道。

在旧摊的时候,夫妻二人习惯将织补的工具散落地放在脚边,方便取用。后来,附近一位路过的大爷说是看着摊上乱,就给他们送来了一个崭新的文具盒,“这个铁制的文具盒特别精致,我俩一直不好意思收。老人坚持让我们收下,说是方便我们放些小工具,而且收起来,摊上看着也整洁。老人嘱咐我们好好干……这文具盒一用就用了二十多年。”

老许说,十年前,有位来补毛衣的老人让他印象深刻,“当时旁边别的客人看见了还说‘这毛衣都破成这样了,扔在大马路上都没人捡’‘有补衣服的钱还不如再买一件’。但老人仍坚持修补,说是不管不少钱都要补好。再后来,他又来过一次,其他地方都没事,就毛衣肘部磨损得厉害。我又重新给他织补了,还在里面加了防磨的贴片。”

老许说,他跟妻子猜想,那件毛衣可能是份思念或是牵挂,“修补好了,念想还在。”

每次搭话,玉梅都会先停下手里的活计,然后微微抬头,她说,因为客人的马扎比他们坐的板凳要高一些,所以说话的时候,她总习惯性地抬头,“而且有些客人过来的时候,是站着跟我们说话的……做这个容不得分神,每针每线都有它要落的地方,不然会影响‘无痕修补’的效果。”

一侧的老许则头也不抬地继续织补着手上的黑色西裤,不一会儿手中西裤上的破洞就被补好了,“只要是衣服上的问题,我们都能给它解决了,别看我俩带着老花镜,做活可不马虎。”

留住的烟火气

前来补羽绒服的周女士告诉记者,此前,她在这儿补过一件母亲的枣红色羽绒服。补好后,母亲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之前的“窟窿”,开心的不得了,“老人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尽管现在大家生活好了,但修修补补还是常有的,物尽其用,节俭生活。有这么个地方,还是很不错的。”

2月16日,商务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提到,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让适老化服务、休闲娱乐等设施更加丰富,使居民生活消费更便利。

在济南,像玉梅和老许这样的夫妻档“修补摊”在市民们的生活里也并不少见。街头巷尾的各式便民小摊,不仅为市民的日常生活中提供了服务和帮助,还为市民们留住了烟火气。

《2023年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2023年,济南将新打造20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调查中,记者也注意到,来源于济南市市政府的济南市便民服务点数据,每年都有新统计和新公示,就在去年的12月,济南市便民服务点的数量已经多达337个。

“我们肯定还会继续干下去,毕竟好多顾客还在一直支持着我们这个小摊。昨天,我还寄走了一个北京的顾客发来的衣服。”老许说,天气回暖了,生意也肯定越来越好。玉梅希望,以后他们的小摊能开在一个位置不大,但能遮风挡雨的地方,“这样下雨天我们也能出摊了。”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