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孙倩
随着济南市中区上新街主街的对外开放,这条百年老街迎来了新的生命,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访。这里,传统与现代交织,历史与未来对话,上新街片区城市更新项目更以其“中西合璧、新旧共存”的设计理念,不仅保留了其原有风貌,更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了解到,上新街片区城市更新项目本次更新院落81处,建成商铺120个。如今,上新街主街95%以上的房屋已基本完成修缮,仅剩下部分收尾工作。
主街对外开放
老舍笔下的济南,是一个“温晴”的城市,有山有水,冬天没有风声,阳光下的城市显得格外宁静和温暖。
冬日的上新街,阳光洒在石板路上,投下柔和的光影。这条承载着百年历史的老街,岁月的痕迹与现代的修缮巧妙融合,时隔许久,再次以“老街新貌”的姿态重新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访客。
在上新街120号京剧大师方荣翔故居的院落前,济南非遗传承人梅傲雪专注地描绘着眼前的建筑。这是一座始建于民国时期的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硬山式砖木结构的正屋和如意门形制的门楼,在时光的流转中依旧保持着优雅与庄重。
这里不仅坐落着许多历史悠久的建筑,且历史人文底蕴十分深厚。
据悉,上新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据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附“济南城厢图”,当时,这条街南段标注上新街,北段标注半边店街,后街道调整将北段并入,加之地势自北向南逐渐升高,通往当时的“新建门”,故得名“上新街”。
老济南的人文底蕴深厚,上新街更是汇聚了多元文化。这里曾有繁华一时的“劝业场”,后更名为“国货商场”,它是老济南最早的购物和娱乐中心之一。老舍先生在济南教书时,因住处靠近劝业场,常常光顾此地,听书、看电影。直到1993年,国货商场因泺源大街的拓宽而拆除。
梅傲雪手中的毛笔在宣纸上舞动,创作着一幅幅水墨画,“书画济南老街巷,我只是将个人喜好与老济南的文化相结合。”他的眼神中流露出对城市的热爱与敬意,“虽不敢妄言完全记录老街,但至少能让老街故事有个表现。”
人文底蕴深厚
兴起,梅傲雪唱了一段山东快书,表达对济南的热爱,“闲言碎语咱不讲,上新街老街换新装……”梅傲雪所在的位置,正是京剧大师方荣翔的故居,在数十年前,这里也曾传出方荣翔铿锵有力的声调,余音绕梁。
方荣翔是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他被汪曾祺称为“一位极其难得的恂恂君子。”1951年,方荣翔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京剧团赴朝,1958年回国定居于济南上新街,可以说,这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他的代表剧目有《铡美案》《群英会》《将相和》《盗御马》等,并演出《奇袭白虎团》等京剧现代戏,他扮演的“王团长”一角,深受全国戏迷喜爱。他在《铡美案》中塑造的包公形象,更是被赞誉为“不倒的包龙图”。
为了纪念他,上新街在他故居旁边的地面上,设计一处创意展示景观图案,是以《铡美案》中的包拯脸谱为基础,融合“泉”字设计演化出的主题雕刻,这也成为上新街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当年的上新街,汇聚了众多政界要员、学术泰斗和艺术大师,如老舍、关友声、黎玉、白如冰、马清宗等,他们的到来,为这条街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和历史底蕴。
居住于此四十余年的李女士,住在这条街的北段,在上新街改造后,搬离了此处,她告诉记者,“我们住在北边,以前我们就听人说南边曾住了很多名人,而且历史故事很多。”
在上新街的南端,坐落着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万字会旧址”。万字会旧址不仅是一组古建筑群,更是社会思潮变迁的见证者。继续向北,上新街44号院是一处民国时期的历史建筑,曾是被誉为“一代跤王”的马清宗的故居。而黎玉,在担任中国共产党济南地下领导期间,也曾在上新街80号居住。
“中优”战略的重要组成
一条街道,不仅有传统的济南民居,还有英式洋楼的风情,多元化的风格更好地展现了老济南的民居生活场景和上新街背后的历史文化。
岁月流转,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上新街的许多建筑大多始建于20世纪中叶,在历史的积淀中慢慢暴露出许多问题,建筑简陋且陈旧,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但另一方面,它又是济南历史文脉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造势在必行,但却要慎之又慎。
2020年,济南实行17年的“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城市发展方针变为了“东强、西兴、南美、北起、中优”城市发展新格局。从此,新十字发展方针向更加注重城市品质、能级的战略方向转移。
《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提到,“聚焦二环以内老城区,推进瘦身健体和减量增效,推动城市品质化、功能现代化、业态高端化。”
上新街片区城市更新项目位于市中区泺源街道,地处天下第一泉景区、商埠区、山大历史文化街区三大历史文化核心资源区之间。作为济南“中优”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新街片区的改造颇受关注。
