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崔艳红
2024年渐渐进入尾声,2025年正在走来。这一年农民们在希望的田野上耕耘,盘点一年的劳动成果,满脸喜悦;这一年新农人逐梦沃野,新赛道强农富农;这一年村集体的收入又有了大幅增长,这都得益于村里产业的不断强大……在一年又一年的努力中,济南的农民更富裕,生态环境更美好,更多的新农人来到农村,农村产业更加兴旺,一幅幅和美乡村的画卷正在展开。
村民富
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这也是乡村振兴最重要的一环。2024年年初,起步区大桥街道冯塘村村民迎来了期盼已久的“三变”改革村民分红大会。在大会上,村民们个个笑逐颜开、合不拢嘴,“一股分3000元,我们家2口人分到6000元,比自己种地赚得还要多,关键是也不用自己操心。”村民冯大爷表示。据统计,村里430名村民一共获得了129万元的分红,“年纪大了,有地也种不了了,村里这一改革,我们不出力反而还能领钱,真诚地感谢村两委。”冯大爷赞不绝口。
冯塘村群众原在黄河滩区内生活,每逢黄河汛期全村群众都提心吊胆,村民渴望迁出滩区。村党支部书记冯立昌作为村里的“带头人”,他深知村民们吃过的苦、遭过的罪。他告诉记者,在参加了全国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视频培训班后,他看到农村“三变”改革的机遇,便“说干就干,说到哪里做到哪里”。2023年11月份,冯塘村采取“党支部牵头、村集体参与、村民收益”发展模式,盘活土地资源,成立资产运营有限公司,统一运营管理村集体资产,最终顺利确定430名股民。“每人以每股1万元入股,定了7天的缴纳期限,没想到第一天缴纳率就达到了100%。”冯立昌介绍,430万元注册资金一天时间全部收齐,“沉睡资源”变成了“有效”资产。2个月的时间,冯塘村运营公司收入达到了56万元。
在章丘区峪满香农产品合作社的优质“阴天旱”小米种植基地,新农人孟秀清说,“今年谷子长势好、收成好,合作社自有基地产量达到100万斤,销售收入将达到600万元以上。”据了解,峪满香农产品合作社成立19年来,签约社员从5户增加到158户,种植基地也从30多亩增加到2600多亩,每年带动社员平均稳定增收6000多元。章丘区建立平台推进机制,从“三变”改革、以工代赈、壮大集体经济等方面,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双增收”,实施村镇改革项目528个,实现村庄股民分红4.65亿元,村集体年收入全部过30万元、50万元以上村达89%,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民收入不断增长。
产业兴
产业振兴作为增强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源泉,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这一茬菊花采摘完,还不耽误种小麦,小麦菊花轮作种植,既避免了重茬对菊花的影响,又解决了土地非粮化的问题,是一个值得大力推广的好产业。”平阴县锦水街道盆王菊花园负责人王军摘下耳麦,俯身拿起一朵花型硕大、颜色金黄的金丝皇菊,眼里充满了丰收的喜悦。
从2015年到现在,盆王菊花种植规模从最初的30亩扩大到现在的120亩,种植品种从单一的茶菊发展到观赏菊、药菊等300多个花色品种,并在每年10月下旬固定举办盆王菊花节,五彩斑斓、千姿百态的菊花海洋吸引了周边群众前来游玩,游客络绎不绝,王军将一朵小菊花的事业越做越大。“像大棚里这些都是观赏类的菊花,光雏菊就有140多个品种,做盆景的菊花有200多个品种,等菊花节结束了,大部分都能做鲜切花,被鲜花经销商采购一空。”每年的盆王菊花节是王军最忙的时候,参观的人群一拨接着一拨。
“市内的章丘,市外的聊城、泰安、济宁,省外的河南新乡、河北保定、甘肃庆阳,都有我们的合作基地。”园内开花园外香,王军说,随着盆王菊花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全国很多有意向发展菊花产业的基地负责人纷纷前来学习考察,盆王菊花在全国的合作基地已经达到30家。
