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济南频道>内容详情

西沙村蝶变记:从小村庄到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

2024-03-25 10:49:26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杨子葶

 

从一个小村庄到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占地210亩的农产品交易中心的成立,凝聚了几代西沙人的努力奋斗,是济南市槐荫区美里湖街道西沙村从乡村到城市蝶变发展的生动例证。

西沙村全称西沙王庄村,位于槐荫区西北部。曾经的西沙村以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为主,光阴荏苒,西沙村的村容村貌也发生了根本的变迁。2016年,西沙村城中村改造拆迁正式动迁,随着轰隆隆的挖掘机作业,昔日的破旧小房被夷为平地,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是高楼林立,广厦万千;脏乱泥泞的街道也被宽阔整洁的城市道路所取代。

村庄发展的“主心骨”

“这么年轻,能管理好这个大村吗?”西沙王庄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涛上任之初,不少村民为其捏了一把汗。随后,李涛以“视群众为亲人,为群众办实事”为工作理念,用村子里看得见的变化打消了大家的疑虑。

辖区内西沙小区属于老旧小区,人口流动性较大,存在车辆乱停、道路被占、消防通道严重堵塞等问题,居民对此困扰不已。然而,想要解决这个难题,单靠村干部的力量远远不够。为此,李涛秉承“群众的事群众商量”,创新推出了“三进访民情,四步促协商”工作法。

在李涛的推动下,西沙党群协商议事会正式成立。村“两委”成员、党员、村民和居民代表参与其中,针对小区里的问题,大家协商协调,采用现场办公、现场议事、现场决策的形式,广泛倾听村民的看法和建议,共同想办法、解难题。辖区内总计1800余个停车位改造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小区交通变得井然有序,赢得了百姓的点赞。

2016年,西沙王庄村改造作为槐荫区首个城中村改造项目正式启动。李涛深知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作为西沙王庄村的带头人,他更知道这是西沙王庄村千载难逢的转型机遇。

李涛第一时间深入到村里进行广泛摸底和调研,并多次到相关上级部门奔走,为村民群众争取最大利益。拆迁期间,他带领村“两委”和村集体骨干冲在了最前面,“5+2”“白+黑”坚守在拆迁指挥部。面对不理解、不支持的村民,“老实人”李涛也有他的“笨办法”,这期间,李涛走千家入万户,认真细致地给每户讲政策;他率先拆掉自家的房子,从而带动了周围一大批人的拆迁,打消了村民的观望态度。最终,西沙王庄村城中村改造40天内签约率达到97.2%,创造了城中村改造的“西沙速度”。

村民们相信,在李涛的带领下,一个富裕、和谐、美丽的新西沙即将到来。

现代化的综合农产品交易中心

同样是在2016年,经营多年的西沙大市场也正式开始了升级改造之路。因为地理位置优越,西沙大市场在济南酒水、副食批发领域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山东西沙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一期的投入使用,无疑是该片区发展的又一强劲引擎。

据了解,交易中心位于西沙商业综合体和西沙大市场中间。西沙商业综合体占地75亩,规划建设27万余平方米,由8.6万平方米商业、7.2万平方米办公、2.7万平方米的酒店等构成,计划于2025年竣工;西沙大市场占地90余亩,拥有商户600余户,项目主营酒水、干果、休闲食品等,辐射山东、河南、河北等全国各省。

山东西沙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以水果交易为主体,集各类农产品交易、检验检测、冷链仓储、配送于一体,是目前济南市区规模大、功能全、辐射能力强、交通便利的现代化综合农产品交易中心。

“交易中心功能齐全,市场中央大道和主干道使市场四通八达,市场内水果存储库房和冷冻库房等重要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可供商户自行使用,停车位充足,可容纳几百辆车停放和交易。新型市场的投入使用,不仅满足了周边企业和市民的消费需求,繁荣区域经济,也标志着西沙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李涛介绍道。

村史馆里的“乡愁”故事

城市在发展,乡村在变迁,记忆中的乡愁却仍需妥帖存放。2022年,槐荫区西沙王庄村史馆成功入选全省首批乡村(社区)博物馆名单。

走进西沙村,推开村史馆的大门,瞬间将人拉回到了半个世纪前,老物件整齐摆放,西沙故事被张贴在墙……它们共同讲述着那一段历史,那一段乡情与乡愁。

“村史馆记录着乡村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变迁,成为人们留住乡愁、传承乡村文化、讲好黄河故事的重要方式。这里还入选了首批山东省乡村(社区)博物馆。”西沙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今西沙村民都搬进了高楼大厦,记忆中的那个农家村落在这个时代逐渐终结。而村史馆,就是村落历史的记录者、传播者、守护者。它记录着乡村历史变迁,把时间安放、将思念眷存,承载着一代代人的故土乡情。

为了留住记忆里的西沙村,村史馆筹建发起人栗成用沙盘还原了上世纪60年代西沙村每块土地名称、村中街景、老建筑位置、每口老井的形状、老物件存在的地方以及全村237户人家所在的位置,真实模拟还原了西沙村的村容村貌。“千百年的农村院落在我们这一代终结了,但我想我们有义务记录下它的历史,让西沙村的历史文化代代传承下来,让子孙后代都能找到自己的来处。”栗成说。

“小时候家里都是稻草垫床睡,现在都睡上了席梦思、棕垫,但看到这床啊,还真怀念稻草垫床的感觉和味道。”在村史馆的一角,还原了曾经民居生活的场景。几块木片拼组成的床上垫稻草,铺着大花床单、被子,还有“保暖神器”汤婆子……这些用品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可能闻所未闻,但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个时代的印记。

村史馆收藏的老物件有一多半是村民自愿捐赠的,每一件都记录着老一辈人的过往与劳动生活场景。“我捐赠了一台缝纫机,小时候穿的衣服都是母亲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儿时最盼过年,每到过年妈妈都会给我们做一件新衣服。我童年的时光都是听着这缝纫机‘嗒嗒嗒’的声音入睡。现在看着它,仿佛能看到母亲年轻时辛苦劳作的身影,那些曾经熟悉的声音和画面,如今已成为珍贵的回忆。这些老物件都是历史,如果不保存下来,往后的年轻人就不知道过去的生产生活是什么样的。”西沙村民郭先生感慨说道,这些物件或许已不再为人所用,但它们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却值得回味和传承。

每当看到这些老物件,就像回了一次“家”,倍感温暖。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这正是成立村史馆的意义,也是每一座村史馆建设者努力的意义。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