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要闻  |  山东  |  中国  |  国际  |  文旅  |  体育  |  评论  |  财金  |  教育  |  汽车  |  消费  |  吃喝  |  映像  |  周刊
首页>济南频道>内容详情

借款能否抵工资?这个案件说“不行”

2022-12-30 10:06:32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晓迪 通讯员 王悦 吕华

生活中,朋友、熟人之间相互借款时有发生,俗话说“借钱容易还钱难”,一旦出现此情况,该怎么处理呢?近日,济南市莱芜区人民法院就审理了这样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

两年前,郑某因其儿子购房资金不足,便向好友贾某借款2万元,并出具借条一份。后贾某因急需资金周转向郑某催要这笔款项,郑某迟迟未还。

今年,迫于无奈的贾某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郑某偿还2万元借款及利息损失。被告也认可这笔欠款。既然如此,那他为何不还款呢?是经济困难还是另有原因?

法庭上,被告说明了实情。原来被告一直跟随原告从事演出行业,原告还欠自己2.1万余元的工资。另外,在演出过程中丢失价值8千元背包一个,理应由原告赔偿。

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向被告借款2万元,由原告提供的借条、支付宝转账记录等在案证明,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故原告要求被告偿还借款2万元的诉讼请求,依法予以支持。关于原告主张的利息,因原、被告未约定利息亦未约定借款期限,原告主张的利息可自起诉之日起至实际给付之日止按照起诉时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计算。被告所辩称的原告欠其工资及丢失背包造成损失的问题,与本案并非同一法律关系,法院不予合并处理。

最终,法院依法判决被告偿还原告借款本金2万元及利息。

在本案中,原告拖欠被告工资未付,被告本该依法维权却想出“奇招”,向原告借钱,意在相互抵销债务,然而聪明反被聪明误,当他在借条上签字时,就形成了新的法律关系,借的钱迟早是要还的。

承办法官表示,日常生活中,与亲朋好友之间发生借款行为时,一定要写好字据,了解清楚借款人的真实情况,约定清楚的还款时间,然后再决定是否把钱借给朋友。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