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济南频道>内容详情

济南轨道交通1号线初期运营满5年,在“强省会”的时空里泉速奔跑

2024-04-01 09:31:34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白鑫燚

作为济南的第一条地铁,1号线途经长清区、市中区、槐荫区,全长26.1公里 记者 白鑫燚 通讯员 赵辉 摄

梦想指路,稳步行前!济南的“地铁梦”,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历经数十年的探索、论证、实施才得以照进现实,保护泉水与建设地铁最终并行不悖。

今年4月1日,是济南地铁1号线初期运营五周年,也是济南圆了“地铁梦”的第五年。回望过去,济南地铁一步一个脚印:2013年12月,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成立,济南市轨道交通建设正式提上议程;2015年1月,国家发改委批复济南市轨道交通一期建设规划;2019年1月,济南地铁1号线开通,4月初期运营,济南如愿以偿地迈入“地铁时代”;2020年10月,济南地铁二期建设规划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2021年3月,2号线连接起1号线、3号线,济南迈向地铁“换乘时代”;当下,济南轨道交通二期规划所有线路均进入快速建设时期,今年底,3号线二期工程将率先与市民见面……

“五年磨一剑”!今天的济南地铁初露锋芒,后劲十足,助力济南朝着创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目标“泉速”奔腾。

济南地铁1号线运营实景(资料图)

运营5年

1号线“唱响”花海飞歌

经过1265天的等待,2019年4月1日,济南地铁1号线身披“丁香紫”载梦启航,一条“最美地铁线”呼啸而来。作为济南的第一条地铁,1号线南至大学城,北接西客站,途经长清区、市中区、槐荫区,全长26.1公里。

“那股激动和紧张感在5年后仍清晰可感!”作为1号线首发的第一列地铁司机之一,济南轨道交通运营公司的孟猛对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说。对这位90后地铁司机来说,自己是与济南地铁“共同成长”的。

“济南地铁开通5年了。在这5年里,我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积累应急处置办法,从一个新手司机逐渐成长为一名老师傅。”如今,孟猛经常带着徒弟一起驾驶地铁,向他们讲解个人经验和注意事项,“让他们也尽快成长为合格的地铁司机。”

“在岗一分钟,安全60秒”,保证列车的行车安全,按时准点把乘客运送到目的地,是“济南地铁人”孟猛这五年来的坚持。在他的言语中,对济南地铁的信心清晰可见,“未来济南地铁会开通更多线路,市民出行更加方便,我觉得自己也会有更多更好的发展。”

在济南轨道交通一期规划中,共有三条地铁线路。除了1号线之外,济南第二条地铁3号线于2019年12月初期运营,全长约21.57公里。至2021年3月,全长36.4公里、东西纵贯城区的济南地铁2号线初期运营,将1号线与3号线相连,“换乘时代”如约而至,也意味着济南轨道交通一期建设规划顺利“收官”,初步形成“两纵一横”的“H”形网络。

“人民地铁为人民。”让市民出行更加便捷,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身负期待的济南地铁,终是载誉而归。如今,1号线先后获评全国首条住建部科技示范工程、国家优质工程奖、第十八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等,与已建成的2号线、3号线,成为展示新济南的一张名片、一个窗口,也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蓄势聚能。

科技赋能

地铁塑造省会发展新优势

众所周知,济南轨道交通的建设之所以起步晚,主要原因在于济南自身泉脉众多。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泉水与地铁不可兼得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泉城建地铁没有经验,济南地铁1号线先行先试,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济南轨道交通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路林海和团队站了出来,成为建设济南第一条地铁的“开路先锋”。

路林海曾说,“管理工程施工就像照看蹒跚学步的孩子,如果照看不仔细,孩子就要跌跟头。”为了破解轨道交通与泉水共融共生的难题,“泡在工地”成为路林海与团队的日常,他们先后收集了30000个钻孔,10万份试验数据,建立起济南2000平方公里的四维地质信息平台,对泉脉分布、走向、数量等了然于胸。2023年8月16日,“济南泉脉保护技术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在保护泉水的前提下建好地铁,成为众人引以为傲的济南式突破。“很少有这么大体量的一个项目,下穿了铁路、河渠、公路,还有一些旧的房屋……对我们整个团队来说,成长是非常多的。”中铁十局济南轨道交通3号线二期工程二工区总工程师赵启彬告诉记者,他参与过的南方一些城市地铁修建过程中,地下水都是散排,不像济南有这么精细的地下水管理,“济南的地下水抽出来后,我们还要组织相应的回灌施工”。

以科技创新塑造省会发展新优势,科技创新正成为推动济南轨道交通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研发出轨道交通基坑工程降水回灌一体化装置及配套关键技术,实测回灌效率高达80%以上,成功解决了保泉与地铁建设的矛盾。这一技术获2017年济南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被列为全国建设行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

