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济南频道>内容详情

遗嘱背后“人间事”:不全是为了钱

2023-02-15 19:08:04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郑芷南 郑晓彤

“你能准确无误地说出、写出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全名吗?”“你知道即便作为独生子女也未必能够继承父母的全部遗产吗?”“你考虑过配偶先继承还是子女先继承吗?”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一份交代“身后事”的遗嘱并不简单,它牵扯着家庭矛盾、生活经历甚至生命延伸拓展的种种。

据《2021中华遗嘱库白皮书》统计数据显示,遗嘱人不断趋向年轻化,立遗嘱人群平均年龄从77.43岁逐步下降至68.59岁。2013年至今,仅在中华遗嘱库登记保管的遗嘱就超过20万份。2月以来,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走访多位遗嘱咨询师,走进那些立遗嘱人和他们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一份遗嘱的订立

“接下来我们进行一个录音录像,待会儿我们工作人员会问您一些问题,请您按照个人意愿进行回答。您只回答屏幕上红色的字,好吗?”中华遗嘱库济南服务中心内,工作人员对一位正在进行订立遗嘱程序的“订立人”说。

“您在做什么?”

“这份遗嘱是您的真实意愿吗?”

……

 

2月初的济南,春寒料峭,新年的余韵还未消散。位于济南市历下区黑虎泉路北路的中华遗嘱库济南服务中心里,义工们却忙个不停。“大家都在准备接待年后首批立遗嘱人。”吴悦告诉记者,春节复工后,已有6位市民先后到此订立遗嘱。

成为一名遗嘱咨询师以前,吴悦一直在寻找答案。2019年,吴悦结束了26年的消防员职业生涯,“还在考虑能做些什么时,身边一位老人的突然去世给了我很大触动。”他回忆说,平日里,原本和睦有爱的那一家人,因为老人的突然离世,“搅成了一锅粥”,“也无非就那点事,‘平均分配’房子和存款。”

32岁的孙晴,青岛人。动身去订立遗嘱前,她在小红书讲述了自己的经历,“我是家里独女,家庭关系简单,长这么大,我们家和异地亲戚走动的次数一个手数得过来……我父母在世的时候,我从来没考虑过有一天我要继承我父母的东西,还需要他们来配合。”

据民法典等相关法律规定,我国现行的遗产继承分为两种,分别是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而在法定继承关系中排在第一顺序继承的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这意味着,一旦被继承人死亡,如果生前并没有遗嘱,则他的房产会被配偶、子女、父母继承。当被继承人的父母也去世,部分遗产则会被其兄弟姐妹继承。

孙晴告诉记者,父母过世后,她去过户房子时屡屡碰壁,“我们家住了20多年的老房子,我仅获得了八分之七的房产,剩下的八分之一由很多年不走动的七大姑八大姨继承……”

这样的一幕,对于吴悦这样的遗嘱咨询师而言,习以为常。“更多的时候,立遗嘱不仅意味着麻烦的解决,还意味着可能更多。”吴悦直言,遗嘱订立这一行为给不同人带来的牵绊影响,远比想象的复杂、直接。

赢家与破碎天平

有时候,复杂、直接,更多时候意味着情感天平的失衡。

在遗嘱咨询师孙珊珊的描述里,一位在儿媳的陪同下前来订立遗嘱的八旬老人让她印象深刻。“那天老人从登记室里出来,一言不发。儿媳就在旁追问,直到见到老人点头,儿媳才喜笑颜开地推着老人离开。”她回忆说,此后不久,她又见过老人几次,直到最后一面,老人才跟她坦言“此前订立遗嘱并非自愿。”

“儿媳跟老人说如果不按儿媳说好的来,儿媳就会跟老大(老人的大儿子)离婚,并把老人送回老家去。但老人还有一个小儿子和两个女儿……”孙珊珊告诉记者,很多时候,随行者往往怀着不同的目的,但当立遗嘱人进了独立小屋的那扇门后,谁才是所谓的“赢家”,只有订立遗嘱人才知道,“门内门外也许是两个世界。”

即便夫妻二人结伴来订立遗嘱,两人事先达成了共识。但进密室后,夫妻二人的口径也有可能全然不同,“利益面前,不要考验人性。”吴悦直言,在面对各式各样的现实案例时,他以此自省,“每个立遗嘱的人都有自己的考虑,只要不违背公序良俗,我们都无权干预。”

“订立遗嘱是件专业性强、流程步骤都很严格的事。为了排除外界干扰和胁迫,我们遗嘱库实行的都是密室登记,即在独立空间内,只有立遗嘱人和工作人员在场。”吴悦表示,遗嘱的订立,要确保当事人完整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

作为遗嘱咨询师,吴悦和他的伙伴们是最早接触到想要订立遗嘱的群体的人,也是最早走进各个家庭中“隐秘角落”的人。“更多的时候,我们也会从法律角度、人性角度,提出诸如考虑另一半的居住权等的建议。毕竟遗嘱订立完成,也不意味着所有的事都画上了句号。”吴悦说。

不全是为了钱

“不是说好了全给我吗?”

