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洋
缘起于东夷腹地,兴盛于齐鲁之间,漫长蜿蜒的长城与泰山相连,书写着齐鲁文明,壮阔辽远的黄河与清河相通,描绘着历史变迁,卢故城遗址中埋藏着卢氏起源的故事,孝里传说见证着孝文化的流传,在山河之间、齐鲁之中共同勾勒出一座幸福之城的轮廓。今年3月,“沿着黄河看地名”寻访行动正式启动。此次,寻访之旅来到济南市长清区,一同深入卢氏起源之地,探寻齐长城与黄河在地名中的相伴与相携。
追溯卢姓始末
南接泰山,北邻黄河,承接着层峦叠嶂的悠长脉络,迎接着浩瀚大河的风雨兼程,作为全国设县最早的地区之一,长清在与黄河漫长的携手中留下了数不清的历史文化。
“说到长清区的前身,一个姓氏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长清文史专家李现新表示。2000年,韩国前总统卢泰愚不远万里来到山东,先后前往长清与临淄祭拜寻祖,留下了一段中韩交往的佳话。“根据目前的考据,长清是卢姓的发源地,而且长清这片区域在古时也长期以卢为名。”李现新介绍道,在如今的长清区归德街道国庄以西,有一片叫做卢城洼的地方,是春秋时期卢国城都的故址,在厚达数米深的黄河泥土之下,掩埋着一段极为精彩的历史。
周朝时,以泰山为界,南北分别有齐国与鲁国先后建立。而恰属两国交界,长清被两个小邦国以东西划分,其中处于长清西部的便是卢国。春秋时期,齐桓公将卢国扩张为齐国版图,并将其赠与齐太公姜尚的第13代孙高傒作为食邑,据《姓纂》《卢氏族谱》等记载,高傒的后人此后以封地代姓,卢姓便自此出现在历史之中。“从卢国建国,到卢姓立姓,卢之一字与这片土地建立起深厚的缘分。”李现新表示,秦代,卢县建立,此后历经秦汉三国而不断绝,卢姓氏族也自此处开始繁衍。
据了解,远古时期长清周边水患较少,又有大清河流经周边,为长清带来了充沛的水源与肥沃的土壤,卢地因而延续了近千年的繁华气象,一座“卢故城”曾前后作为卢国、卢邑的都城,西汉时期的济北国都城也坐落其间。但五代之后,黄河在周边的泛滥愈演愈烈,泥沙逐渐在周边淤积,卢故城渐渐成为洼地。宋朝时,黄河再次决口,水淹卢城,古卢城全城下陷,沉埋地下,繁华的都城顷刻间化为一片洼地,仅剩“卢城洼”这一称呼流传至今。但据当地村民表示,在部分村落中还曾遗留着故城的墙体遗址,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还可清晰地看出城廓的形状。
经进一步询问得知,此前,在卢城洼周边的村子曾命名为“卢城东门”“卢城西门”等,用以提示卢故城的方位,但随着黄河的不断决口,大量的泥沙再次冲淹卢城洼,洼地复又被黄河淤为平地,以卢城为名的村庄因此纷纷重新改名。关于卢故城的现存遗址上有文物保护标志碑两块,碑上分别书“卢国故城遗址”和“卢故城”,其他遗存则多数被深埋地下。
随着卢城的衰落和消失,卢氏后人四处迁徙。到明清时期,卢姓已遍布全国各地。史书记载,为躲避战乱,唐朝刺史卢惠携家眷及九子乘船东渡至朝鲜,其九个儿子据传便为韩、朝卢氏的九大支脉,韩国总统卢泰愚,便追溯这段经历来到长清。2015年,在卢氏得姓2700周年之际,一座卢故城纪念馆在长清园博园内落成,则成为了这一历史源流在长清留下的又一个历史文化印记。
远望齐长城雄伟
“随着卢县与卢故城先后成为历史,‘长清’这一名称则顺势开始走入历史。”李现新表示,至隋朝,一座长清镇在周边地区出现,又经过数年,长清县被置于其上,此后,长清取代卢县成为了这片区域的代名词,并传承至今。据李现新表示,长清之名中的“长”即为齐长城,“清”即为清河,“所谓长清,就是齐长城与清河的交汇之处。”作为古齐长城的起点,长清境内遗留着众多与此有关的地名文化。
