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晓迪
家事审判,表面上看似诉求具体,伴随着一家人情感的破裂,尤其是离婚涉及抚养权案件,如何让夫妻双方回归到爱孩子的初心,保护好未成年人那颗柔软、脆弱的心,这是每一位家事法官需要考虑且一直操心的事儿。少年审判,是法院审判工作中一个极其特殊的领域,表面上看似简单的案由,却暗含激烈的情、理、法的碰撞;这里的每一起案件都牵动着一个人、一个家庭,甚至几代人的未来。“家事纠纷中,半数以上的案件涉及未成年人,因此家事审判和少年审判密不可分。让破碎家庭的孩子找到心中的依靠;帮助轻罪、悔罪的少年无痕回归社会……这些都是我们每天坚持做的事儿。”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法院家事少审庭法官郑莹说。
父与子
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法院审判大楼内,有一间特殊的“审判庭”,由一间普通的审判庭改造成温馨的调解室、亲子陪护室,这里更像是家庭客厅,让一次次审判和调解像开“家庭会议”一般商量事儿,解决事儿。家事纠纷看似法律适用简单,但处理起来并不轻松。家事审判庭法官范晓静表示,家事纠纷中,多数案件涉及孩子问题,离婚诉讼后,随之而来的是抚养权或抚养费变更、探望权等等一系列矛盾,相比商事类案件,这里更多的可能是情感的纠葛。
说起自己处理的案件,有一件让范晓静法官久久无法忘却,即便已经结案,在范晓静的心里一直是个疙瘩。“不知道这家的孩子现在怎么样了,有没有从父母的纠葛和拉扯中走出来,做自己。”范晓静沉默片刻,一时间不知该从何说起。案件发生在三年前,本是幸福美满的一家三口,因为一次家庭变故让夫妻俩的矛盾越来越深,最终不可调和选择离婚。这个案子虽然双方都争夺孩子的抚养权,但父亲表现出来的并不是爱,而是伤害。起初,孩子是跟着父亲生活,但一段时间后,孩子提出想跟随母亲生活的想法,母亲跟自己的前夫协商,协商无果,女方诉至法院请求变更孩子的抚养权。法官在询问孩子真实意见时,孩子明确表示想跟随母亲生活,当天孩子回到父亲家中,交谈中父亲得知孩子对法官说的话,一把将孩子推出门,并简单收拾了孩子的衣物,一同“扔”到了楼道里。
一个九岁的孩子,一时间手足无措,甚至脚上还穿着拖鞋。不知该怎么办,他只能守着自己的“行李”默默地站在楼道里,直到邻居下班回家发现孩子的怪异行为。“邻居的孩子和他是同班同学,平时关系不错,这个邻居实在看不下去给孩子的母亲打了电话,才把孩子接走。”范晓静说,在法庭上孩子母亲提及此事每每落泪,这一幕也仿佛深深地印在她心里。最终法官变更了孩子的抚养权,结案后范晓静专门针对此事给孩子的父母上了一堂家庭教育课,孩子的父亲认识到自己的一时冲动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并表示,自己也是无法接受。这一年来又当爹又当妈,一边工作挣钱一边照顾孩子的起居,很是不容易,虽然生活中偶有争吵,但从没想过孩子有一天会离开自己,听到孩子的真实想法,这一年多的委屈和愤怒一并迸发出来,才做出了让自己后悔的举动。范晓静表示,身为母亲,她深知培养教育幼儿从懵懂无知到正直优秀,其中需要耗费多少心力。但孩子不是个人私有财产,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判断能力,也必须知道自己是谁。并不是谁投入精力或者教育成本多,孩子就应该听谁的。
爱的“负担”
争夺抚养权,矛盾点虽然突出,双方争执也较为激烈。相比较双方都不愿意要孩子,法官们反而认为,争夺孩子更能体现父母对孩子的爱,但如何表达这份爱,还需要适当的方式、方法。“不要以爱的名义来伤害孩子。”这是郑莹法官经常说的一句话。
郑莹法官曾受理过一起离婚纠纷案,其中涉及未成年人的抚养权问题,在此期间,父母争夺抚养权的方式是把压力全部压在了孩子身上。“第一次询问时,孩子肯定地表示自己想跟随父亲生活。”几天后,孩子的母亲带着他来见法官,还没等郑莹说话,孩子扑通一声就跪下了,声泪俱下地表示“法官阿姨,之前我说错了,我想跟着妈妈生活,求你把我判给妈妈吧。”与此同时孩子的母亲也下跪央求。在后来的调解工作中,郑莹发现,孩子只要守着夫妻两人,就会眼神闪躲,一言不发。随后,郑莹支开父母,和孩子单独相处。在郑莹的引导和宽慰下,孩子终于卸下防卫,双手捂着脸大哭起来。郑莹至今忘不了孩子说的那句话“阿姨我不想选,我再也不想来这了。如果可以,我谁也不选,自己过。”在孩子受到外界影响的情况下,可以不做选择。郑莹告诉孩子“如果你觉得为难,你不需要再做选择了,交给阿姨来处理,不要有任何压力。”郑莹法官在调解中表示,成人间应该解决的问题,不要抛给孩子,父母要做的就是给予他充分的爱,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给予他最多的爱。在这个世界上,多一个人爱孩子本是一件好事儿,但不要让它变成爱的“负担”。如果你真正爱孩子,就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
家是港湾
有人还没尝过爱情的滋味就先目睹婚姻的破碎,有人未曾为人父母却要缝补别人家孩子的褴褛衣裳。家事少审团队中负责少年审判工作的郭安琪和王萍初到时,让还未踏入婚姻的她们已经参与了众多离婚纠纷、遗产争夺、故意伤害案件的审理。法院工作让她们对婚姻、家庭以及生活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家是幸福的港湾,千万别在此给自己和爱人画地为牢。”王萍说。郭安琪则表示经手的这些案子一定程度上会推动自己去思考婚姻生活和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
常年从事少年审判工作,两位年轻的女法官对家庭、孩子的教育有了些理解,“孩子出现问题,大部分原因来自于家庭,有可能是父母的教育,有可能是家庭的破碎。”通过走访调查,有些孩子生活在破碎的家庭,但也有不少孩子每天和父母住在一起,有个完整的家庭,那么他们的问题在哪?父亲可能是一个货车司机,天天在外面跑,顾不上家,回家倒头就睡。母亲在外面打工,除了做饭,和孩子几乎零交流。原来对于孩子而言,他们不仅需要一个完整的家,还有父母完整的爱。有时候她们在处理未成年刑事案件时,跟父母沟通才得知,他们对孩子的情况完全不知情。在他们的意识里孩子只要好好上学,不给他们添麻烦,不亏待孩子的衣食用度就可以了,在家庭教育中因为零沟通的方式,父母没有把正确的认知传给孩子。
“我们一直在思考,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不要内耗,要有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每个家庭要有一个稳定的内核,尽量给孩子一个平静安定的环境。”王萍表示,家是一个人的后盾,对于处在成长期的孩子,其人格的发展,与童年时受到的来自家庭方面的创伤有着紧密联系。孩子就如同一粒种子,草木会发芽,孩子会长大,而悲欢离合终是刹那,为人父母不要为了眼前自己的痛苦熄灭孩子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虽然每天在处理别人家的一地鸡毛,但是团队里的法官也有了自洽的方式,“法官要投身案中,但要从别人的情绪中抽离出来,站在客观的角度评判。别人的生活始终是别人的,只有自己有个稳定的内核,平稳的情绪,才能把这些家务事儿断明白。”郑莹法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