“我要把遗产给保姆小周,你们不同意,我就全捐了。”

旁观那些遗嘱里错综复杂的家庭故事,遗嘱订立前和订立后,大相径庭的顾虑和担忧总是有的。

“一旦孩子们知道我要立遗嘱的话,免不了一场‘血雨腥风’。”老伴去世后,77岁的李淑梅成为了大家庭里的“话语权人”,关于立遗嘱,一年多来,她只咨询,却从未真正想好:“我不是怕死,怕交代后事。我大女儿一直照顾我们老两口,出了不少力;但小女儿日子又过得不大如意,总是旁敲侧击地想要从我这儿多拿点钱;唯一的儿子在国外,不愿意回来,这份遗嘱我迟迟立不下,就是不想偏袒谁。”

立不立?怎么立?立后是否保密?是不少像李淑梅老人这种立遗嘱人的共同困扰。吴悦向记者解释说,作为一种工具,很多时候,遗嘱维系着破裂的情感。

78岁老人魏国,一生严肃刻板。妻子去世后,几个子女都不大与他亲近,甚至少有探望。临了,他想要挽回一些最后的亲情,“我还有三套房子,既然都想要,那他们就都来我面前尽孝,谁养我,谁对我好,谁就分得多。”

话放出去后,老人还是找到了遗嘱库的工作人员,提早立下了遗嘱:按照兄妹几人的家庭状况“等分”,“别等着我突然走了,他们再为了钱和房子,伤了手足和气。我做父亲的没做好,希望他们兄弟姐妹之间能好好相处吧。”

“对我而言,除了解后顾之忧,遗嘱更像是一份爱与责任的传递吧。毕竟意外和明天不知道哪一个先来。”吴悦把玩着手中身份证大小的“遗嘱证”,说得略显沉重,“我也立下了遗嘱,对爱人、父母、孩子都有不同的安排。房子给儿子,但妻子也要有居住权。”

更多正视当下

“我跟丈夫的婚姻目前不太明朗。我就一个女儿,不早做打算,还能怎么办呢?”42岁的李梅,在确诊肺癌后,几番考虑,还是将准备了许久的自书遗嘱进行了公证,“我也害怕过死亡,但我现在的身体状况可能容不得我多做考虑了,还是提早规划吧。”

对于身后事,李梅没考虑太多,但在她写下的遗嘱里,却情真意切地写满了一个母亲对于女儿的爱:“妈妈能留给你的不多,但希望我的囡囡能找到一个情投意合的良人。如果实在找不到的话,妈妈也不希望你接受一段将就、不快乐的婚姻,记得一个人也要好好生活。”

国人历来“贵生忌死”。在中国的传统概念里,遗嘱与死亡直接挂钩,在不少人的刻板印象中立遗嘱就是在交代身后事。但事实上,近年来,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和人们遗嘱观念的改变,立遗嘱在被更多的人关注和接受。

吴悦发现,近年来,过去诸如“死”“遗产”等的禁词,在慢慢被正视。除罹患重疾人群和老人,“立遗嘱”这件事的年龄下限也在被刷新,“尽管大众的忌讳心态依然存在,但越来越多人对于生死概念的理性和开放,也让立遗嘱这件事不再那么冷冰冰。”

据2022年,中华遗嘱库发布的《2021中华遗嘱库白皮书》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华遗嘱库已向社会提供遗嘱咨询近31.5万人次,登记保管了22万余份遗嘱,目前已生效遗嘱共计4707份。从数据上看,遗嘱人不断趋向年轻化,立遗嘱人群平均年龄从77.43岁逐步下降至68.59岁。而在2020至2021年的立遗嘱人群中,“00后”一共有223人,近一年增长了14.42%。

(应受访者隐私要求,文中涉及的订立遗嘱者,除吴悦、孙珊珊外,均为化名。)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