窥一斑而知全豹。1号线的建成通车背后,获授权发明专利27项、省级工法14项、绿色创新技术40项,主编地方标准4部、专著3部。同时,还产生了多个“全国首次”:全国首次尝试使用清水混凝土工艺的地铁线;国内首次“零沉降”在富水砂层叠落小半径工况下,成功下穿时速350公里的京沪高铁;国内首次尝试在涌水溶洞复杂地层中成功采用衡盾泥带压换刀施工;国内首次尝试在复杂综合环境下液氮冷冻水中盾构接收施工;国内首条采用人脸识别技术进站……

“全力打造济南人自己的轨道交通产业。”目前,济南地铁已初步形成集地铁建设、建材生产、科技研发、装备制造、运维服务于一体的轨道交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如今,“轨道上的美好生活”飞驰而来,带来了出行便捷,带来了发展机遇,注入了城市活力。

筑梦踏实

济南加速建设“轨道之城”

眼下,千万济南人心中的“轨道之城”,正以日新月异的姿态,加速到来。

早在2018年,济南市政府在《关于加快推进轨道交通建设与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到,济南轨道交通建设与发展要按照全市“一张大网”的思路,逐步扩大轨道交通线网覆盖面,形成市域铁路、地铁、有轨电车、轻轨等多制式相互衔接、互为补充的轨道交通体系。

攻坚克难,跑出新速度。从推动“六剑齐发”到“十线共建”新跨越,济南地铁二期规划六条线路全面加快推进,总里程约159.6公里。在这其中,连接济南城区与济南遥墙机场的3号线二期工程,是二期规划中首条通车线路,目前已转入站后施工,计划年底开通运营。

27日,在项目现场记者看到,施工人员与机械设备有序运转、忙碌作业,建设速度已“拉满”。伴着施工现场不时的轰鸣声,赵启彬向记者谈起3号线二期的建设情况:“我们施工的两个站,其中一个机电安装已经超过80%。到8月份,我们自建的几个站全部具备调试的条件,经过2到3个月的调试后,下一步就是为通车做准备了。”

作为工程建设者,中铁十局一公司承建的济南地铁3号线二期项目部分工程建设,南起川流站,北达遥墙机场站,线路全长约13公里。“目前,3号线二期工程即将进入动车调试阶段和联调联试阶段,非常期待(通车)那一天的到来!”济南地铁三号线二期土建二工区项目经理马玉彬感叹,有机会参与到济南地铁的建设是非常自豪的。

“在很大程度上,济南地铁就是我的履历,我的个人成长与济南地铁的建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马玉彬自言与济南地铁感情颇深,他与济南地铁的渊源,从1号线便开始了。近年来,济南地铁“管理越来越精细化”“注重工艺创新”等,是马玉彬参与其中的直观感受之一。

一个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济南,正在“地铁时代”策马扬鞭。不久的将来,3号线二期工程建成通车,对于济南地铁而言又是一个标志性进程。届时,借助这条线路,济南西站、济南站、济南东站、遥墙机场等主要交通枢纽将有效衔接在一起,济南市将真正拥有融合航空铁路轨道交通为一体的枢纽网络。

勇立潮头

轨道上谱写高质量发展

厚积薄发,“地铁时代”加速驶来。2023年12月1日,《济南市城市轨道交通条例》正式实施。这对规范完善济南轨道交通规划、建设、运营以及应急管理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也意味着济南轨道交通发展步入了新阶段。

公开资料显示,2023年,济南轨道交通集团完成投资483.3亿元,年度任务完成率达161.1%,同比增长81.8%;完成纳统438.2亿元,年度任务完成率达168.5%,同比增长104%。其中,全年投资各类项目72个,总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27个,纳入全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47个。

“硬实力让城市强大,软实力让城市伟大。”城市既要有筋骨肉,又要有精气神。轨道交通网络的完善,对一座城市的“硬实力”与“软实力”发展,也都将带来强劲增量。本着“建地铁就是建城市”的理念,济南轨道交通集团不断汲取各大城市经验,逐步从“重建设”向“重运营”转变,“运营地铁”向“经营地铁”转型,加快探索从“通地铁”到“通生活”,打造集出行、居住、工作、消费和娱乐于一体的都市新生态。

为让市民充分享受“轨道上的美好生活”,自2023年以来,济南地铁进一步提升运营服务标准、优化服务设施,推出了“泉馨百宝箱”“女性关爱包”“强弱冷车厢”等服务措施,实现了“微信、支付宝乘车码”“数字人民币支付”等智能化乘车功能,开展了“助力中高考”“地铁研学”等服务活动,努力让乘客享受更加便捷、更加高效、更加舒适的地铁出行体验,进一步提升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

2023年12月28日,“畅行泉城·爱满全程”济南轨道交通服务品牌正式发布。“畅行泉城·爱满全程”这8个字,既是对千万泉城市民的庄严承诺,也是指引不断提升运营服务工作质效的行动指南。

