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宇琦 实习生 孟知艺 孙瑜
毛军(右一)在黑陶作品表面雕刻,吸引孩子们注意
黑陶是龙山文化中出现的标志性器具,也是世界文化中的瑰宝。在此前举办的首届中国非遗保护年会上,诸多德州黑陶作品亮相,将山东特色非遗技艺展示给大众。穿越时空的传统技艺,也通过一件件可触可感的产品,融入寻常百姓的生活之中。
烙印龙山文明的非遗技艺
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在济南市章丘区龙山镇城子崖遗址进行的考古工作发掘出了震惊世人的史前遗存。遗址中出土了许多距今4000年的黑陶。其中,细泥薄壁黑陶制品技艺精湛高超,胎壁厚仅0.5-1毫米。这便是声名远扬的蛋壳陶,有“黑如漆、薄如纸”的美称。人们惊异于中国新石器时代便已拥有如此高超的制陶技艺。
然而,黑陶出现的历史远比龙山文化还要久远。在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大汶口遗址发现的大汶口文化中,也有少量黑陶制品出土。这便将黑陶诞生的时间继续向前推进至距今6000年。大汶口文化也被认为是龙山文化的源头。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因此也被称为黑陶文化。从分布情况来看,龙山文化影响范围并不仅局限于龙山镇,在黄河中下游省份皆有分布,如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根据不同地区文化面貌,文化命名有所区别,但通称为龙山文化;其中,分布在山东半岛的被称为山东龙山文化或称典型龙山文化。
从山东情况来看,济南、东营、日照、德州等地皆是黑陶的重要产地,且不同地区黑陶制作技艺各有特色。但从制作成品来看,黑陶“黑如漆,声如罄,亮如镜,硬如瓷”的特点被完美保留下来。
黑陶技艺历史悠久,其珍贵性与稀缺性也通过另一种方式凸显。经过上世纪的考古发掘,黑陶“重见天日”,人们才发现数千年前就被中华民族祖先掌握的技能已经失传。复原黑陶烧制技艺也成为许多制陶人的钻研目标。
“对黑陶烧制技艺复原的探索曾经形成一股热潮,诸多前辈付出极大心血。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时,德州便已复原出黑陶产品。经过反复研究试验,如今黑陶烧制技艺更加成熟,黑陶产品也日渐丰富多样。”德州黑陶烧制技艺传承人、梁子黑陶文化有限公司设计艺术总监毛军介绍。
古老技艺也能乘“快车”
黑陶是继彩陶之后,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出现的又一个高峰,是我国古代制陶工艺中的一大“高光”之作,也是我国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文内涵的体现。黑陶得到广泛赞誉,与其特点关系密切。“黑陶的本质还是陶器,比瓷器出现时期(东汉晚期)要早2000余年。但是从实用性来看,其硬度、光泽、细腻和耐用程度等都远超陶器。”毛军对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介绍。
德州黑陶烧制技艺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的赞誉将黑陶的特色一一点出。源自大地的泥土经过高温的烧制,变化了模样的同时也被赋予了生命。与其他黄河流域生产的黑陶不同,德州黑陶选用的泥土主要来自于大运河两岸的红胶泥。“南北水系在大运河交融,酸碱平衡的水质让这里的胶泥特别适合制作黑陶。”毛军介绍。
黑陶虽为陶,但器型表面细腻光滑,有光泽感。即便没有经过瓷器烧制过程中的釉烧阶段,依然可以拥有黑中透莹的外观。一方面,坯体晾干过程中压光等工艺让其产生光泽感,另一方面,原材料红胶泥的细腻也赋予其这种特性。“红胶泥必须经过反复过滤,保证其中没有一颗砂砾,烧制的黑陶才能达到如此细腻的效果。”毛军介绍。
研磨细腻的胶泥与水充分融合,除去底层沉积物,保留的上层泥浆才是制作黑陶的好材料。值得欣喜的是,如今,传统技艺制作也搭上先进技术的“快车”。“我们德州的机械厂为黑陶制作生产地压缩过滤机能够快速高效的将水分从泥浆中挤压排出,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省下的时间和精力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投入产品研发创作。”毛军表示。
创新带动技艺传承
黑陶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孕育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辉煌篇章。与常见的陶器颜色不同,黑陶的一大特色是“黑如漆”。黑陶烧制的温度在900℃左右,烧制过程中温度的控制极为关键。陶坯入窑后,需要缓慢升温,以防陶坯内外空气温差过大导致破裂。经过十余个小时的烧制后,黑陶便进入了冷却还原阶段。
不同地区黑陶烧制技艺各有不同,德州采用的便是渗碳法。“明火烧制结束,进入还原阶段后,需要将窑内的烟囱、窑口封闭,投入含有大量碳分子的材质,如锯末等。这些材料在高温下燃烧形成浓烟,其中的碳分子颗粒便渗透进入黑陶的孔洞中,让其成为黑色。这个过程便是黑陶烧制过程中的碳还原环节。有趣的是,如果将已经烧制成功的黑陶经过再次高温处理,碳分子还会从孔洞中析出,退却炭黑色。这个过程是反复可逆的。”毛军对记者说道。
黑陶技艺拥有数千年的历史,在当下也通过融合创新等形式迸发活力。如今,雕刻、掐丝珐琅等技艺被融合到黑陶创作过程中。此外,从产品的实用性上看,黑陶产品的功能也在不断丰富。从瓶类、盘类艺术造型摆件,到有福禄等吉祥寓意的装饰品,再到实用的笔筒、茶叶罐,黑陶产品将古老文明的技艺传承至今,也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实用价值,将历史与今天相连接。
“艺术形式的生存和发展,要贴近大众生活。因此,技艺创新在黑陶发展中便显得尤为重要。”毛军介绍。创新让非遗产品融入百姓生活,得到消费者的喜爱,积极的市场反馈也反向给予传统技艺持续传承的动力。如今,梁子黑陶文化园中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景象,黑陶作品的种类和款式极为丰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入到黑陶研发烧制的行业中。“只有行业发展好了,才能散发强大的吸引力,让更多人愿意投身其中,不断创新推动黑陶制作技艺传承发展。”毛军说道。
首届中国非遗保护年会上,德州黑陶带来的展示物品几乎销售一空,此外,还接到后续制作订单。在一代又一代匠人手中,从千余年前文明中走来的黑陶也通过不断创新,进入千万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