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济南频道>内容详情

跑槐荫半马,品美里文化

2024-04-16 22:29:14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张聿荣

 

跑马拉松的过程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

更是一次城市文化的体验

2024二十四节气槐荫黄河生态半程马拉松

将有怎样的文化氛围感呢?

让我们来提前领略一下!

三代人的翰墨传承

地处黄河大堤南岸的美里湖街道范庄村,是一个仅有300多人的小村,村民郑立新的父亲郑梦醒(已故)曾是齐鲁书画研究院的书法家,郑梦醒先生的父亲郑燕香、祖父郑斯淦曾是清代时期的贡生、秀才,书法在济南官方和民间文化艺术界享有很高的声望。斯人已去,斯事长存。流传在范庄村这一门三代翰墨传承的故事,不仅是范庄村民风古朴的实证,更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优秀典范。如今的范庄,翰墨飘香、蔚然成风,郑家后人郑立新自幼习字,村民郑崇德老人的书法自成一体,村里很多年轻人、孩子慕名追随,笔耕不辍。

一只柳条包编织传奇段庄

段庄村位于黄河之滨,因手工制作闻名遐迩,有着美里湖片区“手工制作先行者,远近闻名富裕村”的美称。据宋传秀老人回忆,解放前,当地村民饥不果腹,附近很多村子的村民挨饿挨冻,尤其是孤儿寡母更是难以生存,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女人的地位极其低下,甚至不能随便出门。宋传秀老人年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老人的母亲凭着坚强的意志,靠着编织手艺度过了那段最困难且最难忘的时期。那时的段庄人,带着手艺走南闯北,他们凭借着自己的手艺,在战乱年间一路向南,进入济南南部山区,边要饭边推销自己编制的箩筐、簸箕等产品,晚上累了就住在寺庙里,生活虽然艰辛,但基本温饱尚能保证。段庄村祖上传承下来的编织手艺养活了一村人,与此同时柳条编织技艺也得以传承。

黄河边上的渔猎人家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美里湖街道北王村紧靠黄河又是盐碱涝洼地,所以是打渔的好地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郑文河父子二人常年以打渔为生,从小练就一身撒网捕鱼、潜水捉鳖的本领。说起1958年夏秋之交,黄河发大水,大堤内各种庄稼都被淹了,整个黄河大堤上聚满了防汛的民工和解放军战士。有一天上午,有人惊呼:“坝头窝大柳树间有水怪!”郑文河拿来了“麻绳飞爪”(鱼叉后拴着长麻绳的大鱼叉),选好位置,一手拢麻绳,一手掷飞抓,冲着黑影过去。飞抓正好插入“水怪”的脊背里。那“水怪”在水里拧起个大水涡,沿堤向东窜去。因为“水怪”力气很大,一下子就把郑文河拖进了两米多深的水里。说时迟那时快,郑文河猛游几米,赶紧把麻绳勒到柳树上,郑文河拉动绳子不慌不忙地把那怪物拖到岸边。大家一看,都惊讶地说,“原来是条剑鱼,这鱼足有二百来斤!”半个世纪以来“老郑飞抓捉水怪”的精彩故事至今流传。

邱家老沟河,秦琼饮马处

邱家庄村位于美丽的黄河之滨、美里湖畔。相传程咬金等劫皇纲事发,秦琼带着46兄弟大闹济南府,劫大牢救程咬金等人。后秦琼遭官府追击,人困马乏逃难至古时邱庄村地界。秦琼的黄骠马见主人身体疲惫,遂到村边小河衔清水唤醒秦琼,最终秦琼找到一家渔户得以避难。为纪念黄骠马的爱主之情,后人曾为黄骠马建立雕像。

黄河岸边的黑陶技艺

地处黄河沿岸的美里湖街道刘七沟村,黄河滩地面积大,在远离黄河大坝的部分滩地上,有一种被称为“黄胶泥”的特殊土壤,这种泥土土质特别细腻、无沙、黏性大,不适合种植庄稼却非常适合制造黑陶。想当年,刘七沟村有一位能人名叫刘庚华,改革开放后敢为人先,抓住村里先天的自然资源条件在1991年在村里创办了刘七沟村黑陶厂,并自任厂长,黑陶厂的建立暨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给百姓增加集体收入,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上世纪90年代,刘七沟村黑陶厂的系列黑陶产品在济南部分地区风靡一时,那时没有现在的广告宣传,没有现在的网络销售,更没有现在完善的物流系统,黑陶销售凭借的是产品精细的做工以及极高的观赏价值。

康熙南巡必经之地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早年间,邱庄村人靠着邱家河以码头渡船为主业,当年邱家河并不宽,单通商船和官船,是齐河通往济南府的一条便捷之水路,康熙四次来济南,三次都是从对岸的齐河邱家岸乘船渡河,在邱家河乘船去往济南府。康熙二十年(1684年),康熙皇帝第一次南下,经齐河渡济水前往济南府。康熙二十八年正月十六(1689年),第二次南巡再至济南。康熙寅时从齐河县晏城村起行,卯时驻扎黄岗早膳。康熙第三次来济南在《齐河县志》也有记载,但比较简单,并未在邱家庄渡河。康熙第四次到济南是康熙四十二年正月二十四日(1703年)。据《趵突泉宗志》记载:“康熙从齐河县邱家岸出发渡济水乘辇由万寿亭入西门,沿途百姓欢迎道旁”。康熙四次南下济南,三次是从位于黄河(原济水)对岸的邱家庄村渡船而过。康熙南巡“三渡济水”的故事,让邱庄村在黄河两岸的名气越来越大,“康熙南巡必经之地”的美名也越传越远,越传越久。

藏在村落里的国粹剧场

在黄河岸边,美里湖畔,有这样一处风光,落日的余晖里,沐风远眺,一座村庄静谧如初,在这座村庄里,有一处剧场惹人注目,阵阵京戏声时常传来,令人驻足倾听。金水湾国粹剧场共有三层,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可满足上百人同时观看表演,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京剧国粹艺术,活跃群众的戏剧文化生活,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交流、切磋技艺的平台。自剧场运作以来,连续接待了来自香港、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地的京剧票友不计其数。同时,金水湾国粹剧场也作为鲁唐村委文化交流活动中心,为十里八乡的百姓带来每年10—15场的公益性演出,社会反响良好。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