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崔艳红 通讯员 吴婧
在山东省章丘区三涧溪村,有一位用50年光阴将街办小厂打磨成国际医疗耗材标杆企业的老人。她叫杨莲英,82岁的山东连发医用塑胶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从带领家庭妇女生产自救的街道主任,到国际采血针领域的“中国名片”,她的故事,是匠人精神与家国情怀的完美交融。
工作近七十年来,杨莲英在党的哺育和栽培下,从对新生活无限向往的青年成长为一位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知名度的女企业家,被评为山东省三八红旗手,山东省巾帼杯女企业家,企业被评为明星企业、市级和省级先进企业,上世纪八十年代成为济南市产值过千万元、利税过百万元的知名企业。她说,她的一切都是属于祖国和党、属于人民的!这也就是直到今天,她仍在一线带领大家为祖国继续作贡献的动力。
“铁锅熬胶”起家
街道主任的破局之路
1972年,30岁的杨莲英辞去泉城路街道主任职务,带着30元资金和12名家庭妇女,在街边支起塑料印刷摊。没有设备,她们用铁锅熬胶;不懂技术,她彻夜翻书自学。三年后,这家街办小厂竟跻身济南纳税百强,生产的塑料日用品走进千家万户。
“那时候,我们靠的是‘三无’精神——无条件吃苦、无借口奋斗、无保留奉献。”杨莲英回忆道。正是这股劲头,让企业在上世纪80年代产值突破千万元,成为济南工业的“明星企业”。
69岁“再创业”
为112个家庭守住希望
2009年,济南市区腾笼换业,在企业改制的浪潮中,杨莲英选择了激流勇进。她说:“我还是党的人,我的职工需要我,我只是用另一种形式替党分忧,替国家分担责任。”正是这种强烈的责任感,让她在69岁高龄时,依然选择带领企业从济南市区转移到三涧溪村,继续为职工和社会贡献力量。69岁的杨莲英本可带着补偿款退休,她却选择了一条更难的路——将企业迁至三涧溪村。搬迁前夜,她看着跟了自己半辈子的112名员工,其中多是45岁以上的下岗女工,红了眼眶:“她们把青春给了厂子,我不能让她们中年失业!”
转型生产糖尿病采血针时,她带着研发团队连续72小时攻关,用八年时间完成从纯手工到全自动生产的跨越。如今,“连发”采血针行销全球50余国,成为欧美医疗机构的指定供应商,而她的办公室仍设在车间内,与机器轰鸣声为伴。
温暖与担当
杨莲英的企业家情怀
杨莲英始终认为,企业家精神不仅仅是追求利润,更是肩负起社会赋予的使命。她常说:“关心别人就是关心自己,我做好事是应该的,不求回报。”多年来,她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用实际行动践行这一理念。她定点帮扶当地贫困村,多次资助家庭困难学生,聘用残疾职工,并解决了200多名中年妇女的就业问题。她的善举不仅改变了无数家庭的命运,也为社会注入了温暖与希望。
杨莲英特别关注弱势群体,她的公益行动细致入微、持之以恒。多年来,她一直资助一名16岁的家庭困难孩子,每月提供600多元的生活费,帮助他家渡过难关。她的善行不仅体现在物质支持上,更体现在对受助者精神上的关怀与鼓励。她说:“帮助别人不仅是给予物质支持,更是传递一种信念——无论多难,都要坚持向前。”
在企业管理中,杨莲英始终将员工视为家人。在连发厂区,200多名中年女工吃着自家大棚种的有机菜,住着免费宿舍,每月准时领工资。“杨总常说,厂子不是印钞机,是200个家庭的饭碗。”一名工龄30年的老员工感慨。她坚持为职工提供免费医疗、免费就餐和住房,甚至包下蔬菜大棚种植有机蔬菜,确保员工的饮食健康。她的关怀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体现在对员工精神生活的关注。她注重对员工家国情怀、忠孝家风的培训和教育,营造了一个充满温情与正能量的工作环境。员工们常说:“在连发,我们不仅有一份工作,更有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杨莲英的社会责任感不仅体现在公益事业中,也贯穿于企业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她始终把不拖欠职工工资作为一条不可碰触的底线,即使在企业最困难的时期,她也坚持按时发放工资,保障员工的基本生活。她的诚信与担当赢得了员工的信任与尊敬,也为企业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家风传承
以身作则树榜样
杨莲英在生活中是一个很随性的人,对待钱财看得很轻。她在银行没有任何存折,也不带任何钥匙,更没有购置过任何房产、豪车,只在公司办公室有一间自己的卧室。她说:“虽然我现在资产已经过亿,但这些财产是工人共同奋斗的结果,不是我个人的。我想给孩子们传递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的优良家风。”
她的孙子16岁时去美国留学,一年学费高达50万元,儿子为此卖掉了房子,她却坚持一分钱没有资助。她说:“年轻人的路是靠自己走出来的,年轻不吃苦,老了不享福。”在她的影响熏陶下,孩子们日渐成长成才,孙子已从美国博士毕业,孙女也在国外留学后结婚,一家人生活幸福、和谐美满。
党徽映初心
白发厂长的“青春哲学”
82岁的杨莲英仍保持着巡厂三遍的习惯,口袋里永远揣着笔记本,记录每一处工艺改进。她正带领团队攻关“无痛采血针”技术,目标是“让中国制造成为全球医疗的温暖担当”。
“党员没有退休一说!”被问及何时休息,她指着车间里“质量是饭碗”的标语笑道。如今,她最骄傲的不是企业规模,而是培养出30多名技术骨干,其中一半是当年跟着她创业的女工。
从街边熬胶到全球突围,从青丝到白发,杨莲英用半世纪诠释了何谓“企业家精神”——是匠人对品质的死磕,是党员对初心的坚守,更是女性对社会的温柔反哺。她的故事,正如她最爱的诗句:“春天的后面不是秋,何必为年龄发愁?只要在秋天结好你的果子,白发永不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