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李瑞琪
好雨知时节。一场融合生态、文化与产业的体育盛会在依黄河而居的槐荫区悄然拉开帷幕。这不仅是跑者用脚步丈量槐荫的山水画卷关键时刻,更是槐荫区以“区位优势”为基、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翼,向全国展现新宜居面貌的重要机遇。
济南西站作媒,激活经济发展新动能
开放发展仿佛从来都是根植于槐荫基因的重要特质。百年前,胶济铁路通车让槐荫一跃成为对外开放的“内陆经济特区”;现如今,以济南西站作为主要载体的济南西站枢纽经济商务区也在此拉开建设大幕。
随着京沪、济郑等高铁干线的贯通运营,槐荫区已成为环渤海、京津冀、长三角经济圈与省会“1+6”都市圈的交汇点,而济南西站便是连接各地的“黄金纽带”,成为山东省首个实现地铁、高铁、长途客运“零换乘”的综合交通枢纽。
近年来,槐荫区以打造经济枢纽新高地为具体目标,牢牢把握济南西站这个重要抓手,加速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集聚转化。具体来看,首诺·城市之光康养产业基地便是槐荫行动力的生动写照。凭借毗邻济南西站的区位优势,基地吸引了全国300余家医疗康养企业入驻,实现了“当日往返京沪”的高效运营模式。
作为承载着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强省会战略及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历史使命的“执行官”,槐荫以“大窗口、大交通、大文旅、大会展、大商务”五大功能作为定位打造济南西站枢纽经济商务区,成为助力区域经济增长的强力引擎。
三大产业主导,“342”现代化架构锻造硬实力
若把济南西站看作槐荫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那么产业建设便是重要的显影手段。
近年来,槐荫区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以医养健康、先进材料、智能制造三大产业为主导,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旅游、商务会展、汽车消费四大特色产业为配套,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两大产业为支撑的“342”现代化产业体系。截至2024年底,行业增加值突破505.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7.4%,展现出强劲的结构性增长动能。
其中,医疗康养体系以济南国际医学中心先行,已引入了硼中子俘获治疗、中能直线加速器等尖端医疗项目,打造“京沪康养产业基地”;先进材料与智能制造体系则以支持山东天岳等龙头企业建设“数字孪生工厂”为媒,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低空飞行器等新场景应用;在济南槐荫经济开发区内,各领域产业园共同发力,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已成为引领着区域产业升级的新潮流。
政策先行赋能,“宜商槐荫”打造近悦远来生态
营商环境是滋养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更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优质的制度土壤不仅能让项目落地生根、招商引资聚势增效,更能为市场主体打造抵御风险、创新突破的强磁场。
为此,槐荫区在全省首创“宜商槐荫十八条”,推出“齐鲁之窗”一站式服务中心,实现130余个区县、800余项政务服务“跨域通办”。通过“槐小花”帮办团队和“宜商服务系统”,企业可享受从立项到投产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政银企对接平台年度撮合融资超50亿元,培育出龙心医药等多家亿元级企业;济南西站商务贵宾室与国际医学中心诊疗绿色通道,则重新定义了高端要素的磁吸模式。
城市更新与生态建设的双轮驱动同样亮眼。省立医院南地块等旧改项目建设起“15分钟生活圈”;济西湿地与方特东方神画的文旅融合,让“在槐荫,向未来”不再只是口号。2024年新增的1.2万个就业岗位与90%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覆盖率,印证着产城融合的深层价值。
从胶济铁路时代的“内陆特区”到高铁时代的“流量入口”,槐荫区用百年时光完成了区位价值的迭代升级。当生态半马选手们穿越黄河绿廊,他们奔跑的轨迹正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延伸轨迹完美重叠。这座用区位密码解锁发展动能的新城区,正在书写属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槐荫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