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临近年末,泉城济南又收获了一个宝贵荣誉:2023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
这是继2022年之后,济南再次将这一荣誉收入囊中,也是今年山东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引领城市发展的“源头活水”,提起济南近些年的人才工作,人们也很容易联想起这座城市的灵魂——泉水,像泉水一样流动不息,像泉水一样充满活力,像泉水一样多姿多彩……
大力实施人才强省会战略,加快建设黄河流域人才集聚高地,构建“天下泉城、人来无忧”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务体系,济南“近悦远来”的良好人才生态已经渐渐铸成品牌,人才集聚“强磁场”已然形成。
最优加一点
尽管在2022年便获评“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但济南并未满足于此,而是选择更进一步,事实上,这也构成了济南人才工作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最优加一点,创新无止境。
今年以来,济南市提出打造“天下泉城、人来无忧”人才服务品牌,举办首届海右人才节,推出青年人才系列优惠政策,举办第六届创新创业第六届中国(济南)新动能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出台《新就业形态人才认定办法》《哲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和体育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办法》……
从春到冬,济南的人才工作步履不停,有速度、有力度、有温度,既表现出济南对人才的渴求,又充分展现济南多元、包容、开放的人才工作理念。
据媒体报道,在首届海右人才节期间,有人曾这样评价济南人才工作:
“济南人才服务工作始终有一股敢于‘吃螃蟹’、敢啃‘硬骨头’的硬朗劲儿,敢于从传统思维定式、条条框框限制、狭隘地域局限中跳出来,做了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探索创新。正是这种超前思维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让不同历史时期的济南人才工作始终有‘佳作’。”
这话说到了关键。创新,是这座城市骨子里的基因,在营造最优人才生态方面,济南更加注重政策创新、品牌塑造。
以备受关注的济南市人才政策“双30条”为例。2022年6月,济南市人才政策“双30条”出台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才广泛关注。政策实施一年来,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很多人才享受到了政策的红利。
北纬君了解到,12月27日,济南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全新的济南市人才政策“双30条”升级版进行了发布,据了解,济南市委人才办在对人才政策“双30条”逐条分析、优化完善的基础上,形成了2024版济南市人才政策“双30条”。
动态调整、持续创新,优化升级,优无止境,无疑能够让更多人才更好享受政策红利,“海右人才”工作品牌也会更加响亮,这种品牌响应或将进一步吸引广大人才纷至沓来。
全域在发力
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也曾强调,人才工作要“立足当地功能定位、资源禀赋、人才基础”。
除了市级层面动作频出,北纬君还注意到,济南各区、县(功能区)同样是使出了“十八般武艺”,纷纷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区域特色,推出了相应的“引才”之策,形成市区联动、多向发力的引才聚才格局,特别是各个区县都特别重视产业人才的引进培养,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大数据、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精品钢与先进材料等主导产业,加快形成产业引人才、人才兴产业的互动局面。
这背后的逻辑很简单,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经济的重要单元,人才工作全市“一盘棋”,同样需要重视县域在人才引育、生态服务等方面突出特色、聚焦发力。
例如,济南市历下区充分发挥总部经济和金融机构集聚优势,聚焦科创金融、可持续金融等重点领域,深化政金企互动耦合、产学研深度融合,着力培育具有国际化视野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金融人才队伍,努力打造金融人才集聚高地。
历城区也创新推出“稼轩人才卡”,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集合全区最优质的资源,为在历城创新创业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提供稼轩人才卡,享受“一卡在手,通享无忧”的人才服务,推出以来,已有2400余名人才申领获益。
章丘区着力推进青年发展友好型县域试点建设,将青年人才优先发展理念融入城市发展各个领域,促进青年人才发展与城市建设发展的良性互动,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投身章丘经济社会发展的火热实践……
而备受关注的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在上月举行2023年秋季“名校优选”校园招聘清华、北大专场,共有243人参与活动,31人签订就业意向书。今年4月,济南起步区首次“名校优选”校园招聘就引进了15名优秀清华北大学子,另外,还有50名清华北大在校生赴济南起步区开展暑期实习实践活动。越来越多的“清华北大”高材生选择了这片希望之城,未来之城。
当然,除了各区县,还有各部门,也更加重视人才工作,哲学社科、医疗卫生、高技能、教育、社会工作、乡村振兴、文化艺术等各类行业人才队伍百花齐放、蓬勃发展。换言之,“引才、育才又爱才”这件事,是济南全城重视、全城努力、全城行动,没有人作壁上观。
引来了,然后呢?
数据显示,过去3年,济南市年新增人才数量保持“10万+”增长,2022年全市人才净流入15.8万人,目前人才总量已突破269万人。
总量不停在涨,一年一个“10万”+,那么,他们去哪了?
这就是人才工作的另一关键,基础在“引”,根本在“用”。人才作为一种特殊资源,只有使用才能创造价值。
而当下的济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期盼贤能、渴求人才,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能够成就人才!”
济南的底气来自于“时”与“势”。
随着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深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加速成形起势、国家赋予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重大使命……济南作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和山东省会城市,众多重大布局、重大政策、重大项目正在济南落地生根。
近年来,济南积极搭建高能级科创平台,加快中国科学院济南科创城建设,引进落地13家“中科系”院所项目,建成电磁驱动、大气环境模拟等大科学装置,承担多项国家重大科研任务,集聚各类高端科技人才超过2000人。
与此同时,推动创新平台集群发展。济南加快构建国家、省、市三级实验室体系,全市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11家、省实验室3家,累计获批11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新备案97家市级重点实验室,综合科技创新指数连续四年稳居全省首位。
12月22日,由《中国新闻周刊》主办的2023年度活力城市大会举行,济南荣获“2023年度活力城市”案例。而产业与创新共进,一批千亿级产业加速崛起,也是济南活力的一个重要来源:
经济总量连续六年跨越六个千亿级台阶,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14位,获批全国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和全国首个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四大主导产业总规模突破1.4万亿元,“四新”经济占比达到39%,数字经济占比达到47%,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达到56%以上,是全国最大的重型卡车生产基地、最大的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基地、最大的服务器产业制造基地,全国首个超算互联网工程在这里上线,全球首张确定性网络在这里启动,世界首颗量子微纳卫星“济南一号”在这里制造……
创新与活力,正为广大人才实现自身价值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发展沃土。
从真金白银,到真心实意,从真诚期盼,到机遇无限,人才的每一件“关键小事”,济南都当做“头等大事”,“最佳”体现在每一处服务人才的细节,“最佳”体现在每一个礼敬人才的举措,或许“最佳”早已在日复一日中,深入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来源 城在北纬36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