在南部山区有一位村党支部书记,因为在网上直播卖菜,他在线上的知名度比线下还要高,他就是南部山区仲宫街道东罗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茂伟,大家更熟悉他的网名——小牛支书。自上任以来,杨茂伟依托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打造蔬菜采摘乡村游等项目,发起“南部山区网络达人助农联盟”,打造个人抖音账号“小牛支书”。在他的带动下,一支平均年龄65岁的老年直播团正式“上线”,年龄最大的刘长兰已经81岁高龄。杨茂伟带领着他们,用地道的“东罗园话”推荐着他们的农产品,讲述着东罗园村的大事小情,就这样,“小牛支书”直播间粉丝越来越多,东罗园村农产品销量成倍增长。2023年以来,抖音账号粉丝量达2.3万,农产品销售额达120万元,“小牛支书”带着他的“村民主播”火了起来,更富了起来。
生态美
盆王菊花园所在的位置正好是黄河岸边,这里也是平阴县锦水街道8公里沿黄风貌带的所在地。作为街道沿黄风貌带上的特色产业之一,街道围绕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和全域旅游发展,通过扶持盆王菊花园与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发展“新奇特”菊花新品种,办好一年一度的菊花节,让上盆王村成为菊花种植基地、观赏基地、深加工基地和菊花文化展示基地,将菊花产业打造成富民强村的支柱产业,打造乡村振兴的锦水样板。
在济阳区济阳街道董家村有这样一家民宿:门前的绿植精美整洁,房间内装修干净雅致,古色古香的家具增添了几分怀旧气息,院落之内可以欣赏典雅精致的龙格黑陶,走到田间可以体验果蔬采摘等休闲活动,这就是集住宿、餐饮、农耕采摘、黑陶体验于一体的易丰居民宿。近年来董家村将村内可利用地重新盘活,以“生态+”为引领,结合当地人文和生态等资源,投资建设20多处占地7000余平方米的各具特色的生态宜居民宿,开发废弃坑塘40余亩用作鱼塘养殖、建造特色景观,完善各项配套设施,打造了青山绿水映衬下的休闲旅游产业链和文创气息浓郁的网红文创村,建设了一批集民宿、观光、民俗、旅游于一体的精品样板。
人才来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让人才愿意来、干得好、留得住,才能不断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解国栋是一名80后,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创业,伴随房地产业的飞速发展,他的装饰公司由小变大。
2021年,思虑再三的解国栋回到家乡枣园街道贾庄村开始种葱。起初,他并没有想着在种植方式上有所突破,但基于劳动力的缺乏,他开始尝试全机械化种植。因章丘大葱葱白长,原有机械不能直接使用,他就和技术人员根据章丘大葱的特点对农机进行改造,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生产。
传统章丘大葱只能一季生长,从葱种到育苗、移栽,再到培土、收获,全程13个月,一年只有一季集中上市,供应不稳,很难在供应链上占优。解国栋和农科院的专家一起,根据本地的土壤和温度特点,改良土壤,采用错时多季种植,实现了章丘大葱四季种植。如今,解国栋已建成了全机械化四季葱种植基地,一年四季有了稳定的货源。他又同农业工程学院的专家合作研发葱油、葱酱等大葱的衍生品,拉长了产业链,增加了附加值。2022年企业收入已超千万元,还解决了70余名家乡村民在家门口就业问题,每名村民年收入5万余元。
90后新农人张林明是2015年来到济南市槐荫区开始养殖锦鲤的。“当年20多岁,敢想敢干,觉得农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便义无反顾投身到了锦鲤的养殖当中。当时这还是一片荒地,从挖池、引水入手,基地一点点建立了起来。”张明林介绍道,“我们的定位是中高端,想要养出与众不同的锦鲤,就需要丰富的知识和不断的实践。那段时间我除了在现场打理,就是回家学习,很忙,也很充实。”
扎实勤奋的付出,为张明林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张明林说,养殖锦鲤风险高,收益也高,需要特别呵护和培育。“我们的年产量5千万—6千万尾,在1个月生长期时,我们便进行挑选,第一茬淘汰率在90%左右,第二茬再淘汰一半,剩下的不到5%。之后大部分普通品相的锦鲤进入市场流通,我们真正留下精心培育的大概在千分之五。”张明林向记者介绍道,“这一池十几条锦鲤,最大的有30斤,像这样的锦鲤,每条售价在2万—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