据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自身安全,纷纷修筑长城,在齐鲁大地上,一座雄伟的蜿蜒巨龙将泰山、鲁山、沂山等数百个山峦连为一体,自平阴、长清起直至青岛西海岸,构成齐国南境的一条重要屏障。而作为齐长城中的起始段与最早修建的段落,全长98公里的齐长城长清段大体呈“几”字形分布,或用土夯筑、或以险代工,甚至在山上就地取材用石块堆砌等,多样的修筑方式为不同段的齐长城带来了各异的特色。
在长清区孝里街道广里村东北50米处的“岭子头”,有一个长600多米、宽近30米、高近4米的土堆,便是齐长城西部的起点。在起点东侧不远处的山顶,一座高大的“齐”字雕塑立于其上,整体采用齐国货币刀币造型,风格古朴。“从古济水与山地之间开阔地启程后,又沿山势蜿蜒前行。”李现新介绍道,齐长城自此一路前行至大峰山西北部的三股峪,遗迹明显,保存较为完好。在山下,又有南黄崖村、北黄崖村、岚峪村散落山侧,相似的地缘关系和村落特征,使得这些村落成为了展现农耕文明、齐长城文化与红色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
值得一提的是,在齐长城与泰山的交界之处,一座名为长城岭的山屹立其间,岭下有一个村庄名叫长城村。齐长城跨过山村,又逶迤经过长城岭,最终进入泰山西北侧的钉头崖。“这一段的长城石墙高大而厚实,也是齐长城中唯一入选国家级长城重点段的部分。”李现新表示。
俯瞰黄河秀丽
与古济水相伴相携,长清区与山东黄河沿线的多数地区一样,经历了由“清”转“黄”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铜瓦厢的改道将长清历史中的清河吞没,此后漫长而曲折的河道,狭窄的河槽与宽阔的滩区,成为了长清的标志性地理特征。
“在长清,提到黄河,不得不说的便是滩区。”长清区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许好军表示,由于长清东部山区、西部滩区的地理分布,全区四分之一的人口都生活在黄河滩区附近,“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盖房、三年还账”的描述在长清曾是屡见不鲜的事情。但与此同时,受自然地势影响,长清的黄河滩区又长期承担着滞洪的任务,又曾是黄河下游唯一未设堤防的河段。近年来,随着滩区迁建工程的进行,众多项目先后开展,为长清黄河段带来了别样的风情。
“在长清,河岸的形状与其他地方不同,很少有平滑的弧线,更多是波浪形的。”许好军解释道,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便是沿岸建设的防洪工程。据了解,16处控岛工程与绵延33公里的护城堤在近年来相继建设完成,在保障行洪空间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保证了长清黄河段的安澜。而长清黄河段“九曲十八弯”的形态特色,也使其成为了一个“微缩版”的黄河。记者了解到,抓住建设滩区临时撤离道路的时机,在文昌街道,一条全长23公里的沿黄文昌段观光路近年来顺利完工。经由各方共同打造,“北纬36.5°黄河风情带”成为了长清的地名文化特色。
“从文昌街道贾庄起,经郭庄、后隆、前隆等村落,向东穿长孝路、省道105等道路直通经十路,这条道路如今不仅是观光路、旅游路,也是惠民路、民生路。”许好军介绍道,路宽6-8米,沿途经过15个村居,并串联起林区、芦苇荡、草甸、黄河等特色景观,整条风情带在春夏秋冬的韵味各不相同,“洪水来袭时,临时撤离道路能保证滩区群众迅速撤离,但在海晏河清时,这条路也能承载起旅游休闲等职能。”漫步其间,沿黄风光、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休闲娱乐、历史印记应有尽有。以黄河文化广场等地名标志为轴,不同道路与地名文化标志的有序串联使这条路成为了承载长清区黄河地名文化的重要载体。