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济南频道>内容详情

天下黄河 “桥”通未来,走进济南市天桥区

2023-12-04 09:01:06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洋

黄河天桥段 天桥区民政局供图

一座桥纵贯南北,起始于两条铁路的交汇,推动着商埠发展的历史滚滚向前,城市的地标因此成就;一座桥横跨黄河,延续着泺口古渡的荣光,连通了大河南北的城市气象,城市的布局由此完整。鹊山屹立,在一城烟雨中延续“齐烟九点”的风华;五龙沉静,在泉水灵动中重述天下泉城的传说。

今年3月,“沿着黄河看地名”寻访行动正式启动。此次,寻访之旅走进济南市天桥区,行走在天桥之上,见证济南百年城市变迁。

泺口黄河铁路大桥 天桥区民政局供图

名起天桥

位居三大干线交汇要冲,迎送着八方来客的到来与远行,每日承载着数以万计旅人的惊奇、喧哗与乡愁,又在不动声色间将他们汇入城市各处,为泉城济南输送着不竭的发展活力。古老又热闹、厚重却也生机勃勃——经由济南火车站,济南这座城市给不少外地游客留下了这样的最初印象。而当这些游人乘上出租或公交向东驶出不远后,一座别具一格的路桥则成为了他们发现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第一关”。

“这是济南久负盛名的纬二路天桥,在本地人口中,它更多地被直接称作‘天桥’,从1911年桥建成开始,就始终同济南的历史与文化有着极为深入的联系。”济南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特邀委员、天桥区文化学者陈明超向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表示,天桥区中的“天桥”,所指的正是它,而天桥区,自然可以被认为是“有着天桥的那个区”。

为什么一区之地却要以一座桥来命名呢?记者了解到,天桥区的前身为济南市第四区,而再向前追溯,当下天桥区的地域则多为济南设市时由历城县划归而出,曾长期属历城县管辖。“无论设市还是划区,都是近一百年发生的事情,这意味着天桥区在历朝历代的行政区划与文化历史都与古代的历城县、如今的历城区同源,有着极多相似之处。”陈明超解释道,始于历山、成于历下、名定历城、兴于济南……这便是包括天桥区在内济南多个县区一段共同的历史脉络,“其中,如果说天桥区有何处最为与众不同,便要从眼前的这座桥说起。”

1904年,伴随着胶济铁路的通车,济南迈入了自开商埠的进程,彼时胶济铁路横跨东西,成为了山东交通运输的主动脉。1908年,纵贯南北的津浦铁路开建,两条铁路交汇于山东济南,共同构成了山东境内最早的铁路网,深刻影响着近代济南市乃至山东全省的社会经济发展,如今的天桥区便自然成为了两条铁路动脉的交汇要地。

“伴随津浦铁路一同建成的,还有一座津浦铁路天桥,那便是如今这座天桥的前身。”陈明超表示,老天桥始建于1911年,为三层立体结构,第一层为行人与汽车通道,中间为铁路线,桥下供人力车与载重车通行,故而又有着“路跨铁,铁跨路”的说法,堪称济南最早的公铁立交桥。其中,桥顶偏北的西引道最为热闹,被老济南人称作“天桥尾巴”,逐渐成为一座集市。

据了解,当时的天桥大约有450米长,但却成为了打通城市南北交通的关键:桥上是行人与车辆川流不息、桥下是火车轰鸣,还有人力车、地排车、货车于此络绎不绝,而如果站在老天桥桥顶,当时济南城的风光则一览无余。便利的交通使其一跃成为了重要的经济中心,周边的民居、商店、街道也因此多以天桥命名。“与此同时,天桥也成为了其它地名出现的契机。”陈明超表示,如紧挨天桥的官扎营,曾名为关家营,因靠近俗称“接官亭”的谭城驿,于是谐音为官扎营。随着铁路的开通与商埠的兴建,群众开始自发在此定居,使官扎营逐步由一片农田发展成为街巷,如今天桥区更是有一条街道以此为名。

“以这段历史为背景,天桥区的出现可谓水到渠成。”陈明超表示,1955年,第四区正式改名为天桥区,进入了发展快车道。但随着济南市日新月异的发展进程,原来的天桥越来越难以承载经济活动与群众的生活需求。终于,1973年,老天桥拆除,一座更新、更大的天桥在原位建成。“如今我们看到的这座总长854.5米、宽18米的九孔桥便是自当时延续至今。”陈明超表示,新与老的交替成为了济南这座城市发展的见证,名称的保留则象征着济南历史文化的有序传承。

