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济南频道>内容详情

临济闻韶音,朝阳善美地 走进“闻韶圣地”济南市济阳区

2023-11-27 09:35:08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洋

沿河而下,横卧黄河之阳,用文明的繁华与沉寂刻画出千年河济变迁;跨河而居,遥立齐国北境,在古逄国的历史烟云中见证了齐鲁发展脉络。孔子闻韶的身影传承千年,善美之地的故事逐渐响亮,“柳岸行吟”的憧憬延续百载,清波安澜的梦想终于实现。今年3月,“沿着黄河看地名”寻访行动正式启动。此次,寻访之旅走进济南市济阳区,发现一座别具特色的“逄国故都、闻韶圣地”。

缘起逄国故地

“所谓济阳,顾名思义就是济水之阳”,济阳地域历史文化研究促进会秘书长曹磊向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表示,在古代方位中,山之南、水之北为阳,长久地坐落于古济水与今黄河以北,济阳之名可谓恰如其分。然而,济阳之名并非始终与这片地域相互伴随,记者了解到,至金代这一名称方才出现,而在此之前,与黄河沿岸的其它地域一样,济阳同样经历着漫长的历史变迁。

1957年,一位文物普查工作者跨越黄河,来到济阳区寻找文物的足迹。只见河岸以北的土地平整而开阔,目之所及尽数是密集的农田,间或有村落安静地卧于其中,但当来到曲堤街道刘台村处时,一座高台却不自然地突兀隆起。就在这座被当地村民称为“平顶山”的土台之下,一座埋藏超千年的刘台遗址勾起了一段古逄国的历史往事。

专家根据出土文物判断,该遗址为周朝逄国国君或贵族的墓地,但在史料记载中,逄国于商代初期在如今的博兴、临淄一代活跃,却又不知为何出现在黄河北岸的周代墓葬中,故而这一考古发现曾一度引起热议。“其实,这背后埋藏着的是一段告别故土、跨河定居的历史变迁”,曹磊解释道,济阳周边区域最早归属于伏羲的后代,殷商时期,炎帝后代姜姓被封于临淄周边,建立逄国,后被蒲姑氏取代,国君无奈带领民众西迁,向北跨过古济水,来到如今的刘台村附近重新建国。“再后来,蒲姑为周王所灭,却又将此地分封给姜太公,成为了齐国兴起之地,但齐国的日渐强盛却又让逄国再也无法回到自己的故土,只得长期定居于济水之北。”

据《国语·周语》记载:“则我皇妣太姜之侄,伯陵之后,逄公之所凭神也。”逄国公主曾嫁给周文王的祖父,生下了周文王的父亲季历,被周人奉为“皇妣太姜”,此后逄国与周王室也始终维持着通婚的关系。

在刘台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铭文“王姜乍龏姒宝尊彝”可知,在墓葬所处的时期逄国还有着与王室通婚的传统。此后,虽然逄国被齐国灭亡,在长久的历史中,“姜”姓的痕迹也在附近流传了下来,如刘台遗址的所在地便被叫作“姜集”。“此外,据传部分姜姓族人还以国名为姓,成为了后世逄姓的直接来源。”曹磊表示。

随着秦朝一统天下,无数国家随之消失,济阳这片土地在此后的朝代中经过多次流转,屡次更名,其地望也经常被数个行政区域瓜分,著县、朝阳县、菅县、临济县等名称均曾在这片土地出现,却并没有哪个名称能够长久存在。“直到金朝,济阳县从章丘、临邑中被划分而出,又因其位于济水之北的地理特性最终得名。”曹磊表示,此后,济阳之名一直传承至今,未曾中断。

曲堤迎水,孔子闻韶

逄国的灭亡并未中断济阳的历史进程,在归属齐国管辖后,此地同样因其地理位置特殊而备受重视。据传说,齐景公曾跨河巡视济水以北的领地,晏子、孔子和齐景公的乐队一同随从而上,并曾于逄国故城短暂停留,当地人认为,孔子正是在此处第一次听到了《韶》乐,并沉溺不可自拔,留下了后世流传千年的“《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而在数百年之后的汉朝,一座“闻韶台”便于逄国故城附近建成,一跃成为了数千年来济阳周边最富盛名的文化标志。

据了解,如今的曲堤街道在汉代曾为“阳丘朔镇”,后因黄河的一道支流绕镇而过,挡水之堤弯曲而更名“曲堤”。汉代的曲堤镇,东北是西周“逄公”贵族古墓群,东街便是以巍然屹立的闻韶台为中心的建筑群,两者彼此相伴,成一时美谈。

“全国建有闻韶台的地方是很多的,但在其中,济阳的闻韶台是相对比较正宗的,不仅流传有序、记载明确,其中的修缮与建设细节也清清楚楚。”曹磊表示,据史料记载,自汉代以来,这座闻韶台得到了历朝历代的重视,仅从宋金时期到近代这900多年间,就有着9次重修或扩建的明确记载。清咸丰四年,是闻韶台有记载的最后一次修建。然而就在一年之后的咸丰五年,黄河改道,黄济汇流,“韶台远眺”盛景不复,这座闻韶台也迎来了盛极而衰的阶段。

近年来,在曲堤街道的北街村,一座“济水韶音博物馆”悄无声息间建成,以济阳独特的方式延续着济阳闻韶“尽善尽美”的文化。在博物馆中,浓缩建设的闻韶台迎接着来往的游人,除此以外,月牙桥、姜太公钓鱼台、秦烽火台等微缩地名景观也悉数亮相。“其中的每一个地名都包含着一段济阳的文化历史”,济阳区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高海林表示,希望通过这种集中打造,让老地名焕发新的文化光彩。

黄河岸边的古县新貌

据济阳县旧志记载,在数千年历史中,黄河曾有多次流经境域,自东汉至唐宋再到清代,济阳境域内都能找到黄河的踪迹。“这片土地的兴盛与黄河在历史上曾经极为深远地绑定在一起。”曹磊表示。

东汉时期是济阳地区尤为特殊的时期之一,这一时期的黄河与济水同时过境,黄河在北、济水在南,使得济阳成为了水草丰美、经济文化异常发达的区域,不少豪门望族在此地定居,随着黄河不断改道,旧时遗迹被掩埋,济阳这片土地的繁华却并未中断,至金朝,这片土地已成为济水河岸极为重要的渡口之一,当时的济阳老县城所在地又被叫作“标竿镇”。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当年的标竿镇一年的税收为11500贯,而同时期的章丘县城税收才6000多贯,足可见其繁华程度,“这种繁华也成为其在金朝最终独立建县的原因之一”,曹磊表示。

然而,黄河与济水给济阳带来的,不仅是繁华与富庶,还有着无常的灾害。幸运的是,随着数十年如一日的人民治黄,济阳全区60余公里的黄河堤岸线均已绿树成行,成为了集防洪保障、抢险救灾和生态景观于一体的黄河自然景观。而横跨黄河之上,于2022年建成通车的世界最大跨度、最大宽度的三塔自锚式悬索桥一济南黄河凤凰大桥也将成为济阳的发展之机。

沿着黄河大堤分布,绵延2.6公里,济南市首个建成的黄河文化主题公园济水健身公园演绎着济阳新时代的“柳岸行吟”。在济阳区内的开元大街,澄波湖风景区已成为济阳一张靓丽的名片。“通过这些黄河文化标志性地名的打造,我们使历史、文化、生态、旅游与地名和谐与共,为济阳的城市发展贡献了地名的文化力量。”高海林表示。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