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济南频道>内容详情

以“铁脚板”丈量城市生态 用“硬骨头”精神守护青山——记济南市渣土处置中心消纳服务部张翼

2025-05-13 13:00:07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他既是伏案疾书的“笔杆子”,又是穿梭工地的“铁脚板”;既是政策文件的“守门人”,又是生态修复的“攻坚者”。他就是中共党员张翼,一名扎根渣土处置一线的基层工作者。自加入中心以来,他以“啃硬骨头”的韧劲和“绣花功夫”的细致,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故事,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渣土人的责任担当。

理论铸魂,让信仰之光照亮征程

在深学细悟党的创新理论过程中,张翼同志始终秉持“以文化人、以文铸魂”理念,将济南城市管理理念文化与渣土处置实践深度融合。他通过系统研学“温暖城管”品牌内涵和中心“四新五管”理论体系——即“新渣管、新作为、新担当、新形象”和“为民渣管、惠民渣管、智慧渣管、清廉渣管、人文渣管”,创新构建了“理论筑基-文化浸润-实践转化”三维学习机制。有效促进了理论学习向实践的转化,具化为“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生动工作实践。

执笔为刃,让渣土治理“有声有色”

以“传播行业动态、凝聚治理共识”为目标,走进张翼的办公室,办公桌上堆满了文件和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是正在修改的新闻稿。作为消纳服务部的宣传骨干,张翼深知宣传工作的重要性。“要让群众理解支持我们的工作,首先要让他们了解我们在做什么。”张翼常常这样说。为了写好一篇稿件,他常常深入一线,记录下最真实的工作场景,累计撰写新闻稿件30余篇。其中多篇稿件被行业内知名媒体转载,单篇最高阅读量突破万余人次,有效展示了建筑垃圾消纳、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工作成效,为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贡献力量。在防风防汛、专项整改等紧急任务中,坚持驻守一线整理素材、编写简报,确保信息及时准确发布。

以制为纲,让规范管理“有章有据”

“制度不是纸上谈兵,必须接地气、可操作”。其先后牵头完成部门年度工作总结、调研报告、政策解读等综合性文件30余份,并参与制订了《居民装饰装修垃圾管理细则(试行)》等制度文件。

在同事眼中,张翼是个“较真”的人,在年终迎检工作中,曾连续3昼夜梳理部门台账资料,系统性形成汇报材料及佐证档案11册,助力检查组对行业管理成效给予高度评价。

服务为先,实现安全生产“零事故”

装修垃圾暂存点及分拣中心的规范管理是建筑垃圾消纳服务工作的重要环节。在日常工作中,张翼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要求,对市内各区装修垃圾暂存点和分拣中心进行定期巡查和不定期抽查。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相关责任单位下达整改通知,并跟踪整改情况,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在对资源化利用企业的督导工作中,重点检查企业的生产工艺、环保措施、安全生产等方面情况,深入开展“沉浸式”安全培训,通过事故案例警示、安全规程讲解等创新形式强化培训实效。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对厂区生产线、堆放区等关键部位开展“穿透式”隐患排查,建立问题清单,限期闭环整改,确保“不开课不复工、不上课不上岗”,实现安全生产“零事故”目标。

科技赋能,让历史包袱“化零为整”

主动请缨参与历史遗留渣土堆治理项目,面对体量大、权属杂等难题,创新实施“空天地一体化”排查机制,通过卫星遥感筛查、无人机航拍取证、地面测绘建档,建立“一堆一档”数字化治理台账。联合各区城市管理部门开展“生态修复攻坚行动”,创新“生态修复+资源化利用”模式,对生态敏感区渣土堆实施地形重塑、植被再造工程。对具备再利用价值的渣土资源,推动属地管理部门引入专业机构开展分拣筛分,实现41万方土方资源转化利用,完成60处历史遗留问题动态清零,以“愚公移山”精神重塑城市生态肌理。

从最初的宣传为点,到如今的业务骨干,张翼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渣土处置一线书写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他的事迹是新时代渣土工作者践行“两山理论”的生动缩影,更是基层党员攻坚克难、创新奉献的鲜活案例。

“未来,我将继续探索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新路径,为建设‘无废城市’贡献力量。”谈及未来,张翼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在平凡的岗位上,他正以“铁脚板”丈量着城市生态,用“硬骨头”精神守护着泉城济南的绿水青山。(通讯员:李侃 孔令宝)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