时间来到新世纪,当时的新天桥又一次成为了“老天桥”,越来越多的立交桥也在同一时期出现在济南,从全福立交桥、玉函立交桥,到燕山立交桥、腊山立交桥,再到匡山立交桥、北园立交桥……据统计,至2018年,济南城区范围内的立交桥已增至24座,不断提高的科技含量、不断突破的多个“第一”,昭示着济南这座城市的飞速发展,但在济南立交桥建设发轫的起点、游客来济途经的第一站,那座独一无二的天桥仍然不骄不躁地静立于济南火车站旁。“如今,它已不再是最高、最长的那个,但它毫无疑问是济南商埠文化历史的一处原点,也是济南城市发展初心的鲜活体现。”陈明超表示。

鹊山 邵凯摄

跨黄而治

“刮了几天的大北风,打大前儿,河里就淌凌,凌块子有间把屋子大,摆渡船不敢走,恐怕碰上凌,船就要坏了。”在清代刘鹗所著的《老残游记》中,对济南渡船横渡黄河的困难景象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写。黄河素来以难以横渡的天险著称,但在跨河而治方面,天桥区却一直是个中的先行者与“行家里手”。记者了解到,天桥区是济南市唯一地跨黄河的中心城区。“归根到底,这和天桥区与黄河久远的历史渊源有关。”陈明超表示。

《水经注》记载:“北流注于济,谓之泺口”,泺口是泺水与济水的交汇之处,而泺水正是济南泉城水脉的源头、众多泉水的来源之一。就在此地,曾诞生过被誉为中下游黄河第一渡的济南泺口古渡,其地位之重要可见一斑。

“所谓泺口,就是泺水注入济水的地方”,陈明超表示,早在汉代,泺口就是济水沿岸的重要码头,历经宋朝大清河夺济水故道之后,到明代,航运愈加频繁。记者了解到,当时的泺口不仅是食盐的转运重镇,药材、木材等重要货物也于此集散。而更令人惊奇的是,与大多沿黄古渡不同,这种繁华景象并未因为黄河的改道而衰颓,黄河的流经反而让此处越加繁华,地位也越发重要。

铜瓦厢决口后,泺口的“黄河”时代开启,并因此成为近代最为重要、最繁华的航运重镇。当时在此处沿黄河而下,可直通大海,溯黄河而上,可以到达河南等地,泺口古镇中商店林立,甚至曾被称为“小济南”。据了解,在1855年至1901年间,泺口古镇内有30余条街道和百余处商铺,部分区域繁荣程度甚至超过了当时的济南主城区。而就在此时,随着津浦铁路的修建,在老天桥于城区扎根落户的同一时期,另一座桥也以接天连地之势横跨黄河而来,在泺口附近出现。

始建于1908年,泺口黄河铁路大桥是一座由“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敲定设计方案的百年铁路大桥。记者了解到,直至目前仍有旅客列车在这座桥上奔驰,也是唯一一座在黄河上仍承担铁路运输任务的百年老桥。“它的建成为泺口镇的发展又一次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自从落成之日起,就成为泺口最重要的建筑与泺口的代名词。”陈明超表示,泺口黄河铁路大桥又一次成就了泺口,却也让泺口岸边“古渡航船”的景象逐渐被一座座浮桥取代。

进入20世纪80年代,黄河航运基本停止,随着城市建设的需要,泺口圩子城也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拆除,一条条环城路在原址上建成,古镇风貌随之不复,但围绕泺口与黄河天桥段,诸多建设工作也正在逐步开展。

据了解,这段河道以堤岸长、河道窄、工防多、风光美著称,较为适合风景观光,而围绕以泺口为代表的黄河天桥段,天桥区民政局也进行了一系列旅游与地名文化的融合打造。如今在济南,一条51.98公里的绿色长廊——济南百里黄河风景区坐落于黄河沿岸,其中天桥区黄河南岸的十公里防洪工程正位于其中心,其间,标志性的“黄河龙”墙、历代治黄方略石雕群等地标建筑顺次排列,济南唯一的黄河文化展览馆也坐落其上。此外,作为济南的重要地名印记,对泺口古镇的进一步打造发掘也同样提上了日程,记者了解到,泺口片区的发展已被写进了《济南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一系列措施正在有序施行中。

