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樊鹏莉
近日,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山东济南开幕。济南市历城区盖佳学校的舞龙舞狮节目与崔家小学的中华传统武术节目受邀在现场进行了展演,学生们技艺精湛、精神抖擞,一招一式尽显中华文化的魅力。多年以来,非遗进校园,在厚植学生文化自信的同时,也让文化传承实现了“新生”。
“少儿京剧院”实现融合育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童心
今年9月,“山东省校外美育实践基地”授牌仪式在济南市营市东街小学举行,馆校携手,不断探索、实践美育教育的新模式和新方法。活动现场,学校少儿京剧院的学生带来了京剧名段联唱《劝千岁》,少儿合唱团的学生还带来了《唱脸谱》,通过千变万化的脸谱和激昂的唱腔,大家共同感受着京剧艺术的无穷魅力。
在营市东街小学,京剧作为美育实践活动已开展了多年。2009年,济南市京剧进校园启动仪式在营东小学举行。学校成为了首批京剧进校园试点学校。此后,学校逐步探索创建了“以美立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劳逸美”的京剧融合育人模式,使京剧从一种兴趣培养逐步转化为一项特色课程,少儿京剧院也成为了备受学生喜欢的社团。近几年来,学校的少儿京剧院坚持原创,创作出了《少年辛弃疾》《二安煜志》《千古知音》《红船记忆》《万代千秋记禹功》等代表佳作,其中《千古知音》还获得了“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优秀创编奖”和“表演一等奖”两项大奖,2023年营市东街小学的“梨园撷芳,向美而行”获全国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让学生学京剧、爱京剧,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中,累积知识、提高言行和思想水平,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营市东街小学还积极探索京剧文化与各学科之间的融通之处。今年5月,在“国粹传佳话,桃李绽芬芳”国家教学成果推介及京剧文化艺术节活动中,学校语文老师、济南市首届“立德树人双领军”教师马颂与学生一起走进了《京剧趣谈》一课中,马颂通过语文的透镜,探寻京剧之美,让学生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深化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让京剧在学生心中焕发新的光彩,搭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一纸一剪中传承中华技艺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
每到周三、周四,济南市大明湖小学都会有不少学生相聚在剪纸社团——“炫彩纸韵”艺术工作坊,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走进“一纸一剪”的世界。纸浮雕、剪纸服装……一张简单的纸,在学生的双手中衍生出了无限可能,在剪纸社团中,学生们不仅学习剪纸知识,还将自己的想象力发挥到极致,不断提升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与此同时,也为每一位学生撒播下热爱生活的种子。
济南市大明湖小学美术教师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在剪纸教育教学中,积极践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念,创新设计了“廉洁明湖”“礼赞黄河”“爱我家乡”等内容,还创新融合了“风筝、汉服、皮影”等,引领学生通过绘画、剪贴、泥塑等多种美术技法,实现非遗创新。
“咔嚓、咔嚓”“咔嚓、咔嚓”……在济南市堤口回民小学的剪纸教室,剪纸社团的学生们正专注于手中的作品。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生剪纸社团活动,充分挖掘学生潜能,把剪纸这一优秀的民间传统艺术发扬光大,该剪纸社团以“共同成长共享快乐”的理念,加强学生剪纸的基本功训练,进一步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和能力。在活动过程中,学校强调学生的自主性,通过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的自主性开辟更加广阔的天地。让学生自己选择剪纸学习的目标、内容和方式,自己决定剪纸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活动、体验与创造。使其享受探究的乐趣,活动的愉悦,服务的充实,真正地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学会创新。
小小彩泥蕴含无限创意
创造独特的“景山兔子王”
“泉城兔子王”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济南极具代表性的民间手工艺品,“泉城兔子王”以黄河细胶泥为原料,有十几个品种:浓墨重彩的武将兔,精致可爱的兔宝宝……近年来,不少学校都将泉城兔子王引入校园,让学生在了解泉城兔子王的过程中传承家乡文化,在动手制作中感受非遗魅力,在色彩搭配中提升审美能力和素养。
但在济南市景山小学教师的眼中,想在校园推行“泉城兔子王”存在着一定问题,“兔子王取材难,工序也较为复杂,制作难度大,一个学期结束,可能学生也做不出一个兔子王。”济南市景山学校美术教师李妍希思考着,希望能在保留济南兔子王基本形象的基础上缩短制作时间、降低制作难度,最大程度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久,符合校情学情的“景山兔子王”应运而生。
在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期间,济南市历下区精心策划并推出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分会场非遗活动,为博览会营造了热烈的氛围。在泉城非遗娃的活动中,景山小学组织学生开展了“景山兔子王”非遗作品主题创作,小小的彩泥在学生们灵巧的双手中创意频发,经过团、切、搓、压,一个个兔子王活灵活现,学生们体验到了“手造”的快乐,与此同时,文化的种子也种在了学生心田。
每个学生掌握一项非遗技能
把非遗博物馆开进校园
济南市历城区王舍人第二实验小学是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分会场。在该校,建有一个面积400余平方米的鲍山刻瓷博物馆,馆藏刻瓷作品400余件。2017年,王舍人第二实验小学在鲍山刻瓷首创人、校长高建忠的带领下引进非遗项目鲍山刻瓷作为校本课程,并组织开发了《鲍山刻瓷》系列课程。历年来,学生参加各种国家级、省市区级文化博览会、非遗博览会、艺术大赛和展览,先后有300余名学生获奖,多位教师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将鲍山刻瓷博物馆开进校园,除了方便更多学生认识刻瓷、体验刻瓷,更旨在通过文化的浸润,让学生们传承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周,学校都会在四至六年级开设一节刻瓷课,从2017年到现在,已经有3000余名学生学习过刻瓷。在开设刻瓷课的过程中,学校也逐渐形成了独有的课堂特色。学生在了解家乡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山东省济钢高级中学是全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学校的皮影传承已经有十年的历史,形成了“高一年级全员必修的校本课程+高二年级选修的精品社团+校园皮影艺术节创作展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校以“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为宗旨,让学生们在“做”中学,在探究中创作,传承皮影技艺,创作皮影作品,在活动中演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在每一届的校园皮影戏艺术节上,学生们都会创作出诸多优秀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也对历史有了更多了解,一个个“非遗传承人”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提升了文化自信、更增强了文化使命感。
今年3月,济南市泉星小学举办了一场热闹非凡、别开生面的非遗作品展。学生们自己布展、自主讲解,零距离体验非遗作品的精妙,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夏天捡来的蝉蜕,取自于冬天、玉兰花的干燥花蕾——辛夷,一瓶白乳胶、剪刀、镊子、竹签……这是制作“毛猴”的材料和工具。选择一个绒毛丰厚、体形稍“胖”的辛夷,用剪刀剪去坚硬的蒂部;挑选一枚较大的蝉蜕,剪下它的头部当“猴头”,再剪下它“六肢”中的“四肢”,用来做毛猴的胳膊和双腿。经过学生们的精心制作,一只毛茸茸的“小猴子”很快就做出来了。除了“毛猴”,学生们还展示了绳结技艺、“滚”制元宵、缠花……非遗作品展,让更多的孩子了解非遗历史、体验非遗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