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济南频道>内容详情

绿色低碳绘就莱芜卓越新篇章

2024-11-15 10:47:27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吴绍博

 

山东省工业强县、山东省现代农业强县、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县、山东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区、山东省文旅康养强县、山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一系列沉甸甸的荣誉,一块块“金字招牌”,是济南市莱芜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写照。

随着“生态立区、工业强区、创新兴区”发展战略持续推进,莱芜区走出了一条生态化、智能化、高端化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一张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徐徐展开。

高质量发展全面起势

2022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昂首迈进“千亿俱乐部”,成为济南市第六个“千亿元区”。

工业经济,一直以来都是莱芜区的优势所在。

2020年11月19日,智能网联重卡首台车辆下线,目前已经具备16万辆产能;2023年7月12日,重卡工商注册地迁址到莱芜区,圆了莱芜人的“整车梦”;凯傲智能叉车(一期)、安道拓等项目顺利投产,初步形成“整车+汽车零部件+物流”全产业链条。鲁中国际生物谷集聚成群,建成生物谷产业孵化园、生物谷产业加速器44万平方米,成功入选山东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山东省数字经济园区。

以宏济堂、华涛中药、飞龙医药3个中药“龙头”为依托,引入生产、销售、互联网医院等,构建起“线上诊断销售+线下生产加工”全链条中药制剂及配方颗粒产业。

近年来,莱芜区引进了舜博金属制品等项目,钢铁产业链条向高技术、高价值方向持续拓展。谋划实施了总投资37亿元的泰钢精品钢绿色转型项目和总投资15亿元的九羊高强工模具钢智慧工厂项目,两大钢企加速脱胎换骨、质态跃升。非凡启航项目加速建设,填补了全市同类产业空白。

此外,以泰钢加氢母站、昊源制氢加氢一体化站、格罗夫氢谷、小型固定翼飞机制造等项目为代表的氢能产业、低空经济产业快速成长,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

莱芜区持续优化创新环境、激发内生动力,获评“2021中国最具投资发展潜力区县”,被列入全省系统集成改革试点。功能区改革持续深化。莱芜高新区成功获评全省“绿色工业园区”“工业互联网园区”“省级专家服务基地”,建成济南市首家市域产教联合体,获批建设省级“生态工业园”,入选全省首批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试点;商务部批复以莱芜高新区为核心承载区,设立中欧(济南)绿色制造产业园。

雪野旅游区完成专项规划,正在积极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莱芜农高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智慧农业,成功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省级生态工业园区。

深入推进“数字莱芜”建设,建成并启动智慧运管中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全链条孵化体系初步形成,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创新活力。深化助企帮扶“十项机制”,成立重点项目统筹办,7个事项实现免申即享,86个主题式“一件事”实现“一窗受理”“一链办理”,“全程网办”事项达到1400多个。

莱芜区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锚定“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深入学习贯彻“千万工程”经验,协同推进五大振兴。积极培育现代农业,立足“三辣一麻”“三黑一花”特色农业优势,培育中国农业企业500强3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80家,发展姜蒜“产购储加销”全链条上下游企业400多家,全区规上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出口保持全市首位。连片打造宜居乡村,高标准谋划“雪野三乡,和美画廊”泉韵乡居示范片区等3个市级以上示范片区,打造“山楂之恋”等3个田园综合体,培育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31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40个,成功获评第四批“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全国供销社县域流通服务强县。

全力贯彻落实“四减四增”

今年7月,山东省政府印发《山东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暨第三轮“四减四增”行动实施方案》,吹响了山东实施新一轮“四减四增”行动的号角。

“四减四增”具体来讲,即调整产业结构,减少过剩和落后产业,增加新的增长动能;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煤炭消费,增加清洁能源使用;调整运输结构,减少公路运输量,增加铁路运输量;调整农业投入结构,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加有机肥使用量。

近年来,莱芜区切实将“四减四增”各项任务指标融入产业、能源、交通、农业“四个结构”,助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莱芜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培育壮大新动能。截至2023年末,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8.6%。

莱芜区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已达到61.875万千瓦,风电装机容量达14.9万千瓦,生物质装机容量达4.2万千瓦,水电装机容量达0.195万千瓦。2019年至今累计淘汰高耗能公交车67辆,新购公交车全部为新能源车辆。现有的904辆公交车中清洁能源公交车有107辆,新能源公交车有731辆,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93%。

围绕调整交通运输结构,莱芜区大力提高绿色出行比例,增加绿色低碳运输量,加快推进交通用能清洁化。与区域内运输大户签订优先采用国五及以上排放标准车辆运输目标责任书。将非道路移动机械使用定入合同,确保达到环保标准机械进入施工场地。截至目前,已完成“公转铁”运输量54.7万吨,建成并投入使用多功能物流园3处。

积极调整农业投入及用地结构,配方肥应用面积达到58万亩以上,化肥使用量较2020年降低2.58万吨,农药使用量较2020年降低0.057万吨,商品有机肥使用量达到7.12万吨。健全农药经营追溯系统,将338家农药经营单位纳入监管平台。全区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示范点21个。

余热变暖流助力城市绿色发展

莱芜区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财政支出占比稳定在80%左右。

今年以来,围绕基本民生兜底,莱芜区坚持就业优先,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高质量完成为民办实事项目63个;围绕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新建(改扩建)幼儿园42所、中小学12处,组建教育集团20个,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建设“学生驿站”369处;莱芜人民医院新城院区启用,达到三级医院水平,成功创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区;齐长城(锦阳关段)保护利用项目有序推进,入选第一批山东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培育创建名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被列入全国试点,“百姓春晚”成为全国样板。

多年来,山东泰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深入落实“双碳”目标部署要求,结合企业生产实际,依托企业余热资源,因地制宜探索低碳路径,把工业余热转化为绿色热动,将汩汩“暖流”输送至周边社区村庄。

“坚持构建以钢铁为核心的循环经济网络,实施节约能源绿色发展提升工程,建设余热余能回收利用工程,实现能源流、物质流科学流动,打造绿色产业链,实现钢铁与城市共生共融。”泰山钢铁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永胜说。

泰山钢铁作为一家全流程钢铁生产企业,生产过程中可以产出大量的余热资源。之前,这些蒸汽、烟气、循环水等余热余能都被白白排掉。而在“双碳”目标下,工业余热有了“变废为宝”的机会。2015年,泰山钢铁坚持“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供热思路,引进钢铁工业余热供暖先进技术,回收利用生产中的余热资源,建设了两座高炉冲渣水供暖项目。

2016年,泰山钢铁又开发了焦化厂初冷器余热回收、不锈钢绿色热动项目工程,又新建两个供热首站,为莱芜城西等片区提供了清洁环保的供暖热源,淘汰了原供热范围内的燃煤锅炉和散煤。该案例还入选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发布的“2022企业绿色低碳发展优秀实践案例”。

“为进一步挖掘现有热源供热能力,今年,我们又新建干熄焦供热站,并配套建设厂区内热网管线,设计供热面积为70万平方米,新增20MW供热能力。”泰山钢铁集团热电厂副经理葛荣刚介绍,目前工程已经进入收尾阶段,将于近期投入运行。

多年来,泰山钢铁不断提升供热保障能力,供暖面积达到200万平方米,可为16000户家庭抵御寒冬。与燃煤供暖相比,余热供暖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7万余吨。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