2021年,“万里黄河第一隧”——济南黄河济泺路隧道正式建成通车。“从渡口到桥梁再到隧道,泺口成为了济南城市发展进程的重要见证。”陈明超表示。如今,依托桥梁与隧道,济南的携河北跨发展之路正由天桥区变为现实。

山湖相携

“济南是一座山城、湖城,而与之对应,天桥区也有着山之秀美、湖之沉静。”陈明超表示。在与泺口码头遥遥相对的黄河北岸,一座小山坐落其间,这便是“齐烟九点”之一,与华山齐名的鹊山。据传古时每年七八月间,有乌鹊于此嬉戏,又传先秦名医扁鹊曾于此炼丹,“鹊山”之名便因此而来。

作为“齐烟九点”中唯一位于黄河以北的山,鹊山海拔仅有200米,且并无主峰,整座山如同一座屏风般展开,嶙峋的怪石与苍翠的松柏点缀其间。登临山上,滔滔黄河与坐落其上的泺口黄河铁路大桥便一览无余。在鹊山以西,有数个自然村落组成了鹊山村,村子周边有一座砖石砌垒的圆墓,墓前有一座清代石碑,刻有“春秋卢医扁鹊之墓”字样,据传为扁鹊去世后,本地人于其曾炼丹之处修建的衣冠冢。

在天下第一泉景区五龙潭公园内,一湾清澈的泉水缓缓流淌,作为济南四大泉群之一的主要泉眼,五龙潭以其清澈著称。据《水经注》记载,五龙潭自北魏时期便作为大明湖的一隅而存在,被称作净池。据周边居民表示,古时每遇大旱,在此处祈祷降雨都能得到回应,元代有人在潭边立庙,供奉五方龙神,五龙潭之名便由此而来。如今在公园内,26处形态各异的古名泉散布各处,其中11处被纳入“济南72名泉”之列。“值得一提的是,此处也曾是杜甫名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真正的发源之地。”陈明超表示。

史书记载,北魏至唐代期间,历下亭位于五龙潭附近,由于其为官府为接迎宾客而建造,于是在《水经注》中,郦道元将其称之为“客亭”,至唐初始称“历下亭”。诗人杜甫曾途经济南,曾在这座最初的“历下亭”与众多名士一同接受了宴请,正是在这次宴请中,《陪李北海宴历下亭》一诗问世。到了唐朝末年,这座历下亭逐渐被废弃。至北宋时期,曾巩在齐州任职时于大明湖附近重建历下亭,此后至今,五龙潭附近便再不见历下亭踪影。此外,如今的五龙潭附近另有一座秦琼祠,相传秦琼显赫后,曾于五龙潭附近修建府第。

【点击】

济南老火车站曾有两个?

在建筑界,只要提起铁路站点的设计,绕不开的话题便是老济南站。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历史上曾经有两个老济南站,且建成时间相差不多,南北相距也仅有一百余米。1904年,伴随着胶济铁路的通车,南侧胶济铁路济南站随之建成,7年之后,津浦铁路的修建则为济南又带来一座津浦铁路济南府站。

关于这两座车站背后还有着一段生动的历史故事。据了解,胶济铁路的修筑权是德国通过武力逼迫获得的,在德国人最初的规划中,济南将在胶济线、津浦线贯通后共建一座中央车站。1908年,清政府出资建设津浦铁路过程中,民众维护路权的呼声日益高涨,为有效控制路权,中方毅然放弃共建方案,坚持在济南另行修建津浦铁路济南站。这座后来建成的津浦铁路济南府站后来一度成为了亚洲最大的火车站,曾登上清华、同济的建筑类教科书,也曾被战后西德出版的《远东旅行》列为远东第一站,是我国一处享誉世界的著名地标。

1938年,日军占领山东后,为满足自身侵华需要,更改了原先的铁路管理模式,还通过改建将两座车站合二为一。改建后的津浦铁路济南站成为了当时唯一的济南站,而胶济铁路济南站则成为了铁路办公区域。

如今,伴随着济南老火车站的拆除,人们只能从照片影像中一睹原先津浦铁路济南站的身影。2016年,在胶济铁路济南站旧址上,胶济铁路博物馆开放,向世人展示着胶济铁路诞生至今的发展历程,如今已经成为济南市地名文化的新坐标。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