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济南频道>内容详情

穿越900多年的时空,他来济南了

2024-03-12 15:47:16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曾巩篇章海报

他来了他来了!CCTV-1央视综合频道于8日晚八点播出了大型文化综艺节目《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最后一期——曾巩篇。节目中,撒贝宁与“曾巩”(演员保剑锋饰)从北宋“穿越”回到当下,打卡济南市图书馆、趵突泉,登上超然楼、曾堤等,重温曾巩的济南岁月。

曾巩之于济南,济南之于曾巩,900多年的时空距离,也从未隔断过。

演员保剑锋饰演曾巩

01

“千古醇儒”已融入济南文化血脉

曾巩(1019年—1083年),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次央视《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之行,其实是对文脉的探访。作为“千古醇儒”的曾巩,其功业与诗文已融入了济南的血脉,成为济南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济南三馆广场、济南市图书馆——

在节目中,撒贝宁与“曾巩”先来到了济南三馆广场,参观了济南市图书馆。“曾巩”听到如今济南市图书馆内藏书六百余万册,震撼之余感叹:“万众皆可向学,天下必享太平。”

据介绍,现在的济南市图书馆是由法国AS公司主持设计,与国家大剧院同出一门,以“泺蕴泉涌”为设计理念,其中“泺”指泺水,“泉”指泉水,“蕴”指的是蕴藏在泉城济南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开馆以来就人气颇高的“最美书墙”是亚洲最大的,可步入式的书墙,设计灵感取自俄罗斯著名文学家高尔基的“书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书墙整体高9米、共7层,层层用木质隔断整齐相隔,容纳了7万册价值300万元的精装图书。是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地。

还有四楼的“夜读空间”,是全国首个开设在图书馆主体馆舍内的夜读空间,拥有近600个阅览座席,开放至夜间24:00。受热捧程度,绝对是顶流级别。

想必,900多年前的曾巩,也会甚感欣慰吧。那时的他在齐州,兴办教育,重新恢复《尚书》之学,促进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宋代学术发展也是一大贡献。

02

大明湖“淫雨不涨,久旱不涸”,

与他有直接关系

公元1071年,曾巩来到当时的齐州(今济南)时已52岁了。倘若只为路过或游历,也不过是给“济南名士多”增添了一段文人的风雅往事。不同的是,他是以齐州知州的身份来的,这也是其入仕后担任地方行政长官的第一站。主政两年,他政绩卓著,兴修水利,振兴教育,整肃治安,为民减负,为济南的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北水门(汇波门)——

来济南逛大明湖,怎能不去北水门?怎能不去其上的汇波楼感受历下八景之一的“汇波晚照”?那自然,也要少不得去楼上的“曾巩展览馆”转一转。

北水门就是曾巩主政期间所建。济南地势南高北低,过去南部山区和城内泉群的水毫无节制地宣泄城北,北门内外常遭水患。曾巩认真考察了济南的地理状况,决定在北城一带疏通水道。他雇佣民工,疏浚了一条深8尺、广30尺的渠道,又指导民工构筑水闸,因时调节泄水流量。这样就使济南城内的大明湖成了一个天然水库,城北平原不仅可以免受水患,而且可以适时灌溉。从此,大明湖“淫雨不涨,久旱不涸”,成为风景名胜之地。

曾堤——

曾堤萦水,位列明湖新八景。其连接南丰桥与南丰祠,堤上杨柳垂阴,百花飘香,堤两侧波涛阵阵,湖水萦岸。通过此堤,可从南岸到北岸观赏风景。

这是曾巩为防止大明湖发生水患、修筑的分界东西湖的堤坝,时称“百花堤”,后世称之为“曾堤”。他还在湖边修筑了一些桥梁以疏通水系、连接景点,称之为“七桥风月”。其对大明湖的规划布局奠定了今天大明湖的基本格局,使之成为中国古代园林史上一处重要的园林。

他还曾于大明湖北岸的高地上建高亭一座,并取杜甫《陪李北海宴历下亭》一诗中“北渚凌青荷”一句的诗意,名其为北渚亭。此后,曾巩独自或与友人先后多次登临、宴饮于该亭,并先后作有《北渚亭》和《北渚亭雨中》二诗。

03

他平生诗作的六分之一,在济南创作

不仅是政务,齐州的山泉湖河城,也让曾巩深深沉醉。

趵突泉——

“一派遥从玉水分,暗来都洒历山尘。”“天下第一泉”趵突泉已成为济南享誉世界的一张名片。

《齐州二堂记》中有这样一段话:“自(渴马)崖以北,至历城之西,盖五十里,而有泉涌出,高或至数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曾巩的这段表述,算是正式为趵突泉命名。曾巩以文章的形式,正式确立了“趵突泉”一名。他在趵突泉畔建了泺源堂、历山堂。在其所作《齐州二堂记》一文中对历山、泺水进行了周详的考证,确认济南之历山即舜耕之历山,这对济南历史文化地位的影响巨大。

平生诗作1/6在此创作——

有资料记载,收录曾巩文集的《元丰类稿》收诗400余首,仅在齐州两年间创作的诗作就70多首,占其平生诗作的六分之一还要多。

他游大明湖,吟出“何须辛苦求人外,自有仙乡在水乡”——《西湖二首》;他登鹊山亭,便有了“太守自吟还自笑,归来乘月尚留连”——《鹊山亭》;在曾巩题咏济南风物的诗文作品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描写题咏西湖(在古代,济南大明湖也被称为“西湖”,尤其是在北宋文人曾巩、苏辙、孔平仲等人的诗中,“西湖”特指如今的大明湖)景物的作品。其《西湖纳凉》一首描写了西湖的夏日景致,抒发了对夏日西湖的喜爱之情。在《西湖二月二十日》一诗中,曾巩则描写了初春时节的西湖景色,并再次表达了对西湖风景的喜爱之情。

04

曾巩究竟给济南留下了什么?

作者亓峰在济南宣传微信公号上写过《曾巩的济南往事》一文,最后有这样一段描述:

其一,古代文人士大夫“修齐治平”的理想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传统文人毕生的理想和追求。宋代,是集体意识的责任感达成共识的时代,以范仲淹、欧阳修、苏轼为代表的文人,是“修齐平治”理想派的代表。952年前,当曾巩单车赴任齐州城时,肩上必定也是凝聚着强烈的家国天下的责任感。

其二,守土有责,实干担当的为政作风。初入齐州,面对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矛盾,曾巩重视实际问题的解决,以实际行动和实际效果来检验自己的工作。比如北水门的修建,曾堤的构筑,以及对于齐州二堂的考证等,无不建立在实地考察、实际应用的基础上。以至于今天,北水门仍在沿用,他的考证文章仍然是济南文化源流的重要依据。

其三,民为邦本,爱民利民的民本情怀。曾巩是民本思想的倡导者与践行者,他认为官员考察自己为政之得失,应以百姓之“养生”“事死”为标准。因此,才能为官一任,造福四方,不论是稳定社会治安还是疏浚河道,变湖患为民利,皆是站在百姓立场的民本情怀,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来源 历山尘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