2024年,是济南“项目深化年”。从2023年“项目突破年”到“项目深化年”,显露出这座城市发展的新使命。今年1月17日,济南轨道交通集团召开的高质量发展暨项目提速增效工作大会,济南轨道交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高树金提到,将按照“1127”工作思路,全力以赴推动项目建设提速增效,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求好、好中求优”的工作总基调,坚持“双轮驱动”谋发展,实施“七大深化工程”提质效,同时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以项目提速增效为“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产业带动

“轨道城市”雏形初现

“建地铁就是建城市”,地铁在为市民提供便捷出行的同时,也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活力。2023年上半年财务报告显示,济南轨道交通集团营业总收入47.49亿元,在城市地铁利润排名中位居首位。有观点认为,地铁运营里程有限而盈利水平居首位的济南,原因是搭上了“TOD模式”的便车。

“轨道交通TOD就是以轨道交通为导向的一种空间开发增长模式。”山东大学齐鲁交通学院交通工程系副教授张汝华告诉记者,“轨道交通TOD可以让各种要素资源,包括人口、就业,还有各种业态集约化,产生一种集聚效应,让活力增强。当产生集聚效应后,它的集约化进一步体现,而且这种创新活力会得到增强。”

记者梳理发现,近两年,济南深入实施“地铁+”战略,“地铁经济”已成为强省会建设的重要支撑。

2021年4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提出“探索推行混合产业用地供给、分层开发、立体开发和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OD)等模式”。

2021年7月10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山东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提出“支持市县发挥各级交通投融资公司作用,探索交通基础设施与沿线土地、资源、产业等一体化开发”。

2022年6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提出“推广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OD)模式,打造站城融合综合体,鼓励轨道交通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

2023年,济南轨道交通集团依托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济南市轨道交通TOD综合开发用地管理办法》,加快推进TOD综合开发专项规划编制。目前,已规划20余个TOD项目,姜家庄停车场、范村车辆基地、王府庄车辆段、腊山站上盖等TOD示范项目正稳步推进。

不难看出,TOD城市战略,将成为一张变“城市轨道”为“轨道城市”的发展蓝图。

相伴相依

“站城”融合协同发展

评价任何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和治理能力,地铁都是一个极为直观、极富代表性的样本。地铁的里程数、客流量等,直接体现了城市交通的便利程度,折射着城市经济发展程度。其密度、可达性和对重点需求人群的覆盖面等,更彰显了一座城市在规划层面的思考和远见。

记者得知,从目前交通技术而言,发展轨道交通是一座城市向更高阶段迈进过程中的必然。“只要是追求规模,追求高密度,追求集约高效,让城市更有活力、空间价值更高,那么轨道交通是不可或缺的。目前来看,是一种必由之路。”张汝华说。

“围绕轨道交通站点,各种业态会在一些站点进行密集分布,属于站城融合、站城一体化,是TOD模式的一种。每个站点会形成‘山峰’,一条线路下来就形成一条‘山脉’,一种由轨道交通形成的‘隆起带’或者叫‘开发走廊’。一座座山峰、一条条山脉纵横交错,整个城市就变成一座‘青藏高原’。”

今年3月,济南提出创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目标,加快济南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全面提升城市通达能力。其中,轨道交通是围绕这一目标所聚焦的9个领域之一。

济南还表态,今年计划实施交通重点项目188个,预计完成投资800亿元,力争完成850亿元。同时,将推动实施公交轨道换乘优惠政策,降低市民公共出行成本,推进济南都市圈内城市公共交通同城化和优惠共享。

“济南轨道交通的运输潜力是很强的。”张汝华对记者说,根据地铁的运输能力极限,“每一条地铁线大约相当于双向60条小汽车车道”,“目前济南地铁三条线路的运输能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但客流量逐渐提升,沿线一些站点的业态经营人气越来越旺。随着沿线的开发、城市更新等,大家对地铁的依赖程度会更高。当然,这需要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

“济南地铁建设采取了一种循序渐进、由外到内,通过积累经验、逐步成网的一种方式。”张汝华认为,3号线二期即将建成通车,将以一种可靠的方式把航空这一交通方式与主城区进行更加密切的捆绑,“有利于济南与国内甚至国际更加便捷的联系,进一步促进扩大省会的城市影响力和提升开放程度”。随着轨道交通成网,在城市开发强度上也可以相对“放开手脚”。

“围绕着车站来做文章,让车站变成核心。”谈到未来济南地铁的发展,张汝华表示,轨道交通网络可以很快形成,但一个建立在轨道交通之上的轨道城市形态可能会相对滞后,“我们需要围绕站点,重构济南的整个城市布局结构形态,重新组织我们的城市功能,让整个城市建设的强度、密度,能够以一种集聚化的方式进一步发展,做到‘轨城一体’”,同时“需要尽快建立起惠民、便捷的轨道交通出行生态,让轨道交通成为更有吸引力的出行方式”。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