2021年11月,上新街片区城市更新项目正式启动,项目范围北起泺源大街、南至文化西路、东至市中区边界,规划建筑面积达3.78万平方米,由济南城发市中城市更新有限公司负责实施。2022年,该项目被列为济南市首个省级城市更新项目。
自项目启动以来,上新街一直是关注的热点,记者从该公司获悉,如今,上新街主街95%以上的房屋已基本完成修缮,仅剩下部分收尾工作。
保护恢复传统风貌
随着上新街主街的重新开放,12月12日中午,一位60多岁的老人步入这条她曾生活了三十多年的街道。她沿着熟悉的院落,最终在一栋建筑前停下脚步,透过窗户向内凝望。她感慨地告诉记者:“我出来买菜,特意绕过来想看看这里现在变成了什么样。”她发现,尽管上新街经历了改造,但其原有的风貌依旧,但又切切实实地“升级”了。
她指着周围的建筑,与记忆中的模样对比,说道:“这个院落的布局和建筑,基本上还是老样子。”她指着墙壁上的痕迹,清晰地回忆道:“这里曾是一家餐馆,墙上的烟熏痕迹还在,这些都是原本的东西。”
正如这位老人的直观感受一般,上新街的改造在保留建筑原有外观和历史风貌的同时,对内部进行了现代化的更新。项目在对建筑进行修缮时,采取了“留皮换胆”的施工方式,这虽然延长了施工周期,但却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了周边居民安全。
2023年6月,上新街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开工建设。为平衡现代化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项目遵循着“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的理念,通过科学评估,合理确定片区“留改整”内容,保留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和具有一定风貌特色的建筑,优化街区肌理和秩序感,保护并恢复片区的整体风貌。
同时,通过完善片区内配套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等方式,增加公共空间和配套服务,提升空间品质、改善人居环境,实现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再现老街生活场景
上新街坐落着许多历史悠久的建筑,包括6处文保建筑、10处历史建筑、12处名人故居以及22处特色民居院落。可以说,这是一条可以展现济南民居生活的老街巷。
记者了解到,项目一直将“保护”作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原则。
为此,项目对每一栋建筑进行了专业的检测,以确定其是否符合建筑规范,如抗震荷载能力等,并在此基础上决定是否需要拆除重建或进行修复,同时从运营的角度出发,对建筑进行必要的改造。
以上新街112号院为例,这是一处融合了中西方建筑元素的院落,它的原主人是万字会创始人之一。在对此处进行修缮时,保留了“泥鳅缝”等修缮工艺,并对院落的影壁墙、门楼等做了复原,最大程度上保留传统济南民居历史文化遗存的真实性、整体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
记者漫步在上新街,被东侧墙壁上的一块黑板吸引了目光,上面用粉笔写着“今日粮价”,并附有标语“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这让人回想起上新街62号院,这里曾是一家粮店,过去粮店外总有一块这样的黑板,标注着价格,仿佛是过去生活的“再现”。
这些建筑不仅记录了生活,还记载了历史。上新街红色砖墙围合的田家大院,是一处挂牌的历史普查建筑,建于民国时期,它是济南近代中西融合式四合院的典型代表,也是济南近代里弄式合院的代表。门楼侧墙上,还有1948年济南战役留下的弹痕、弹孔。
文化产商有机融合
上新街片区城市更新项目本次更新院落81处,建成商铺120个,记者从济南城发市中城市更新有限公司了解到,目前已经完成6000多平方米面积的招商,招商还在持续进行中。
12月26日,记者再次来到上新街看到,这里有咖啡馆、服装店、换装体验馆等,业态种类繁多,已有商户入驻营业,但不少商户进场装修还需要一段时间。
一家店铺如是介绍自己,“白天这里将成为网红打卡的艺术聚集地,夜晚将切换为都市酒吧,品味如酒水般炸裂感的生活。”网络上,有不少社交媒体有关于上新街的帖子。本地女生靓靓说,“我比较期待上新街,因为我觉得这里可能会给年轻人提供更多选择的空间。”
市中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田霖曾对媒体表示,“依托国货商场印记,我们建造了超7000平方米的‘年青力’非标商业商办空间,招引二次元等潮流品牌,打造艺术展览、快闪发售、社群活动空间,建立多元青年潮流文化的新地标。”
放眼全国,历史文化街区成功改造的案例不在少数,如成都宽窄巷子和南京1912街区。宽窄巷子是成都市的一个历史文化区,由三条东西方向的老街以及街道之间的居民宅院组成。改造后的宽窄巷子整个街区既保留了历史建筑的风貌,又融入了现代商业和文化元素。南京1912街区保留了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新旧建筑融合,对古建筑起到了保护作用,同时成为南京夜生活丰富的地方,深受年轻人喜爱。
上新街的理念,正是通过“中西合璧、新旧共存”设计手法,保存中西风情的城市肌理、传统街巷、空间形态与历史建筑,定位“新业态、新文化、新体验、新健康”产商融合新街区,布局“一主街、三中心、八巷道”漫步式游逛格局和医学、医疗、医养的“三医”商办空间,致力于打造泉城济南城市文化与产商融合的新名片。
可以想见,百年老街的华丽变身,将为济南带来一个融合传统与现代、文化与商业的全新城市空间,成为城市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