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蓓蕾 实习生 尉笑
盛夏时节,泉城济南再添生态人文新地标。7月3日,位于济南市历城区鲍山街道的白泉生态保护项目正式向市民免费开放,这片承载着千年文脉的泉水湿地,正以“泉涌成湖、芦苇摇翠”的崭新面貌融入城市肌理,成为市民亲水近绿、感受自然与文化交融的城市“后花园”。
开园首日:游客沉浸式体验泉脉新生
开园首日,园区内人潮涌动,游客欢笑声不绝于耳。泉池畔,摄影爱好者支起三脚架捕捉水波潋滟;湿地步道上,父母牵着孩子辨认芦苇丛中的蜻蜓与野鸭;文化长廊里,老人指着碑刻向孙辈讲述“白泉精舍”的典故。期间,鲍山街道团工委和各社区志愿者积极行动,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们穿梭在人群中,协助指挥交通,为游客指引方向,成为园区一道温暖的风景线。
项目深挖白泉文化底蕴,将明代文学家李攀龙“白泉精舍”等历史意象转化为可感知的景观节点。漫步园区,诗词碑刻镌刻于步道两侧,民间传说融入景观小品,千年文脉在绿意中流淌。市民刘先生携家人游览时感慨:“这里不仅是一处生态公园,更是一本立体的济南文化教科书,孩子能在游玩中读懂泉城故事。”
生态修复:让千年泉脉重获“呼吸感”
白泉,古称“白野河”,自金代《名泉碑》起便载入史册,与灰泉、团泉等泉群共同构成济南独特的泉水文化景观。此次生态保护项目立足“保护泉脉、修复生态”核心,遵循“最小干预、最大修复”原则,对泉眼周边水系进行疏浚整治,恢复湿地生境。如今,白泉泉池规模达100米长、50米宽,流量稳定在每小时110—210立方米,灰泉等曾湮没的泉群重焕生机,与白泉合流共生,再现“泉涌成湖、芦苇摇曳”的湿地风貌。
据悉,地铁3号线滩头站直达园区,80个生态停车位与东站地下900个车位无缝衔接,打通了生态资源与市民生活的“最后一公里”。未来,白泉生态保护项目还将适时增设儿童游乐场、萌宠乐园、露营、音乐演出、创意市集等游乐休闲项目,满足全龄段休闲需求。开园首日,周边居民刘先生带着孩子体验了泉水探秘路线:“家门口有了这样的天然课堂,孩子能直观感受生态保护的意义,比课本教育更生动。”
全域联动:绘就“山水泉城”立体画卷
循着白泉的脉络向北,小清河蜿蜒流淌于辖区约4公里,垂柳拂水,游客可漫步观景,尽赏波光潋滟。若折而向南,鲍子书院、纸房民俗文化馆与泉城书院的雅致交相辉映,展现鲍山人文底蕴;再往南,因春秋鲍叔牙食邑而名的鲍山,虽不巍峨却古韵悠长。北望曲家村,沃野丰饶,游客可前往体验农耕、品尝鲜食,感受淳朴乡风;“磨上花开面粉”“元野面包”等品牌也小有名声,村南稻香路景致宜人。东行至中央森林公园,680亩绿意盎然,漫步于林荫小径,嗅草木芬芳,可休闲养性、陶冶身心,尽享自然之趣。
泉声潺潺,稻浪飘香。白泉生态保护项目的开放,标志着鲍山街道在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这里,既是市民亲近自然的“城市绿洲”,更是泉城文化薪火相传的“活态博物馆”。这个夏天,不妨约上亲友,来白泉赴一场跨越千年的生态文化之约,在芦苇摇曳间触摸济南的千年文脉,于水光山色中感受生态保护的时代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